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未央中的高阳王是哪朝代的皇帝

如题所述

《锦绣未央》中的高阳王即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五位皇帝拓跋濬。

  拓跋濬(440年―465年),太武帝拓跋焘之孙,景穆帝拓跋晃长子,母恭皇后闾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五位皇帝。

  正平二年(452年)三月,宦官宗爱弑杀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余为帝。同年十月,宗爱又弑杀拓跋余,尚书陆丽等拥立拓跋濬即位,是为文成帝。文成帝即位之后,便诛杀宗爱。文成帝在位期间,北魏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和平六年(465年),文成帝病逝,时年二十六岁,谥号文成皇帝,庙号高宗,葬于金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1-22
《锦绣未央》高阳王是北魏文成皇帝

角色简介:拓跋浚(440年—465年),即北魏文成皇帝,拓跋焘之孙,拓跋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五位皇帝。
第2个回答  2016-11-21
北魏

元雍
元雍,高阳文穆王,字思穆。自称“身(我),天子之子,天子之弟,天子之叔,天子之相”。拓跋宏之子,元宏弟弟,初封颍川王,改封高阳王。宣武帝时,屡迁司空,议定律令。孝明帝正光元年(520),进位丞相,与侍中元叉同决庶政。富贵冠一国,一食值钱数万,有憧仆六千、使女五百,曾与河间王元琛斗富。孝庄帝初,大都督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时与世子元泰被杀。《洛阳伽蓝记》记载元雍有私宅高阳王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6-11-21
觉得是明朝的吧
第4个回答  2016-12-24
在古代汉语里,“濬”和“浚”是一个字。
历史上,拓跋濬是北魏的第五位皇帝——文成皇帝。而李未央的原型,是拓跋濬的皇后冯氏(不好意思,冯姑娘没有留下名字)。
冯姑娘是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出身于北燕皇族,祖父冯弘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国君。拓跋焘统一了北方的时候,冯姑娘的父亲冯朗归顺了北魏。
可是,冯姑娘出生不久,冯家突然遭遇了飞来横祸:冯朗受一桩大案株连,被拓跋焘下令诛杀。这一点倒是与《锦绣未央》开头部分非常相似,只不过把北燕换成了大凉国。
然而,9岁的冯姑娘并没有像电视剧里一样被追杀,而是按照惯例,在北魏皇宫当婢女。在皇宫,她结识了11岁的皇长孙拓跋濬。

正平二年(452年)的春天,宫中发生了一场变故。宦官宗爱nèng死了拓跋焘,把拓跋余扶上了皇位。拓跋余当了200多天皇帝后,又被宗爱nèng死了。
北魏朝中无主,尚书陆丽等人立刻跳出来拥立拓跋濬,我们的濬儿终于继位了。拓跋濬一继位,马上nèng死了宗爱……宗爱可以去领盒饭了。
拓跋濬登基后,自然忘不了青梅竹马的冯姑娘。于是,冯姑娘成了冯妃。这一年,拓跋濬12岁,冯姑娘10岁。十余岁的娃娃谈恋爱,你们这是早恋啊!又不禁弱弱想起了35岁的罗晋和33岁的唐嫣……
《锦绣未央》之后的故事
片尾曲的第一帧画面,李未央牵着一个孩子走在皇宫的漫天风雪里,那个孩子,就是拓跋濬的长子拓跋弘,北魏献文皇帝。
虽然电视剧还没完结,但是从孩子头上戴的冕旒就可以判断出,我们的浚儿已经去死了。因为,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旒。所以,《锦绣未央》完结之前,浚儿必须死。(嗷嗷嗷,好伤心)。
未央牵着的孩子是拓跋濬的长子拓跋弘。但是,他可能并不是未央的孩子。在真实的历史中,拓跋弘也算半拉河南人,他的母亲姓李,梁国蒙县(今河南商丘)人。拓跋弘出生于454年(这一年拓跋濬才14岁啊……)
那么,未央的原型为啥不是商丘的李妹纸呢?因为北魏自开国就实行一种很变态的制度——子贵母死。皇子一旦被立为太子,他的娘亲立马就得死,以此来避免母凭子贵,干涉朝政。
456年,冯姑娘成了皇后,不足两岁的拓跋弘立为太子,李氏被赐死,冯皇后担任起养育太子的责任。465年,年仅25岁的拓跋濬驾崩了,12岁的拓跋弘继位,冯姑娘又成了皇太后,是北魏政权的实际操纵者。
476年,翅膀硬了的拓跋弘杀死了冯太后的宠臣,盛怒之下的太后毒死了拓跋弘,把拓跋弘的长子拓跋宏扶上了皇位,话说拓跋弘和拓跋宏这对父子真是够了,起了如此相似的名字。

拓跋宏10岁登基,冯太后再度垂帘听政,长达14年之久。也正是由于冯太后的长期严格教育和直接影响,拓跋宏才成为了一位才华卓越、有胆有识的政治家。
太和十八年(494年),拓跋宏正式宣布把首都从平城迁到洛阳,为洛阳的n朝古都贡献了一朝。不仅如此,他实行了的汉化改革,让全部鲜卑官员说汉话、穿汉服,还要把鲜卑的二字、三字姓氏都变成汉人的单字姓氏。
拓跋宏首当其冲,自己的“拓跋”改成了“元”;贺兰改成贺,独孤改成刘,叱云改成利。他还鼓励鲜卑贵族和汉族通婚,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拓跋宏之所以能够由此有魄力地迁都、汉化,大概和他的汉族祖母分不开。
拓跋家族和佛教的爱恨纠葛
剧中有一个从来没露过面的角色——太子殿下。皇上训斥浚儿的时候经常说一句话:“你的王位是我给的,我可以给你,也可以废了你,就像废你父王一样”。
皇上拓跋焘为了统一北方,以全民为兵。但是,在南北朝时期,寺院的僧尼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这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让拓跋焘很不爽,太延四年(438),拓跋焘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僧人一律还俗服兵役。甚至极端到推行废佛政策:诛戮僧尼,焚毁天下一切经像。

而太子拓跋晃是个前程的佛教爱好者,再三上表劝阻亲爹,可是从未被采纳。父子俩产生了矛盾。
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八月,南朝宋攻打北魏的滑台(今滑县),拓跋焘率军对亲征,太子拓跋晃驻守平城监国。素来与拓跋晃不和的宗爱向皇上诽谤太子有罪,太子府里很多人也受到牵扯,被斩首。拓跋晃忧虑过度生病,去世时24岁。
等到拓跋濬当了皇帝,恢复北魏佛教建设,还在平城郊外的武周山南麓开凿了云冈石窟。拓跋濬爷爷的爷爷,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在天水建了麦积山石窟。

而河南人最骄傲的龙门石窟,是拓跋濬的孙子拓跋宏主持修建的。西山崖壁上的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