简单介绍钱塘江大桥的历史背景

如题所述

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1935年4月6日正式开工,1937年8月14日就遭遇了第一次敌机的空袭,但在一个月后,9月26日大桥铁路通车,11月17日,公路通车。

同年12月23日为抵御侵华日军而炸桥,1944年10月日军修通铁路桥(公路桥一直未通),同年2月4日游击队又一次炸桥,1946年6月桥工处回杭州修复大桥,1947年3月大桥临时通车,1949年5月3日国民党败退时应付炸桥且桥工处当天临时修通,1950年4月大桥临时修复,1953年9月大桥六号墩修复,从此大桥全面修复完工。

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建造主持者是当代桥梁专家茅以升博士。为了完成建桥重任,茅以升毅然辞去北洋大学教席,只身来到杭州。首次采用气压沉箱法掘泥打桩获得成功,打破了外国人认为“钱塘江水深流急,不可能建桥”的预言。

为中国人民长了志气,由他主持制订的建桥方案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比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提出的方案减少投资约二百万元,终于被当局采纳,雄伟壮丽的大桥,抒发出中华儿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豪情壮志,而铭刻其中的“殚精竭智千日功,通车之日却炸桥”的扼腕痛心却使国人永志难忘。

扩展资料:

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的故事

1937年11月11日,日军的战火逼近杭州。在16日下午,茅以升正在桥工处工作,突然有位客人来访,说是南京方面的,有机密要事,必须面见茅以升。

来者为南京工兵学院的丁教官,他向茅以升出示了一份南京政府的绝密文件后,简单地介绍了当前十分严峻的形势,并十分严肃地说:“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了!奉上级命令,因敌军逼近杭州,要在明日炸毁钱塘江桥,以防敌人过江。”

丁教官还透露,炸桥所需炸药及爆炸器材都已经直接由南京运来了,就在外边的汽车上。说完,便拿出军方命令,要桥工处协同办理炸桥事宜,限明日完成。

茅以升闻言,大吃一惊,想不到战事演变会如此之快!集两年半心血好不容易建成的大桥,铁路刚刚通车,就要自己亲手去炸毁它,这真是一件痛心的事情,茅以升经历着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

对自己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汗水的心爱之物作迫不得已的举动,这种“忍痛割爱”的滋味,是谁都能想见的。但军令如山倒,茅以升对丁教官说:“我们建造大桥时,已经考虑到毁桥问题,有意在靠南岸的第二个桥墩里,准备了一个放炸药的长方形空洞。”

丁教官非常惊讶,连连称赞:“你们想得真周到!真有远见!”丁教官估计,炸一座桥墩和五孔钢梁,需要将100多根引线接到放炸药的地方,而完成这项工程至少需要12个小时,如果等到兵临城下再来施工,就来不及了。

大家考虑再三,决定先把炸药放进要炸的桥墩的那个长方形空洞内,以及五孔钢梁应炸的杆件上,然后将100多根引线从每个放炸药的地方,统统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等到要炸桥时,再把每根引线接通雷管,最后当听到爆炸令下,就将爆炸器的雷管通电点火,这样大桥的五孔一墩就能立刻同时被炸毁了。

方案得到南京方面许可后,丁教官便带人行动起来,桥工处派人协助,忙了一个通宵,17日凌晨,埋放炸药的工作全部完毕。丁教官在大桥南岸设了前沿指挥所。与此同时,通知凡过桥的火车司机和司炉,过桥时不得捅炉,严防漏下火星。

安放炸药的事,对外严格保密。然而,形势瞬息万变。正在这时,茅以升突然接到浙江省政府命令,因大量难民涌入杭州,渡船根本不够用,钱塘江大桥公路部分必须于当天全面通车。浙江省政府此时也不知道大桥上刚刚装置了炸药,因为此事是高度保密的。

大桥公路的路面早在一个多月前就竣工了,只因为预防敌机空袭,所以才没有开放通车。现在鉴于情况特殊,11月17日,公路桥便通车了。这一天,得到消息的人们,从杭州、宁波等地来到大桥两端的江边。当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时,两岸数十万群众掌声雷动,场面十分感人。也就是这天,茅以升和总工程师罗英,乘坐12号小汽车,才第一次在大桥公路上驶过。

兴奋的人流随后涌向公路桥,挤得水泄不通。有些人脱下鞋,在桥面的人行道上走来走去,嘴里还念叨着:“几辈子人都说两脚跨过钱塘江是办不到的,你们看,这不是做到了吗!”“两脚跨过钱塘江”这话被人们用来讽刺说大话的人,眼下每个从桥上走过的人,都实现了“两脚跨过钱塘江”的愿望。

但有几人知道,数百公斤炸药此时就安置在桥身上,这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建造的大桥在落成之日,竟然就已面临着被炸毁的命运?

战事越逼越紧,日军进攻武康,窥视富阳,杭州已经是危在旦夕了。此时钱江大桥上南渡的行人更多,自不必说,在铁路方面,上海和南京之间已不能通车,钱江大桥成了撤退的唯一通道,据当时的铁路局估计,炸桥前的12月22日这一天,撤退过桥的机车有300多辆,客货车2000多辆,逃难的难民有10万之多。

有人估算,仅抢运出来的物资的价值,就超过建桥花费的500多万银元。钱塘江大桥为抗日战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第二天即1937年12月23日,日军开始气势汹汹地攻打杭州。当天下午1点多钟,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但过桥的难民仍如潮涌。3点整,炸桥的准备工作全部就绪。茅以升站在桥头看着桥上黑压压的难民,心头涌起对日寇无比的愤怒。直等到下午5点钟时,敌骑扬起的尘烟已然隐隐可见,他这才断然禁止行人,准备实施爆破。

一声令下,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烟雾冲天,水花四溅,雄伟的1453米的卧江长龙被从六处截断,为抗日战争悲壮地就义了。这座历经925天夜以继日紧张施工、耗资160万美元的现代化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茅以升又受命组织修复大桥,1948年3月,全部修复工程结束,钱塘江大桥又重新飞跨在钱塘江的波涛之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塘江大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的故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13

钱江一桥,原名钱塘江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六和塔附近。1934年8月8日开始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茅以升为总设计师。桥长1453米,分引桥和正桥。正桥16孔,15座桥墩。上层为公路桥,宽6.1米,两侧有人行道,各1.5米。它也是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双层桁架梁桥。

大桥总工程师罗英曾出过一个上联:“钱塘江桥,五行缺火”欲征下联,始终无人应对。抗日战争时期,为阻挡日本侵略军,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12月23日被炸断,茅以升曾挥泪写下了“斗地风云今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的诗句。

钱塘江大桥后又多次被炸断。其中在1949年5月3日,被往南撤退的国军工兵部队炸毁了铁路桥的部分铁轨,但由于地下党的保护,其他部分没有损坏。直到1953年9月,大桥方得到全面修复。钱塘江大桥从建成至今一直未进行过技术上的大修,2000年曾进行过一次规模最大的维修,也仅是更换了公路桥的桥面板。该桥设计寿命50年,已经超期服役20多年。

为了保护钱江一桥,自1990年代已经禁止货车通行。当穿越钱塘江的新浙赣线隧道建成之后,钱江大桥将不再通火车。这里也是观赏著名的钱塘潮和六和塔的好地点。

扩展资料:

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

1934年,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在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时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的曾养甫虽是官员,却是学者出身,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学的是矿冶。他请来了在桥梁界颇有名气的北洋大学教授茅以升。

当时在中国的大江大河上,虽然也有一些现代化大桥,但都是外国人造的。为了实现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第一座现代化大桥的梦想,茅以升毅然辞去教席,只身来到杭州,担起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和工程委员会主任的重任。在此之前,中国政府铁道部顾问、美国桥梁专家华德尔曾搞过一个设计,是一个公路、铁路、人行道同层并行的联合桥。

形象佝偻、桥面宽、桥墩大、稳定性差,投资需要758万银元;而茅以升经过一年多的勘察、设计、筹备,设计出了一个双层联合桥,外形美观,桥基稳固,投资只需510万银元。这样的方案,当然被政府采纳。

钱塘江乃著名的险恶之江,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暴发之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约束。江底的流沙厚达41米,变迁莫测,素有“钱塘江无底”之说。

因此,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办不到”的谚语,工程技术界也认为在钱塘江上架桥,困难重重。有的外国工程师妄言:能在钱塘江上造大桥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这时,血气方刚、矢志不渝的茅以升站了出来。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兴建。建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打桩,需要穿越40多米厚的泥沙在9个桥墩位置打入1440根木桩。初期辛苦一天,只打成一根桩。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射水法”,提高到一天可以打30根桩,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建桥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长18米、宽11米、高6米、重达600吨的钢筋混凝土沉箱,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

开始时,放置一只沉箱,一会儿被江水冲向下游,一会儿被潮水顶到上游,上下乱窜。后来根据一位工人的建议,把每个3吨重的6个铁锚改为每个10吨重,沉箱问题才得以解决。第三个困难是架设钢梁。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

茅以升充分发挥8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900名工人的智慧,攻克了80多个难题。在总工程师罗英协助下,基础、桥墩、钢梁三项工程一起施工,上下并进,一气呵成,大大提高了工程效率。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奋战,终于胜利竣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钱塘江大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钱江一桥,原名钱塘江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六和塔附近。1934年8月8日开始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茅以升为总设计师。桥长1453米,分引桥和正桥。正桥16孔,15座桥墩。上层为公路桥,宽6.1米,两侧有人行道,各1.5米。它也是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双层桁架梁桥。


大桥总工程师罗英曾出过一个上联:“钱塘江桥,五行缺火”欲征下联,始终无人应对。抗日战争时期,为阻挡日本侵略军,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12月23日被炸断[1],茅以升曾挥泪写下了“斗地风云今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的诗句。

钱塘江大桥后又多次被炸断。其中在1949年5月3日,被往南撤退的国军工兵部队炸毁了铁路桥的部分铁轨,但由于地下党的保护,其他部分没有损坏。直到1953年9月,大桥方得到全面修复。钱塘江大桥从建成至今一直未进行过技术上的大修,2000年曾进行过一次规模最大的维修,也仅是更换了公路桥的桥面板。该桥设计寿命50年,已经超期服役20多年[2]。为了保护钱江一桥,自1990年代已经禁止货车通行[3]。当穿越钱塘江的新浙赣线隧道建成之后,钱江大桥将不再通火车。这里也是观赏著名的钱塘潮和六和塔的好地点。



概览

跨越

钱塘江    

地点

 中国浙江省杭州市    

建筑师

茅以升    

奠基日期

1934年8月8日    

竣工日期

1937年9月26日
1937年12月23日炸断
1953年9月修复    

技术数据

桥梁形式

双层桁架梁桥    

总长度

1453米    

宽度

公路桥:宽9.1米(路宽6.1米)    

跨数

16跨(正桥)    

墩数

15个(正桥)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3-01
横贯钱塘南北,是连接沪杭甬铁路、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

钱塘江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六和塔附近的钱塘江上,由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横贯钱塘南北,是连接沪杭甬铁路、浙赣铁路的交通要道。大桥于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历时三年零一个月时间,总投资540万银元。截至2013年9月26日,“76岁”的钱塘江大桥已经实现了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22235天,被网民热捧为“桥坚强”。
第4个回答  2014-03-01
钱江一桥,原名钱塘江大桥,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六和塔附近。1934年8月8日开始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茅以升为总设计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