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历史故事?

如题所述

有奖励写回答
故宫历史故事
有奖励写回答共4个回答
xiaofly11
LV.7
聊聊关注成为第3位粉丝
嘉庆实在是个运气很糟糕的皇帝,他改元第一年的正月初八,白莲教就开始造反了。这场1840年之前最大规模的民变让嘉庆和他的政府元气大伤,史学家称之为“清帝国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之后又有无为教、龙天教、黄门道等秘密教会的悄悄活动。到了嘉庆十八年,终于又爆发了天理教的造反运动。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十月间,在河南、直隶、山东三省交界地带和京畿地区爆发了以林清、李文成为首的天理教民变。造反的教民先后攻占了河南滑县,直隶长垣,山东定陶、曹县等地。秘密活动于京城大兴、宛平一带的天理教徒在宫中太监的接应之下攻入皇宫,“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
1813年农历九月十四日,林清派教徒二百人分两小队,暗藏武器,化装潜入北京。次日有九十余人在陈爽、陈文魁率领下,由信教的太监张太、刘得财等引导接应,分别从东、西华门攻入皇宫,守卫皇宫的“八旗劲旅”猝不及防,一败涂地。攻入皇宫后,为了寻找并杀死嘉庆帝,起义军化整为零,分成小队四处寻找皇帝,宫廷侍卫们大多死的死,逃的逃,仅有少部分在隆宗门外与义军激战,皇宫内一片混乱。部分义军甚至冲至养心门,正在读书的皇子绵宁大惊失色,疾呼侍卫,竟无人响应,无奈之下,只得拿出鸟枪抵御,击毙了两名义军士兵。这时,本来准备开赴承德避暑山庄保卫皇帝的火器营正在紫禁城内休整,被紧急调来镇压起义军,起义军人少而且分散,又敌不过凌厉的火器,最终被火器营各个击破,全军覆没。
其实关于这件事,还有一段插曲,义军攻入东华门之后,遇到一个“煤黑子”——运煤的挑夫,在一直给皇宫运煤,此时与义军狭路相逢,便打了起来,义军与其纠缠,错过了时机。因为这时恰巧有一个大学士保兴,在上书房教授诸王读书,从景运门出来,望见门外有一个黑大汉,在那里抵敌一群匪徒,急急回进门去,召集许多太监来关了熙和门,一群侍卫也在这之后赶到......最后,这个煤黑子被义军杀死了,领侍卫大臣怕皇帝知道这件事后更加怪罪自己失职,就没有上报,结果这个“煤黑子”的家人也没得到抚恤。
事件发生后,嘉庆皇帝极不情愿地为此下诏“罪己”,并在临终前告诫群臣,“永不忘十八年之变”。平变之后,混战中射在隆宗门上的一个箭镞,一直被保留了下来。嘉庆希望这个箭镞能够对爱新觉罗皇室的子孙们保持一种紧迫:务必宽仁爱民,勿为“害民之虐事”。尽管天理教民变没有嘉庆初川陕白莲教民变的规模,但其深入皇宫的事实确实让满清政府感到惊悸不安。
这次天理教起事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伙不到百人的“乌合之众”,居然顺利地攻入了由八旗军层层守卫的皇宫。这还不算,攻入之后还分成小队搜索,在皇宫里大肆“扫荡”了一番。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历史上也极为罕见。如果起义军攻入皇宫是因为有内应,守军猝不及防,也还勉强说得过去,但起义军在攻入皇宫后分成小队“扫荡”,宫内的侍卫居然还无法将其剿灭,就实在贻笑大方了。如果没有那个“煤黑子”,火器营当时没在紫禁城内,真不知道还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这件事充分暴露出“八旗禁卫军”乃至整个清王朝腐朽衰败、不堪一击的事实,更是当时社会矛盾急剧激化的真实写照。
如今,紫禁城隆宗门上的那个箭镞,像一个无言的证人,向人们讲述那段历史......
有没有看过《金枝欲孽》,讲得就是这段。
顺便说一句嘉庆是乾隆的儿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29
有奖励写回答
故宫历史故事
有奖励写回答共4个回答
xiaofly11
LV.7
聊聊关注成为第3位粉丝
嘉庆实在是个运气很糟糕的皇帝,他改元第一年的正月初八,白莲教就开始造反了。这场1840年之前最大规模的民变让嘉庆和他的政府元气大伤,史学家称之为“清帝国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之后又有无为教、龙天教、黄门道等秘密教会的悄悄活动。到了嘉庆十八年,终于又爆发了天理教的造反运动。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十月间,在河南、直隶、山东三省交界地带和京畿地区爆发了以林清、李文成为首的天理教民变。造反的教民先后攻占了河南滑县,直隶长垣,山东定陶、曹县等地。秘密活动于京城大兴、宛平一带的天理教徒在宫中太监的接应之下攻入皇宫,“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
1813年农历九月十四日,林清派教徒二百人分两小队,暗藏武器,化装潜入北京。次日有九十余人在陈爽、陈文魁率领下,由信教的太监张太、刘得财等引导接应,分别从东、西华门攻入皇宫,守卫皇宫的“八旗劲旅”猝不及防,一败涂地。攻入皇宫后,为了寻找并杀死嘉庆帝,起义军化整为零,分成小队四处寻找皇帝,宫廷侍卫们大多死的死,逃的逃,仅有少部分在隆宗门外与义军激战,皇宫内一片混乱。部分义军甚至冲至养心门,正在读书的皇子绵宁大惊失色,疾呼侍卫,竟无人响应,无奈之下,只得拿出鸟枪抵御,击毙了两名义军士兵。这时,本来准备开赴承德避暑山庄保卫皇帝的火器营正在紫禁城内休整,被紧急调来镇压起义军,起义军人少而且分散,又敌不过凌厉的火器,最终被火器营各个击破,全军覆没。
其实关于这件事,还有一段插曲,义军攻入东华门之后,遇到一个“煤黑子”——运煤的挑夫,在一直给皇宫运煤,此时与义军狭路相逢,便打了起来,义军与其纠缠,错过了时机。因为这时恰巧有一个大学士保兴,在上书房教授诸王读书,从景运门出来,望见门外有一个黑大汉,在那里抵敌一群匪徒,急急回进门去,召集许多太监来关了熙和门,一群侍卫也在这之后赶到......最后,这个煤黑子被义军杀死了,领侍卫大臣怕皇帝知道这件事后更加怪罪自己失职,就没有上报,结果这个“煤黑子”的家人也没得到抚恤。
事件发生后,嘉庆皇帝极不情愿地为此下诏“罪己”,并在临终前告诫群臣,“永不忘十八年之变”。平变之后,混战中射在隆宗门上的一个箭镞,一直被保留了下来。嘉庆希望这个箭镞能够对爱新觉罗皇室的子孙们保持一种紧迫:务必宽仁爱民,勿为“害民之虐事”。尽管天理教民变没有嘉庆初川陕白莲教民变的规模,但其深入皇宫的事实确实让满清政府感到惊悸不安。
这次天理教起事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伙不到百人的“乌合之众”,居然顺利地攻入了由八旗军层层守卫的皇宫。这还不算,攻入之后还分成小队搜索,在皇宫里大肆“扫荡”了一番。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历史上也极为罕见。如果起义军攻入皇宫是因为有内应,守军猝不及防,也还勉强说得过去,但起义军在攻入皇宫后分成小队“扫荡”,宫内的侍卫居然还无法将其剿灭,就实在贻笑大方了。如果没有那个“煤黑子”,火器营当时没在紫禁城内,真不知道还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这件事充分暴露出“八旗禁卫军”乃至整个清王朝腐朽衰败、不堪一击的事实,更是当时社会矛盾急剧激化的真实写照。
如今,紫禁城隆宗门上的那个箭镞,像一个无言的证人,向人们讲述那段历史......
有没有看过《金枝欲孽》,讲得就是这段。
顺便说一句嘉庆是乾隆的儿子。
第2个回答  2020-06-04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1]
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3]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6-04
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费时约十四年。如果从1420年开始算起,至2019年已经有599年的历史。
第4个回答  2022-06-29
有奖励写回答
故宫历史故事
有奖励写回答共4个回答
xiaofly11
LV.7
聊聊关注成为第3位粉丝
嘉庆实在是个运气很糟糕的皇帝,他改元第一年的正月初八,白莲教就开始造反了。这场1840年之前最大规模的民变让嘉庆和他的政府元气大伤,史学家称之为“清帝国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之后又有无为教、龙天教、黄门道等秘密教会的悄悄活动。到了嘉庆十八年,终于又爆发了天理教的造反运动。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十月间,在河南、直隶、山东三省交界地带和京畿地区爆发了以林清、李文成为首的天理教民变。造反的教民先后攻占了河南滑县,直隶长垣,山东定陶、曹县等地。秘密活动于京城大兴、宛平一带的天理教徒在宫中太监的接应之下攻入皇宫,“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
1813年农历九月十四日,林清派教徒二百人分两小队,暗藏武器,化装潜入北京。次日有九十余人在陈爽、陈文魁率领下,由信教的太监张太、刘得财等引导接应,分别从东、西华门攻入皇宫,守卫皇宫的“八旗劲旅”猝不及防,一败涂地。攻入皇宫后,为了寻找并杀死嘉庆帝,起义军化整为零,分成小队四处寻找皇帝,宫廷侍卫们大多死的死,逃的逃,仅有少部分在隆宗门外与义军激战,皇宫内一片混乱。部分义军甚至冲至养心门,正在读书的皇子绵宁大惊失色,疾呼侍卫,竟无人响应,无奈之下,只得拿出鸟枪抵御,击毙了两名义军士兵。这时,本来准备开赴承德避暑山庄保卫皇帝的火器营正在紫禁城内休整,被紧急调来镇压起义军,起义军人少而且分散,又敌不过凌厉的火器,最终被火器营各个击破,全军覆没。
其实关于这件事,还有一段插曲,义军攻入东华门之后,遇到一个“煤黑子”——运煤的挑夫,在一直给皇宫运煤,此时与义军狭路相逢,便打了起来,义军与其纠缠,错过了时机。因为这时恰巧有一个大学士保兴,在上书房教授诸王读书,从景运门出来,望见门外有一个黑大汉,在那里抵敌一群匪徒,急急回进门去,召集许多太监来关了熙和门,一群侍卫也在这之后赶到......最后,这个煤黑子被义军杀死了,领侍卫大臣怕皇帝知道这件事后更加怪罪自己失职,就没有上报,结果这个“煤黑子”的家人也没得到抚恤。
事件发生后,嘉庆皇帝极不情愿地为此下诏“罪己”,并在临终前告诫群臣,“永不忘十八年之变”。平变之后,混战中射在隆宗门上的一个箭镞,一直被保留了下来。嘉庆希望这个箭镞能够对爱新觉罗皇室的子孙们保持一种紧迫:务必宽仁爱民,勿为“害民之虐事”。尽管天理教民变没有嘉庆初川陕白莲教民变的规模,但其深入皇宫的事实确实让满清政府感到惊悸不安。
这次天理教起事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伙不到百人的“乌合之众”,居然顺利地攻入了由八旗军层层守卫的皇宫。这还不算,攻入之后还分成小队搜索,在皇宫里大肆“扫荡”了一番。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历史上也极为罕见。如果起义军攻入皇宫是因为有内应,守军猝不及防,也还勉强说得过去,但起义军在攻入皇宫后分成小队“扫荡”,宫内的侍卫居然还无法将其剿灭,就实在贻笑大方了。如果没有那个“煤黑子”,火器营当时没在紫禁城内,真不知道还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这件事充分暴露出“八旗禁卫军”乃至整个清王朝腐朽衰败、不堪一击的事实,更是当时社会矛盾急剧激化的真实写照。
如今,紫禁城隆宗门上的那个箭镞,像一个无言的证人,向人们讲述那段历史......
有没有看过《金枝欲孽》,讲得就是这段。
顺便说一句嘉庆是乾隆的儿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