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年(过春节)的?

如题所述

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起源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年节是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它承载了中国人最热烈的情感和美好寄望。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扩展资料;

春节接财神的传说

春节接财神的日子是正月初五,传说这是财神的生日。出了初一,就要准备迎接财神。初四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置办酒席,庆祝财神生日,迎接财神到来。

这财神是谁呢?传说,宋朝时,民间认为宰相蔡京十分富有,就说他是财神降生,又因其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就将蔡京作为财神爷祭拜。后来蔡京倒了,民间就换了财神,宋朝国姓为赵,百姓就给财神起名为“赵玄坛”,然后加以敬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过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31

春节,是阴历岁首,也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更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也称新年、新春、新岁、大年、阴历年,俗称“过年”。



春节的由来,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由上古时期夏历的岁首(阴历正月初一),举行的祭祀祈年活动演变而来。真正称为“春节”,则是在民国时由袁世凯所批准。

过去,人们会于旧岁(阴历年)农事结束,在新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以感谢祭天地众神和祖先护佑的恩德,祈求来年继续丰收、一帆风顺。



相传, 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虞舜登上天子之位后,带领部下人员,祭拜天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从此,人们就把这天当作岁首,农历新年由此而来。

过去,中国历代的历法,对正月设定的日期并不一致,夏历是用孟春(阴历正月)为正月,而商历却用腊月(阴历十二月)为正月。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历又以阴历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也是沿用了秦历。



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仍以原夏历的孟春(阴历正月初一)为岁首。之后,史学家们逐渐完善为现在使用的阴历(即农历,也称夏历)。落下闳,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春节老人”。

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而农历新年,被正式定名为春节,还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



在中华民国的北洋政府时期,因与国际接轨使用阳历,要采用公历纪年法。为了区分阴、阳两个新年,袁世凯就把阳历1月1日改称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则命名为春节,并例行放假。

从此,夏历的岁首(阴历正月初一),就由以往的“过年”改为了春节。



自古以来,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中国各民族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形式丰富、极具特色,大多以祭祀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庆贺团圆和祈求丰年等为主要内容,并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一直相传至今。

现在,春节一般指的是除夕和正月初一。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2个回答  2015-05-21
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农历正月初一,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汉武帝时期之前,各朝各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历(农历)正月为岁首,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袁世凯将元旦定义为西历01月0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
第3个回答  2019-09-12
岁首过年,可以追溯到黄帝联合炎帝打败蚩尤的时代(断代不详,史学界有争议,且很大。),而正月过年是从汉武帝太初二年开始计算,过年称为过春节则是民国初年开始(其他答案介绍了不少,我不赘述。)
而将岁首定为正月,也就是老百姓过年的日子,这一年是公元前104年(夏五月之前,原本称为元封七年,因为五月改历,并且改元为太初元年)并在转一年,即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开始正月过年,这个事件,被称为“改历定正”。《史记》与《汉书》分别是这样记载的:
《史记 孝武本纪》记载如下:
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而色上黄,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因为太初元年。是岁,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雒阳虞初等以方祠诅匈奴、大宛焉。
《汉书 武帝纪》记载太初元年全部内容:
太初元年冬十月,行幸泰山。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祀上帝于明堂。
乙酉,柏梁台灾。
十二月,襢高里,祠后土。东临勃海,望祠蓬莱。春,还,受计于甘泉。
二月,起建章宫。
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
遣因杅将军公孙敖筑塞外受降城。
秋八月,行幸安定。遣贰师将军李广利发天下谪民西征大宛。
蝗从东方飞至敦煌。
二年春正月戊申,丞相庆薨。
《汉书》中记载太初元年岁首是冬十月,而太初二年岁首则为春正月,说明,这一年,有十五个月,之前都是冬十月过年,改历定正以后,才正式开始正月过年,而改历的这个版本,也被称为“太初历”,而太初二年是中国人过的第一个以正月为岁首的年。《史记》中记载“因为太初元年。”则是因为改历而改元。
改历原因则是因为古代历法计算精确不如现代,运行一定年份后会有误差,为了弥补,中国历史上有多次改历,而太初历实行,是因为当时人们认为,每19年,闰七个月之后,立春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初一(按现代计算,每19年,立春这一天有时候会在除夕夜,如1962,1981,2000,2019年都在除夕,1905、1924,1943,2038年则在正月初一。),与阳历重合(古代阳历即为“天干地支纪年法”,俗称“八字”核心是二十四节气,中国历法是阴阳合历)。
第4个回答  2023-03-16
4000多年。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最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春节,是阴历岁首,也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更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也称新年、新春、新岁、大年、阴历年,俗称“过年”。
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是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农历正月初一,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