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如题所述

创造性复述是学生对语言材料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

创造性复述是学生对语言材料吸收、存储、内化、整理和表达的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改组课文,用自己的言语表达课文。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巩固、积累,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及系统、连贯的说话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有三种基本的操作形式:

(一)提示式

创造不等于胡编,应从模仿原文开始。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提示,然后让学生创造性地模仿原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进行复述。提示式又有以下几种形式。

1.填空

填空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只为学生提供一根复述的“拐杖”,降低难度。同时,选取一些课文描写的空白点,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如复述《蜜蜂引路》的第三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 。(心想: 。)他仔细观察,只见 。(猜想: )列宁还见园子旁边有 。(断定: 。)从而在复述中充分展示了每位学生的思维过程,大大提高了训练的效益。

2.缀连

即抽取与课文的描写线索或写作特色等要素有密切关联的重点词语,重组课文信息进行复述。如教学《田忌赛马》,在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可先请学生自由复述,然后出示下列词语:垂头丧气、胸有成竹、得意洋洋、目瞪口呆、转败为胜,引导学生任选一种词序再简单复述。这样,既达到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又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促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会词语的运用,积累了词汇,使语言和思维共同发展。

3.提纲

根据对原文的理解,理清复述思路,列出复述提纲进行创造性复述是一种极好的形式。如老师在教《熊猫妈妈听电话》一文时,先帮助学生归纳熊猫说话的思路:先说我是谁(即为熊猫取名),再说我到了什么国家,最后说朋友们对我怎么样。同时板书这一提纲,大面积进行模仿复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连行创造性说话:还可以取什么名字还可能到了什么国家那些国家的朋友又是怎样欢迎的这便体见了复述训练的层次性。

4.插图

许多课文的插图都紧扣原文的意思,这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复述不仅有提示作用,而且还能在复述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等能力。如《李时珍》一文,写李时珍为编《本草纲目》亲自到各地采药一事,虽寥寥几笔,却很感人,这是因为它配有一幅与之呼应的插图。在学习时,可让学生仔细观察,创造像李时珍当时采药的自然环境及动作、语言等,通过利用插图具体地加以描绘,使复述多功能化。

(二)活动式

小学儿童活泼好动,对严肃枯燥的形式往往兴致索然。在组织活动中进行复述,不仅可以提高复述的情趣,还能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活动式有两种方法值得借鉴。

1.游戏

如教第四册《精彩的马戏》,在复习巩固课文内容时,我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复述,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我先拿出一个话筒,在大屏幕上展示文中介绍的马戏节目,然后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红领巾电视台近期要开设一个新的电视节目,专门为同学们播放精彩的马戏。听说二(3)班的同学个个口齿伶俐,大方能干,现特向二班招聘讲解员五名,望大家把握机会,踊跃应聘。”由于此类游戏形式新鲜,有时代感,而当今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普遍较强,因此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有的联系自己的亲眼所见说,有的模仿电台主持人说……趣味浓厚,气氛活跃。

2.课本剧

由于整篇课文的复述占时长,跨度大,述者困难,听者厌烦,因而采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能较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如教第三册《狐狸和乌鸦》,我让学生以同桌为组分角色扮演“狐狸”和“乌鸦”,自编课本剧。要求除了对话,其余课文中没有写出的动作、表情甚至是心理活动也要尽量表演出来,不加旁白,让人一看就懂。如一组学生在表演狐狸见到乌鸦的肉时,抹着嘴巴,咽着口水,转转眼珠悄悄自语:“哇!那么大块肉,味道肯定错不了。咝——这可是个好机会,我一定要把它骗到手!”这样就较好地把握了课文内容,并进行了合理的创造想像。另外,当一组同学在台上表演时,我还让其他同学作“评委”,以课文为依据作出分析评判。这样就把复述变成了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不仅满足了学生“爱动”的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转换式

是指转换原文的构思,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侧面改变课文的表现形式,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这种方式能促使学生打破思维的固定模式,对课文作动态分析,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途径和方法。无论是从表达还是想象角度来说,对学生都大有裨益。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转换:

1.体裁

小学阶段的课文体裁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同时兼有诗歌、散文、童话、说明文等形式。只要变换一下角度,许多体裁就可相互转换。如“记叙体”改为“日记体”,“诗歌体”改为“散文体”,“说明体”改为“童话体”等等。一位老师在教学古诗《塞下曲》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通过围绕原作的中心增加对主人公李将军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绘复述,把四句古诗扩充成四段话,使之成为一篇极富创意的传奇故事。

2.人称

小学课文多以第三人称来写,也有以第一人称写的。转换人称复述,能使学生进一步受到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熏陶。如教第三册《你今天怎么迟到了》一课,在指导复述第二自然段“秋生怎么把牛拉出农田”时,我从下文入手,根据“秋生把上学路上发生的事告诉老师”这一句,引导学生:如果你就是秋生,你会怎样向老师说清楚呢这样复述,就把秋生的指代“他”,变成了第一人称的“我”,不仅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而且能更深入地体会秋生当时的想法与做法,明白农民的庄稼应爱护。既锻炼了语言,又自然地受到了思想教育。

3.结构

转换结构可以是改变课文的叙述顺序,把顺序改为倒序或把倒序改为顺序等。如第三册《公鸡的脸红了》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在弄清了课文内容和中心后,可进行变序组合:先叙述邻居们怎样帮助公鸡,再以公鸡的角度回想以前公鸡是怎么对待邻居们的,最后叙述公鸡的想法。

转换结构还可以是改变句式表达,如把详写改为略写,把静态改为动态,把并列改为总分,把叙述改为对话等等,这些就不再一一枚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