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新民说的主要内容

如题所述

梁启超新民说的主要内容:

作为“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梁启超的文章,笔端饱含激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风靡一世,声震天下。王文濡挽梁启超:“《饮冰》一集,万本万遍,传诵国人,雅俗同赏,得其余沥以弋鸿名而张骚坛者,比比者是也。”

20世纪初年,梁启超等人开始改变由原先对西方器物和制度的层面锲入进而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的认识,从中西间的形而下的比较进而采取形而上的比较,从而看到了西方的近代文化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整体对立,发表了《新民说》,提出了国民性改造。

扩展资料:

《新民说》的相关情况:

1、《新民说》是梁启超在(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年至三十二年(1906年),用“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发表在《新民从报》上的二十政论文章。

2、1916年部分收入《饮冰室文集》;1936年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饮冰室合集》,同年并出版单行本《新民说》。

3、《新民说》的主要期望唤起中国人民的自觉,要从帝国时代皇帝的臣民,转化为现代国家的国民,并讲述现代国民所应有的条件和准则,在二十世纪中国起了启蒙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民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6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早在初中历史课本上就已认识梁启超,但对他的认识仅仅限于政治运动,其他方面则知之甚少。曾一度如其他热血草莽视之。真正给我以震撼,让我重新认识梁公始于读其《少年中国说》。“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矣,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进取心。”“红日初生,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源,鳞爪飞扬……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何样的激情,何等的气概!如千尺瀑布陡落深渊,激起漫天水雾蔚为壮观。又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连绵不绝。这等的文字哪个炎黄子孙不为之震动,哪个华夏儿女不为之鼓舞。其思想之深邃,眼光之独到气势之雄宏,足可睥视古今,震烁千古!这样的人怎么会是一个盲目冲动的草莽之流呢?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梁老是一个无畏的革命家,感情充沛的文学家,眼光犀利的思想家。梁启超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变革的一生,也是矛盾的一生。从其师从康有为学习中国正统儒家文化开始,到戊戌政变,再到接受西方思想,受其影响。其思想几度变化,在东方思想和西方思想之间徘徊。虽然他有徘徊、有犹豫,但是他一生的理想没有变化,他终生为他的理想而奋斗。他的信念没有过丝毫的的徘徊与动摇。戊戌变法是梁启超一生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之前,他师从康有为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思想,为维新变法的最终形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他流亡国外,接受西方的思想,对中国的情况和西方从政治制度、东西方思想各个方面进行了对比,以期寻求救国之路。也正是在戊戌变法期间,他提出了他的主要思想——新民说。梁启超曾经作过一个恰当的比喻:“国也者,积民而成也。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经脉、血抡也。……欲其国之安享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意思是说,国民对国家来讲,犹如身体的四肢、五脏、血轮一样,如果四肢断了,五脏坏了,经脉伤了,则其本身也就不能存在了。梁老之所以这样说,之所以再哪个时候积极的宣传新民思想,是于当时国内的情况有关的。因此,要了解梁启超的新民说,首先也要了解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况。当时的中国,是一个暗无天日,腐朽混乱的时代。康有为曾经把当时的情况总结为四个字:“弱”“昧”“亡”“乱”。强横者恣意横行,不可一世,作威作福,压榨人民:卑弱者奴言屈膝,低声下气,曲意逢迎,麻木愚钝。可谓是天不亡之亦自亡之的地步。更可危的是当时西方列强,怀囊括四海,吞并中华之心,瞵其鹰目,涎其虎口,侍机而动。而我国民却依旧毫无警惕之心,麻木不仁。国势岌岌,有如危屋。“九州风气恃风雷,万马齐吟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的这首诗正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天公终于为龚自珍的血泣之语打动,给我们送来了一颗思想的启明星,闪烁在那片漆黑的天空,指引着人们找到迷失的方向。梁启超正是在这种呼唤之下,在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写下了他的《新民说》,探求国民腐败堕落的根源。新者,即革新也。所谓新民思想,就是要革新人的思想。有了新的思想,才有可能培养出有自由、有个性、具备独立的人格、有权利、守义务的新国民。而这就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科技。通过学习西方的思想来打破传统的束缚,使民智大开,敢作敢为,从根源上来医治国民的灵魂,这才是救国救民的根本所在。新者,即革新也。所谓新民思想,即要革新人民的思想。有了新的思想,才有可能培养出有自由、有个性、具备独立的个性、有权利、守义务的新国民。开民智,兴民权,是梁启超《新民说》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说是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宗旨。梁启超认为,只有一个有尊严的人才能够活的堂堂正正,但是尊严不是谁想要就有的,不是谁都能保住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的。要活的有尊严,就得有权利的保障。若没有了权利,人皆可欺,何谈尊严?何谈堂堂正正的做人?所以,要开民智,就得先兴民权。然而,权者生于智,智愚之分乃强弱之源。至此,梁启超以其独到的眼光,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知道,鲁迅就是毕其一生的精力致力于国民的劣根性批判,旨在唤起国民的觉醒,唤醒国民沉睡中的灵魂。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和鲁迅的努力不谋而合,可见两位巨人都认为只有从根本上才能解决问题。梁启超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新思想、新文化,来改变中国人民的旧观念、旧思想。在《新民丛报》的创刊号中,梁启超如是表达该报的宗旨:“一,本报取《大学》新民之意,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鼓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务乎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本。”由此可以看出,开民智、兴民权是基础,而育民德则是新民的深化,是其核心和精髓。梁启超大声疾呼:不知有公德,是中国政治不进,国运日衰的根本原因。他的《新民说》可以说就是一部“公德说”。他认为当时国民之所以麻木不仁,无视国家的兴亡,只重自身的私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民的公德心不强,没有理解道德的含义和精神。梁启超说: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以成立者也。即公德是一种系带,可以把散乱的个体连系成强大的整体组织。所以,为人民大众谋权益就是公德。一个人即使具有再好的品质能力,但是若是的不到外界条件的帮助,不借助于外部因素,也很难成其大事、立大业。没有了群体的支持,自身都难以得到发展,更何谈兴旺国家。因此更进一步,梁启超提倡“群”的观念,倡导“合群”的思想。整部《新民说》实际上就是围绕着“合群”的思想,论述怎样才能合群而展开的。在其《论学会》中,梁启超这样说道:“道莫善于群,莫不善于独。独故塞,塞故愚,愚故弱;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合群是多么的重要。联系当今世界,企业单位都提倡“合作、协同”的团队精神,重视群体的力量。这其实正是梁启超所提倡的“合群“的思想。维新变法之前,梁启超四处奔走游说,积极拉拢各种力量。上至王公大臣,下到地方的开明士绅、地方大员,为维新派的壮大作乐积极的贡献。这一切的活动就是其“群”的观念的具体亲身履行。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材火焰高。“惟有合群以救之,惟有激耻以激之,惟有厉愤气以张之。”“移其营私之心,以营一大公,移其保家之心,以保一大国。”(《保国会序》)即在这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只有团结起来,才可能救国。合群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是一个民族是否能够兴旺发展的关键,若是不能够合群,即使民智大开,但却各顾私利,那照样不能救国、强国。因此,梁启超说:“群者,天下之公理。”“我是播散自由的五瘟神,我是点明独立的启明星。”梁启超以这样的话语来抒写他争取自由的心声,以期唤醒受奴役的麻木的心灵。“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追求自由、享有自由,是天经地义的。梁启超在对欧美自由发展史加以综述后指出,为自由而争端者不出四端:政治之自由,宗教之自由,民族之自由,生计之自由。而此四者,中国无由其一也。是以他倡导人民为自由而战,要求得到这人人皆可享有的权利,表示若“不自由,毋宁死。”也。一个真正自由的人,是一个能够真正掌握自身命运的人。是在思想上、精神上完全独立的人。在他认为,人被迫为奴隶尚不足为畏,只要能够觉悟,敢于斗争,还是可以争取到自由的天空。最可悲的是自身甘愿为奴隶,自视为奴隶的命,迷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以为不平等的命运是生来就注定的。如此,则永远没有翻身之日了。所以,欲要求真自由,必先自除心中之奴隶始。中国是一个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国家,民性保守,追求的是安居乐业,没有游牧民族的野性和血性。千百年来,由于受儒家伦理纲常的潜移默化,所谓:“温、良、恭、俭、让”处处怀着“和为贵,忍为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不知道去争取自身正当的权利,没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至现在积重难返,愚昧落后,甘为奴隶居之。自由平等虽然是天赋的,然亦要人去争取。要争取就得有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要有不屈不挠,九死未悔的热忱,要有处变不惊、忍辱负重的胆识,要有登临绝顶、笑傲江湖的气概!更要有知难而上,屡败屡战,在山穷水复之际坚持到最后的精神。梁启超的一生,就是为人民的自由而战的一生,他的胸襟,他的气度,他的胆识,他的才情,深为世人所景仰。他的“新民思想”深深的影响了一个世纪,亦必将深深地影响后世人民。任何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得来的。即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得作好失败的准备,就得有为理想百折不回的精神,甚至为其抛头颅、撒热血的气概。梁启超为其理想而奋斗终生。为天下所不敢为,他的这种上下求索、不畏艰险的精神值得人们万世景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