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好用好各项教育经费的主要举措有哪些

如题所述

强化绩效目标管理,把钱用在刀刃上

强化绩效目标管理,简而言之就是要把花钱与做事以及所做的事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密切结合起来,改变长期以来钱跟人走的经费分配方式,转向钱跟事走,用钱去有效地办事。

事前绩效评估即是在明确了绩效目标后编制出实施方案,由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其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可持续性、存在的风险等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估,对方案预算安排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估,从而推进经费投入和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高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预算的科学性。

过程监督主要是对经费使用过程的关键点进行监督,要求经费的使用方严格按照经过论证、评估的方案用钱,防止“跑冒滴漏”、偏离目标、偷工减料、改变用途、弄虚作假等。事后审计则是依据此项工作方案以及过程中的记录材料对全过程进行审核、检查、总结,并对责任人的工作做出评定,若未实现目标或过程中发现违规则应追究责任。

有了这些制度保障,才能有效地保证教育经费使用得当,同时也能控制成本、节约经费,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率和效益。但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地方开始建立和使用这些制度,例如北京自2010年开始试行教育经费使用的事前评估,由财政部门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公司出面请相关专业的专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教育经费支出项目进行事前评估,并初步取得明显的效果。目前各地多数地方尚未开展类似的制度建设,使得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缺少着实的制度基础,缺少规范的工作模式,难以保证经费投入与政府政策目标一致,也难以保障财政资金投入的有效性、可行性,也难以有效控制经费投入风险。

建立看得见的教育财政管理、分配体制

教育是基本民生,政府在教育方面提供的是公共服务,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提供的更是纯公共产品,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各个环节是没有什么不能公开的,也是应该向纳税人公开的。教育经费分配和使用过程的公开是推进政务公开,提高预算安排的透明度,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也能有效推进教育的公平和均衡,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效率。在这方面应着眼于大局和长远,积极推动以下制度的建设:

一是对社会质疑的回应制度,如乱收费、择校收费、不同学校间的经费分配不均之类社会质疑的热点,应由相关学校或部门直接公开相关情况,以回应社会的质疑。

二是逐渐推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建立面向社会的年度财务报告制度。让纳税人明明白白地知道教育的经费来源、多少、如何使用、效果又如何。报告应提供本年度经费收支的明细,从而有效防止各级政府或相关部门对教育经费的恶意截留、挪用、侵占,防止各种灰色的教育经费收支,让教育上的钱用在明处,这本身也是教育自身健康的教育价值在行为上的一种必要体现。

三是进一步严格教育经费的预决算制度。使政府和学校的收支行为得到有效的规范和监督,把全部的教育经费列入预决算程序,制定全口径精细化的教育财政预算,尽力减少直至最终取消各类教育专项经费,保障公众对教育经费预算的知情权,让教育经费预算变得更加公开透明。

四是建立公众通过一定的程序参与教育经费的分配、使用和过程监督工作的制度,转变政府是唯一决策主体的观念,改变长期以来教育决策过程中“受益人缺席”状态,让有代表性的各个利益相关方表达诉求,直接参与教育经费的决策,将会有效提高教育经费决策过程的合理性,也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的共识产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05
啊啊啊啊试试事实上事实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