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板发展方向

如题所述

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层板的需求与技术要求都在不断升级。为了适应高密度电路和大容量布线,多层板设计越来越倾向于集成高功能电路,对电气特性,如串扰抑制(Crosstalk)和阻抗控制的精度提出了更高标准。随着电子元件的尺寸减小和表面组装元件(SMD)的广泛应用,电路板的线路布局变得更为复杂,线路宽度和孔径变得更精细,多层板层数也逐渐增加,10~15层的高多层板成为主流。


1980年代末期,为满足小型化和轻量化的需求,薄形多层板如0.4~0.6 mm厚度的基材开始普及,通常通过冲孔技术进行零件导孔和外形处理。针对不同应用领域,多层板的基材和规格各异:



    大功率功放:采用陶瓷+FR-4板材和铜基,4层设计,沉金表面处理,特色在于混合陶瓷和FR-4的层压,铜基压结。
    军工高频多层板:选用PTFE基材,厚度3.85mm,4层结构,盲埋孔技术,银浆填充孔。
    绿色产品:环保FR-4,0.8mm厚度,4层,尺寸50mm×203mm,线宽/线距0.8mm,孔径0.3mm,沉金或沉锡处理。
    高频、高Tg器件:BT基材,4层,1.0mm厚,化金表面处理。
    嵌入式系统:FR-4基材,8层,1.6mm厚,喷锡表面,线宽/线距4mils/4mils,黄色阻焊。
    DCDC电源模块:高Tg厚铜箔和FR-4,10层,1.6mm厚,10层铜箔厚度3OZ(105um),盲埋孔,适合大电流输出。
    高频多层板:陶瓷基材,6层,3.5mm厚,沉金处理,以埋孔技术为主。
    光电转换模块:陶瓷+FR-4,15mm×47mm,6层,1.0mm厚,镀金+金手指表面,嵌入式定位设计。
    背板:FR-4基材,20层,6.0mm厚,外层铜厚1/1盎司(OZ),沉金处理。
    微型模块:FR-4,4层,0.6mm厚,盲孔设计,半导体通孔,沉金表面。
    通信基站:FR-4,8层,2.0mm厚,喷锡表面,线宽/线距4mils/4mils,深色阻焊,多BGA阻抗控制。
    数据采集器:FR-4,8层,1.6mm厚,沉金处理,线宽/线距3mils/3mils,阻焊为绿色哑光,具备BGA和阻抗控制功能。

扩展资料

1961年,美国Hazelting Corp.发表 Multiplanar,是首开多层板开发之先驱,此种多层板方式与现今利用镀通孔法制造多层板的方式几近相同。1963年日本跨足此领域后,有关多层板的各种构想方案、制造方法,则在全世界逐渐普及。因随着由电晶体迈入积体电路时代,电脑的应用逐渐普遍之后,因高功能化的需求,使得布线容量大、传输特性佳成为多层板的诉求重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