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三国演义中关于汉中大典故

我是汉中人,但有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想请大家帮忙哈,我现在在深圳工作,经常遇到朋友文握,你是哪里的,我说汉中,很多人就不知道,我就要介绍一下阿,这才发现自己对自己的家乡了解甚少,真是丢人呀!光知道什么诸葛亮。刘邦阿,韩信什么的,但具体说起来,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哎,谁叫咱历史学的不好。。。。所以恳求有识之人赐教,最好能简单的说说我们汉中的历史--三国中关于汉中的一些典故,在下不甚感激。。。。

有很多啊。在三国时期汉中是个很出名的战略要地。在赤壁时被刘备抢到了吧。还有黄忠和魏延好象也在汉中呆过。战役的花你查查赤壁左右的章节,我也记不清楚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28
汉中的``拜将台``是为韩信修的``
汉中的`武侯墓是个真的`是埋`诸葛亮的``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23
  武侯墓

  武侯墓位于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下,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葬地,墓区山环水抱古木参天,四季如春风景宜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南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诸葛亮生前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官至丞相,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千百年来,我们称其墓地为“武侯墓”。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遵其遗命,归葬于定军山下。

  武侯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从少祖山下六岗向东势若游龙,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许,传为墓之正脉。新月之下,眠弓之内,豁然开张平地三百余亩,左右前后九支环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设实为人工所不能者。

  近墓四山,名曰“前书案梁、后笔峰山,左土地岭、右武山岗”,将武侯灵冢紧密围护。四山翠柏苍松、攒蔚川阜、遮天蔽日,难觅神冢。当你转过书案梁,前面豁然开朗,别有一番风光,盆地当中,高冢巍然,古建成群,古树森森,修竹异木,花香鸟语,一条小溪从墓前蜿蜒而过,淙淙流水,更为墓区增添几分神秘色彩和新的情趣。武侯墓区,占地360亩,有明清遗留下来的古建筑70余间,千年以上古柏40余株,其中170余年的22株,汉株2株。古柏汉桂相辉映,四季鲜花互争研,真乃人间仙境,世外桃园。

  大殿正中神台上,端坐诸葛亮塑像,羽扇纶巾、宝像庄严,栩栩如生。印、剑二僮侍立两旁,其下关兴、张苞身披铠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护持左右,使人肃然起敬。

  东西厢房和南院道观,是“一代智星诸葛亮”大型雕塑展览,共分30组,再次生动展现了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壮举。史料翔实、规模宏大,由圆雕到浮雕直至壁画,总看为一整体,分看各有各的场景,人物逼真,场面恢宏,隐隐给人有金戈铁马、震天杀声之感。

  殿后大冢巍然,状若覆斗,即为亮墓,冢高6米,周60米,四周以汉白玉石护栏围护,石栏上浮雕35幅“诸葛亮生平”故事图案。冢前有四角揽顶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坟亭。亭角高翘,围以木栏,亭内高悬“双桂流芳”匾额一块,亭中坚立墓碑两通,一为明万历甲午(公元1549年)陕西按察使金陵赵建所立的“汉丞相诸葛亮武侯之墓”的墓碑,一为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立的“汉诸葛亮武侯之墓”碑。墓东西向,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

  拜殿前汉柏上缠绕着一蔓生植物,名“凌霄花”俗名“爬柏凌霄树”。共叶似香椿而色翠,花似牵牛而色赤,每年自夏至开花到立秋止,花期长达百日之久。每花季节,朝开暮落,遍地红英。远而望之,只见苍苍翠柏之中,点缀着朵朵红花,红绿相映,娇艳之极,给人以千年古柏开红花之感,煞是好看。凑霄花,象征诸葛亮兴复汉室,鞠躬尽瘁,为国为民的高风亮节。

  墓园内现遗留各时代碑石余通,匾额34块,对联29幅,三国故事壁画100余幅,碑石匾联内容,多为赞颂诸葛武侯之词。各时代的钟鼎炉磬10余件。并有武侯遗文本刻条幅48块。遗存文物,既是历史的见证,又增添了游览内容。

  当你站在定军山上,俯瞰诸葛武侯墓园,只见那九条山岗犹如翻滚的巨龙,从四面八方汇聚于墓地,拱卫者翠柏苍松之中的武侯息眠之所,故有“九龙捧圣”之称。凡来武侯墓拜谒观瞻者,无有慨然兴叹!“无怪当年武侯亲点此穴”,真乃“诸葛佳城,洞天福地”也。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列为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总编号为第57号,现分别叙述于下:

  一、褒斜道

  在秦岭山脉中,有一条贯穿关中平原的汉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汉口区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县西南15公里,长凡235公里。自战国起,就有人在谷中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踵继,多次增修,后人就命名为“褒斜道”。汉武帝大加修凿褒斜道250公里,从而出现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盛况。

  二、石门

  石门是用人工开凿的一个隧道洞,在褒斜道南口,洞长16.3米,宽4.2米,高3.45米。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时,淹在水库中。

  石门的开凿年代,据《石门颂》记载是在东汉,开凿于公元1世纪,故近代外国某专家说:“世界上最早用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出在中国的陕西褒城”。指的就是这个石门。

  石门自秦汉以来,时通时塞,历次修复,多留有摩崖石刻。

  三、石门摩崖石刻

  石门洞内东西两壁和洞外南北数里的险坡、断崖以及褒河水中、沙滩大石上,多有由汉及宋的摩崖石刻,有的是历代开通、修复褒斜道、石门和山河堰工程情况的记载,有的是参观、游览的留念题记,清代有人统计,约40余种。而其中的“汉魏十三品”,唐宋时期即负盛名,誉满全国。

  所谓“石门汉魏十三品”者,是以石门洞内东西两壁,东汉刻的《石门颂》与北魏刻的《石门铭》为代表而言。其中,《石门颂》早已名驰全国,是研究我国古代交通史和书法艺术史的瑰宝。特别是它的书法,是“汉隶”的杰作。

  石门石刻,因国家要建修石门水库,于1970年凿迁至汉中城内古汉台,粘接复原,专建一室,名为“石门汉魏十三品陈列馆”。中外游客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古汉台

  古汉台位于汉中市中心,楚汉相争时期筑建,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8米。公元前206年,农民战争一场风暴推翻了秦王朝后,项羽自恃功高,撕毁各路义军与楚怀王所定“先攻下咸阳者王之”的协定,将先拿下咸阳的刘邦封为汉王。刘邦忍辱屈就,率大军由子午道进驻汉中,夯土建成秦模式的高台宫廷———即今天的古汉台,并用张良计火烧由关中进入汉中的所有栈道,以示他已很满足当汉王了,不会再北上与项羽争天下,来麻痹项羽,打消项羽对他的戒备心理。刘邦以汉台为宫廷,以汉中为根基,在汉中习兵练武,广纳贤才,破格提拔“胯下之徒”韩信为汉大将军,并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打项羽个无备,出奇制胜拿下三秦。

  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他驻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宋代的张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残存的高台。清代的陈毓彩有诗云“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当日宫廷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

  自汉而降,汉台便成为汉中府署官员祭奠和游乐的场所,代有修葺。现耸立于台北端的望江楼,始建于南宋。宋代的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府署东北隅有“天汉楼”,即望江楼的初称。物换景移,几经兴衰,如今的望江楼,更给人一中庄严隆重之感,它以其别致的造型,巍巍的风姿,早已成为汉中古城的标志性古建筑。登楼远眺,四面云山,如展画卷;俯视城区,楼台林立;环顾庭院,古树修篁,花木掩映。登此楼,使人心旷神怡,追往抚今,感慨万千。

  望江楼正南,昔建有桂荫堂,现有古汉桂数株,每逢中秋佳节,香飘四溢,成为汉中城内寻香访桂之处。再南有明代修建的镜吾池、洗心亭。楼东侧的石马,风格古朴,是人们评论三国蜀将魏延千秋的幸存之物。亭阁内造型精美的铜钟,是明代汉中瑞王府的遗物。凝视铜钟,耳边似乎回荡着护国禅林里悠扬的晨钟暮鼓,素有汉中八景之一的“月台苍玉”,是楚汉时期的古物,也是汉台现存的最早的石雕作品,或谓“刘邦上马石”、“试剑石”,或谓“石鼓”、“宫廷柱础”。

  古汉台如今是汉中市博物馆所在地,台内古树繁茂、修竹参差、亭榭遥相,杂以碧池内繁盛的荷叶,竟有江南水乡之感。博物馆的精华所在是“汉魏石门十三品”陈列室。它们属于国内外久负盛名的汉魏摩崖刻石,被喻为“国之瑰宝”、“书法宝库”。这批摩崖刻石的文字内容对研究我国交通、水利、科技、书法艺术的发展,尤其是研究汉隶演变,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弥补了史书的缺漏,校正了史书的讹传,堪称是一部重要的石刻文献,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东汉镌刻的《襵君开通褒斜道》与《石门颂》摩崖为一级中的甲品,更体现了《石门十三品》的价值。

  汉中饮马池
  饮马池位于汉中市东南部,相传是西汉刘邦的军队驻扎在汉中时的饮马处。2000年,汉中市将饮马池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时期,饮马池有两条通道可达,一是从东门桥进入绕城墙根一周的顺城巷,一是从丁字街口。丁字街以北有王家大院,至今房屋犹存,再就是丁字街背面的一些民房,其余全是空地。旧时东关商号麇集,是汉中重要的商贸活动地,饮马池便形成了旧货交易市场,加之东关顺城巷一带多流浪百姓,尤其抗战时期大批外地逃难者涌往汉中,不少衣食无着的贫民栖居于此,饮马池这块空地及城墙根下便人群熙攘,十分热闹,成了贫民乐园和普通百姓调剂生活的场所。1938年到1939年间,饮马池市场已容纳不下,便开辟了“新市场”,也叫“南市场”,将饮马池市场分流,足见昔日饮马池繁闹景况。

  我记忆的饮马池市场, 集中了卖旧货、破烂和旧衣服的,以满足普通贫民日常生活之所需,旧货琳琅满目,无所不有,这里经营旧货的摊主不收贼偷的东西,买东西的尽可放心。

  当年饮马池还有中草药摊子,卖疥疮药的,卖膏药的。疥疮药是一个湖南业主自己配制,配料以硫磺为主,即满城驰名妇孺皆知的“好得很”,此人娶了个汉中女子,卖药的也兼善杂耍表演以招徕游人推销药品,如卖膏药的汉中人便喂了一条狗熊,卖药之前先耍狗熊,让狗熊蹬坛子,和狗熊摔跤,此人还会武术,能耍软镖,招牌就是悬一串大张膏药,此人卖膏药当场在铁锅里熬熊油,下药料,当场摊制膏药,当场给患者贴药。

  平民百姓和逃难者无钱吃馆子,饮马池便有了众多的风味小吃。昔日饮马池无饭馆,无酒馆,无茶馆,只有一个卖黄酒的,其铁锅的热水里浸着许多用小颈锡壶温热的黄酒,喝酒者只喝酒,并无下酒物。饮食有汉中小吃粽子、元宵、面皮、凉粉、包子、糍把等等。当时饮马池有个炒米凉粉的,一副挑子,一端盛米凉粉和米饭,另一端是带木盘的平底锅,雪白的米凉粉加葱花作料大油炒热后再加一勺熟米饭炒成,食之爽香、耐事、别具独特风味,今已不见此种饮食。饮马池各种饮食都十分便宜,适用贫民百姓,一份饮食的价钱,折合现在不过几分一角。

  饮马池市场天天有市,但只白天全天,夜里即无灯无人。业主一清早便开始占地摆摊,一直经营到下午向晚,也有一些固定的棚居业主多为逃难者,抗战时期利用城墙墙体挖有防空洞,便有逃难者借此栖身,外面搭个延伸的蔑编竹叶棚子,用以遮阳遮雨和摆货做饭,汉中人将这种棚子称“撩叶扌扇子”,南门外有专卖“撩叶扌扇子”,者,一般1丈长,8尺宽,用途很广,当年以此搭棚栖身者在饮马池城墙下颇多。
  文化遗迹

  市内文物古迹众多,现有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以“两汉三国”为主题的著名文化遗产,知名的景点有:褒斜道石门、拜将台、武侯祠、张良庙等。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