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世界汽车大洗牌开始,吉利沃尔沃合并应战

如题所述

近日,沃尔沃汽车集团和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宣布,二者正在筹划业务重组,重组后的资产将纳入吉利汽车香港上市公司,同时将考虑未来在瑞典上市。自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以来,一直实行的是“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的策略,虽然双方合作越来越密切,但是两个公司独立运作,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今,为什么突然决定要“合体”呢?

抱团取暖应对淘汰赛

李书福曾说,世界汽车的趋势是融合,目前看,这个判断很有预见性。同样是2月10日,丰田汽车将对斯巴鲁的持股比例由16.48%上升到20%,正式控股斯巴鲁。而去年底,欧洲PSA与FCA决定合并,且FCA也是几年前菲亚特和克莱斯勒合并的产物。

世界汽车发展100多年,已经进行了N多轮的合并重组,形成了今天的格局,而国内的汽车行业仍处于“小而散”的状态,融合得还很不到位。在全球汽车工业格局中,一个定位窄众的企业年销量都在200万辆左右,比如马自达2019年马自达全球累计销量为227,750辆。而中国销量最高的吉利(含领克)只有136万辆,这种规模是很难与国际巨头竞争的。

如今,世界汽车竞争越来越激烈,单打独斗很难生存。就是在传统的燃油汽车领域,企业之间也在进行深度合作,比如通用和福特联手开发10AT变速箱,宝马和PSA联手开发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等等。

而随着汽车“新四化”,即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逐渐发展,以5G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与汽车行业深度融合,整个汽车行业都要转型,更需要通用规模化提高资金和技术实力,摊薄研发成本,所以抱团取暖就是必然的选择。

收购收购再收购的吉利

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汽车产业,中国的“山头儿”确实太多了,李书福认为“最终只能剩下两三家”,这决不是危言耸听。目前,中央直属的一汽、东风和长安也在进行整合,去年底地方国企上汽和广汽也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可见国内也在为深度整合做准备。 

而吉利可以说是自主品牌中整合做得最好的,尤其是吉利是深度融合到全球汽车产业中,并不只是在国内。最典型的就是收购沃尔沃,一直传为佳话,随后还有入股奔驰并成为最大单一股东,收购宝腾、路特斯等,最近又传出要收购阿斯顿·马丁,虽然没有成功。目前,吉利已经与奔驰在共享出行领域深度合作,并且还与奔驰一起组建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

吉利的思路就是主动出击,与世界汽车深度捆绑,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而在收购沃尔沃后,虽然独立运作,但是也一直深度合作,比如联合研发了CMA模块化平台架构和纯电动专属架构PMA,实现了平台架构的共享,联合成立技术研发中心,联合成立领克汽车合资公司,以及整合发动机业务等。在此基础上,现在吉利和沃尔沃的合并更显得水到渠成。

短期看,双方合并的核心工作主要围绕研发投入、成本和财务,追求效率是双方合并的根本,而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据了解,吉利和沃尔沃汽车都在智能化、电动化、自动化领域提出了十分宏大的规划,但从短期看,巨大的投入和成本不是单独一方能够解决的问题,双方合并有利于两家车企更高效地实现战略部署,当然品牌仍将会独立运作。

进入世界汽车主流阵营

从规模上看,沃尔沃2019年销量突破70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在中国销量超过15万,作为豪华品牌在二线阵营中算不错的,但如果单打独斗这个销量仍然很边缘化,而吉利作为大众化车型,目前的销量自然也排不上号,全球化还任重道远。

但是,如果吉利和沃尔沃合并后,就不一样了。目前,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分别包含吉利、沃尔沃、极星、英伦、宝腾、路特斯、smart等一系列品牌,各个品牌在独立运行的基础上也在开展协同发展,如果合并之后总销量是217.8万辆,拥有了成为一个入门级小巨头的实力,成为世界汽车主流阵营中的一员。

如果实现吉利和沃尔沃的合并,除了规模和效率对成本的益处,还将进一步提高吉利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尤其是定位高端的领克品牌开拓海外市场,重点是欧洲市场,有了更大的支撑。另一方面,从资本市场层面,合并之后将纳入在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车,而必然拉高股价,提升市值。

在要知道,2017年吉利汽车经历了股价最高点29.51港元,而今天的股价仅为14.74港元,这将为双方发展获得更充足的资金。可见,吉利和沃尔沃合并,将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就像李书福说的,“将进一步提高发展效率”,毕竟现在是淘汰赛阶段,时间就是生命。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