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姓孙的皇帝

如题所述

1. 孙坚
孙坚(155年-191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他是东汉末年的将领和军阀,也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人之一。据传,他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史书描述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孙坚参与了讨伐黄巾军和董卓的战役,后来在与刘表作战时不幸阵亡。因他的官职是破虏将军,所以也被称为“孙破虏”。他的儿子孙权后来成为了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称帝后,追封孙坚为武烈皇帝,给予他始祖的庙号。
2. 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在位时间:229年-252年)。黄龙元年(229年),他在武昌正式称帝,建立了吴国,并不久后迁都至建业。孙权在位期间,设置了农官,推行屯田制度,建立了郡县,并继续剿灭和安抚山越,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孙权晚年对于继承人的问题犹豫不决,导致朝廷内部出现党派之争,局势不稳定。太元元年(252年),孙权病逝,享年71岁,在位24年。他被谥号为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
3. 孙亮
孙亮(243-260年),字子明,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他是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时间为252-258年。孙亮是孙权第七子,母亲是潘皇后。他起初在252年登基为帝,太平二年(257年)亲政,但一年后(258年)被权臣孙綝废黜为会稽王。永安三年(260年),孙亮再次被贬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的途中自杀(一说被毒杀),享年18岁。西晋太康年间,吴国旧臣戴显将孙亮的遗骨安葬在赖乡。
4. 孙休
孙休(235年—264年),即吴景帝(在位时间:258—264年),字子烈,是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三位皇帝,吴大帝孙权的第六子。孙休在位期间,颁布了许多良法,惠及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他崇尚文化,即位后创建了国学,设立了太学博士制度,并任命五经博士,这是南京太学的开端,韦昭成为首任博士祭酒。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被谥号为景皇帝,葬于定陵。
5. 孙晧
孙晧(242年—284年),即吴末帝(在位时间:264年—280年)。字元宗(一说字元景),一名彭祖,字皓宗。他是吴大帝孙权的孙子,废太子孙和的儿子,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孙晧在位初期虽然实施过一些明政,但不久便沉迷于酒色,专注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尽管如此,孙晧的名声却远播华夏,令晋朝感到惊恐。
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自春秋战国以来,孙姓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迁徙,主要是由北向南,甚至出现了跨越海域、国界的迁徙。根据《史记》记载,孙姓在春秋初期并未出现“孙书(陈书、田书)”的名字。《左传·昭公十九年》中提到了“孙书”和“子占”。春秋初期,姬姓孙氏在卫国担任上卿,权势极大,孙姓在河南地区迅速发展。到了春秋末期,孙姓在卫国失宠,北迁至晋国、东迁至齐国,齐国的孙姓发展迅速,尤其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亲功绩被封为富春侯,封地位于今浙江富阳,成为孙姓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秦汉以后,孙姓由山东向四周扩散,西进至山西太原,南至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期,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姓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孙姓、中原的孙姓和江南的孙姓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一批孙姓名家大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