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自表后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1

1. 翻译文言文《亮自表后主》

原文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翻译

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表明说:“成都有桑树八百株,有不是很肥沃的田15顷,儿子兄弟的穿衣吃饭,他们都会有盈余。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活,没有做其他的 *** 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来辜负陛下。 ”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2. 诸葛亮《自表后主》翻译

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盲,命垂旦夕。

(伏:对皇帝上表时表示自己趴在地上不敢起来。敬词)念在老臣天性(赋性:天性)笨拙,耿直,正好赶上天下都很艰难的时世,起兵北伐,还没有获得完全的胜利,谁料到(何期:谁料)病在在膏肓,生命危在旦夕(垂:悬挂。今人常说命悬一线,即此意)。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布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伏:同上文)老臣只愿皇帝陛下能清心寡欲,约束自己,爱戴自己的老百姓,让自己的孝道能通达至先帝,使自己的仁爱之心能广布于天下(寰宇:天下),提拔那些隐士逸士,让贤良能走进宫庭,把那些奸臣馋臣从身边支开罢黜,以使民风变得淳朴忠厚。

臣初奉先帝,悉仰于官,不自治生。今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老臣当初侍奉先帝时,(一切支出)全都依靠官府(仰:仰仗,依靠),没有自己经营过生计。现在都有了八百株桑树(蜀中织锦是大行业,有桑树就有财源),还有十五顷薄田,子孙的吃穿用度,自然很丰足,甚至有盈余。

臣身在外,无别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老臣现在人在外面,没有别的什么要调整的地方,跟着时节变化而变化的吃穿,全都仰仗朝廷,不用去干别的营生,使这些吃穿多一丁点儿(以长尺寸:使它的尺寸有所增长)。如果老臣死的时候,不使家里有多余的布匹、外面还有多余的财产,(那样)会辜负了陛下(的厚望)。

3. 亮自表后主 阅读答案

《诸葛亮传》“初,亮自表后主曰”阅读训练附答案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2.解释加点词语。 仰()赢() 3.由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4.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是如何评价的吗?说出其中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1.……度/……食/……官/……生/ 2.①依赖②充盈 3.尽心为国,不谋私等。 4.一代贤相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对刘备父子忠心耿耿;写一篇《出师表》被陆游赞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查看全文:是这个吗???。

4. 【简单的文言文,急死了,快来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

原文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翻译 先前,诸葛亮自己向后主表明说:“成都有桑树八百株,有不是很肥沃的田15顷,儿子兄弟的穿衣吃饭,他们都会有盈余.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活,没有做其他的 *** 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时候,不会出现那种有多余的绸布,多余的钱财这样的状况来辜负陛下.”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那个字读zhang。

5. 诸葛亮卒于军译文

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由斜谷出,以木牛流马运输,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司马懿行其营垒处所,大叹:“天下奇才也!”诸葛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需器物.诸葛亮曾自表后主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6. 《自表后主》“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诸葛亮

伏闻生死有常,难逃定数;死之将至,愿尽愚忠:臣亮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

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译文】

俯伏思念您我禀赋不高,又遇上蜀国比较艰难的时候,出兵伐魏五次,都未能成功。哪里想到我却病入膏肓,生命将要在早晚间完结。俯念陛下能够静心克制自己的享乐欲望,约束自己爱护百姓,这就是尽了孝道继承先帝的遗志,施仁爱之心于天下百姓,提拔选用那隐居不仕的贤人,来扩大增加贤良的人材,罢免赶走那些邪恶的小人,使得风俗敦厚。

我当初侍奉先帝时,日用全靠官府供给,自己不再经商务农。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靠这些子孙们的衣食,自给是有富裕的。至于我在外边,不再有另外的调度,平时的吃穿用度,全部靠官府供给,不再去搞别的生计,来增加微小的收入。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能让家里有多余的钱,不能让外边有剩余的财物,这会辜负陛下的。

7.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8题

5.C 6.B 7.D 5.表:上表,上奏章。

动词6.B且:暂且,姑且。A为:作为/是。

C乃:于是/是,就是。D于:在,表处所/比,表比较7.作者没有“规劝”和“吸取历史教训”的意思参考译文:诸葛亮字孔明,琅琊国阳都县人,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身高八尺,经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都有不赞同,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州徐庶与诸葛亮是好朋友,认为确实如此。当时先主屯兵新野。

徐庶会见先主,先主很器重他,他对先主说:“诸葛孔明这人,是一条卧龙,将军愿意见他吗?”先主说:“您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此人只登门求见,不可委屈招来。

将军应该屈驾拜访他。”于是先主到诸葛亮家拜访,共去了三次,方才见到。

章武三年春,先主在永安病危,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将后事托付给他。建兴元年,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建丞相府,设置官属,以处理政事。

政事不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南中几郡同时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新遭国丧,所以还不便发兵征讨,而是姑且先遣使访问吴国,并缔结和亲。于是蜀与吴成为盟国。

三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平定了全部叛乱。大量军用物资都由南中供给,国家因而富饶。

于是练兵讲武,准备大举北伐。建兴十二年春天,诸葛亮统率全部大军,由斜谷开出,用流马运输,占据武功县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在渭水之南对垒。

诸葛亮经常担忧军粮供应不上,使自己的的大志不能实现,因此分兵屯田,为长期驻兵打下基础,耕垦的蜀兵掺杂在渭水的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居,军队从不扰民以利己。就这样相持了一百多天。

这年八月,诸葛亮病重,死在军中,当时五十四岁。军退之后,宣王仔细观察他安营筑垒的处所,说:“真是天下奇才!”根据诸葛亮的遗命,他被安葬在汉中定军山,利用山作坟,墓坑刚够容纳棺材,以平时穿的衣服放殓,不须陪葬器物。

起初,诸葛亮自己上表给后主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亩顷,子弟的衣食,自有富余。至于我在外任官,没有别的用度,随身衣食,都仰赖公家,不另外经营产业,以增加丝毫财富。

到了我死那一天,不使内有剩余的绢帛,外有赢余的钱财,以免辜负陛下。”他死之后,的确正象他所说的那样。

评语:诸葛亮作丞相的时候,安抚百姓,明示法度,精简官职,因进制宜,以诚待人,秉公办事。竭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虽仇必赏;违犯法令,怠慢职事的人虽亲必罚。

……善再小也无不奖赏,恶再细也无不贬斥。全国的人都既畏惧他而又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峻,却没有人怨恨,这是由于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分明。

真可说是精通政治的良才,差不多可以同管仲、箫何匹敌了。不过连年兴师动众,未能成功,大概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的特长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