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

如题所述

1.气象水文灾害

河南省分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四大水系。本课题编绘的“河南省洪涝形势图”反映了四大水系流域由地形、气象、水文等因子决定的威胁情况。各水系干、支流未出山时,洪水威胁主要表现为淹没河谷滩地、低阶地及岸堤侧蚀。暴雨型洪水多来势猛,短时间汇集大量洪水,易给水库及下游平原造成灾难,也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类地质灾害。在平原区表现为洪水溃堤决口泛滥,对低洼易涝区威胁尤甚(见表10.3.1)。

表10.3.1 河南省洪涝形势分析表

(1)黄河水系

黄河省内流域面积为36200 km2,干流流经省内长度为711 km,省内支流有伊洛河、沁河、金堤河等水系。黄河两大灾害威胁是悬河与断流。孟津出山后的省内平原河段总长度为440 km,其中河床高出堤外的悬河段即达380 km,占86%。悬河高出两岸平原3~13 m,两岸堤坝险工达159 km,若发生决溢洪水泛滥,威胁省内面积达40040 km2;涉及9市、41县,人口3000万。黄河堤防建国以来已多次出现险情,黄河水患是豫、鲁、冀、苏、皖数省人民的心腹大患。黄河水是黄河两岸平原区人民生存发展的命脉。河南省年引黄河水30×108~40× 108m3,灌溉面积120×104hm2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干旱及上游水资源浪费使黄河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曾断流达226 d,断流长度达622 km,给两岸人民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带来极不利影响。

(2)淮河水系

淮河干流与主要支流均发源于我省。省内流域面积8.83×104 km2,占全省面积52.8%。淮河水系呈羽状,省内流域面积大于100 km2的支流达250多条,加之源区多暴雨,平原地势低洼、排泄不畅,因此暴雨洪涝灾害是淮河流域主要自然灾害。1950、1954、1975、1982、1998等年份均出现过特大洪水灾害。沙、颍河以北的淮河平原属黄泛威胁区之一部分,洪涝威胁面积27370 km2。沙、颍河以南低洼平原大面积连片分布,洪汝河防洪能力不足20年一遇,洪涝威胁区面积20660 km2。该区1975年8月暴雨大洪,淹29县,受灾366630 hm2,死亡人数为8.57万,毁房560万间,毁耕地73.3×104 km2,京广线中断48 d,经济损失逾300亿元,是我省解放以来损失最惨重的一次自然灾害。沿淮及淮南岗间谷地受河谷型洪水威胁,面积2640 km2。合计洪涝威胁面积5.07×104 km2,占流域面积57%。

(3)长江水系

长江水系省内流域面积27700 km2,其中洪涝威胁较大的为南阳盆地内的唐、白河水系。南阳盆地低点在盆地南新野一带,水系呈扇形,雨季盆地中、南部低地带与盆地东北部社旗、方城一带岗间洼地是洪涝威胁区,面积约4520 km2,占盆地面积37%。

(4)海河水系

海河水系流域15300 km2,占面积最少。因多年干旱与抽取地下水,水系中除卫、淇河外,其余支流多成时令河。水系支流多源于太行山区,暴雨时坡陡流急,突发性洪水、泥石流威胁较大,但几率少于淮河、长江水系。域内洪涝威胁区面积9500 km2,占流域面积62%。其中太行山东侧的山前洼地同时也属黄泛威胁区。1963年8月豫北暴雨曾使太行山前数个滞洪区连成一片汪洋,京广线被毁,中断运行十几天;全省65个县受灾,成灾面积375×104 hm2

2.地质灾害

河南省地质灾害主要类别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等。本节重点论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重力地质灾害。

(1)崩塌

崩塌多发生在坡度大于35°的陡坡悬崖区,以豫北太行山区和黄土分布区较常见。太行山为中、新生代快速隆起的断块山地,广布由断层或河流切割而成的数百米高的悬崖。悬崖多由变质基底与其上的古生代石灰岩、砂岩构成。由于沿节理、劈理的崩塌在崖前形成众多倒石堆和坡积裾。1982年太焦线沿线崩塌曾使火车停运67 h。豫西黄土区崩塌危害尤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门峡库区黄土岸坡崩塌总长度210 km,面积100 km2,毁农田近0.4×104hm2,数亿吨泥沙入库。1975年8月6日暴雨,使荥阳县井洞沟黄土沟豁一次延长150 m,拓宽30 m。1987年9月7日息县薄公山采石场一次崩塌10000 m3,死伤28人。

(2)滑坡

省内滑坡高发区集中于豫西。可分基岩滑坡与黄土滑坡两大类。基岩滑坡常发生于有软弱夹层或适宜构造面的陡坡山地。如黄河小浪底库区两岸的三叠系及二叠系的砂页岩、泥岩滑坡,对库区安全造成重大隐患。伏牛山地区多发生变质地层片岩、石灰岩滑坡,如1975年南召某工厂因暴雨造成的基岩滑坡毁厂房1100 m2,损失440万元。又如栾川门子岭滑坡。黄土类滑坡以灵宝-朱阳盆地与卢氏盆地为多发区,常呈集群状出现,有时与下伏第三系地层构成复式滑坡体,并为泥石流提供物质源。如1966年5月陇海线闵乡-高柏段暴雨滑坡,10000 m3的黄土滑坡体将一列货车颠覆。近年较大的滑坡有1996年8月暴雨造成的林县太行山体崩滑,使红旗渠内淤沙近100000 m3,渠岸毁坏16 km。

(3)泥石流

省内泥石流主要发生于豫西的小秦岭、熊耳山与伏牛山区,黄土山丘区也是多发区。河南省泥石流成因可分两大类。其一是陡坡谷内植被破坏严重,坡耕地与荒草裸地碎屑物质积聚多,遇暴雨则暴发泥石流。如1970年7月28日内乡马山口青山河泥石流,死亡48人,毁房1550间,毁耕地560 hm2,冲走大牲畜1100头,造成较严重的损失。其二是矿业开发区大量尾矿、废石堆积山谷,人为提供了泥石流物质源。如1994年7月小秦岭西峪沟暴雨泥石流,使数十万方金矿渣顺流而下,造成350余采金矿工的死亡与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200万元。又如1996年8月嵩县祁雨沟金矿暴雨泥石流,使200000 m3的金矿选矿尾矿倾泻而下,死伤40人,毁房8000 m2,经济损失达1600万元。本次遥感综合调查,基本查清了全省泥石流潜在发生区的分布,发现重要潜在泥石流发生沟180余条。

(4)地面塌陷与地裂缝

地面沉降、塌陷、出现裂缝有多种诱因,主要有黄土湿陷、过量抽取地下水、地下采矿与新构造运动几大类。河南湿陷性黄土分布区达8000 km2以上,黄土湿陷形成的陷穴与地裂缝广布。如荥阳薛村—司村一带1983年发生了45处地面裂陷,裂陷区面积近于3 km2,单点沉陷面积3~54 m2,陷深0.4~4.0 m。构筑地下硐空可成为黄土湿陷的重要诱因。如郑州市已发现90余处塌陷区,多与人防工事或管线硐室有关。1992年5月3日大雨,使郑州国棉五、六厂塌陷400 m2,陷深达5 m,直接经济损失200万元。省内城乡均发现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河南省城市浅层抽水漏斗达1240.5 km2,中深层抽水漏斗合计2546 km2。如许昌市地下水抽水漏斗最深达95.96 m,地面上方沉降速率每年达3~21mm,最大沉降量为227 mm;濮阳市抽水漏斗上方沉降速率最大达每年29 mm。洛阳市上海市场一带1991年已累积沉降138.5 mm,沉降速率4~12 mm/a。开封市累计沉降113 mm,不少城市建筑物沉降开裂受损。豫北平原地下水抽水漏斗面积达8800 km2,最深达20~22 m,漏斗之上多发生地裂缝,地面沉降速率达每年6.5~37.4mm。

地下采矿,尤其是煤矿开采是省内大面积地面塌陷与地裂缝发生的最显著诱因。如平顶山煤田已有塌陷34处,塌陷面积已达92.5 km2以上;焦作煤田塌陷区达50 km2以上。地面塌陷导致道路与房屋陷裂,山体开裂,耕地弃耕或劣化。依平顶山煤田1957~1989年每采百万吨煤塌陷0.24 km2计算,我省每年因采煤破坏耕地在200 km2以上。金属矿山塌陷以栾川钼矿为例,1997年8月采空区塌陷3000 m2,深27 m,死、伤各1人。

经调查,河南省已发现地裂缝发生区128处,涉及7市43县。如1997年7月濮阳县胡状乡发生3条地裂缝,造成民房开裂,损失50万元。除黄土区湿陷与矿区开采塌陷地裂缝外,其余地裂缝多发生于亚砂土或胀缩土质区。

表10.3.2 河南省自然灾害分区表

续表

续表

(5)其他地质灾害

主要有矿坑突水。其主发区在平顶山、新密、临汝、焦作、鹤壁等煤田,水量80~4515 m3/h。其次是瓦斯爆炸,多发于平顶山、新密、鹤壁等矿区,以平顶山为烈。

3.自然灾害区划

依据气象水文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危害程度,将全省划分为两个自然灾害大区,9个自然灾害区;再依其特征将自然灾害划分为41个分区。详见表10.3.2和《河南省自然灾害分区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