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电影《八佰》怎么样?

如题所述


一场表演战

四行仓库战役,作为整个淞沪会战苍凉的句号,其实是充满矛盾的。八百壮士的抵抗,乃至整个淞沪战役,都堪称打给西方列强的一场“战争表演”。1937年的中华民国,军阀割据,派系混乱,装备低下,全国的陆军不过一百多万,相对精锐的中央军更是不到50万,面对拥有443万常备陆军的日本,战争沙盘各种推演的结局都是毫无胜算。因此,淞沪战争是在列强租界之外,用举国之力唱的一出戏,寄希望于英美等国产生同情,出面调停日本的侵略行径。全线的大溃败后,与英国租界只隔了一条河的四行仓库,成了孤注一掷的“最终大戏”,《八佰》片中,英美的战争观察团频频出现在战场上空,租界内英国绅士们对战争走向的谈论,甚至夜晚灯火通明的戏台,都暗喻了这场战斗的根本性质。

幸运的是,世界上没有完全根据剧本走的表演。

从外交的层面上,八百壮士的泣血抗争,并没有为争得西方国家的同情,比利时首相的丑闻使得布鲁塞尔会议延期,中国争取调停的努力毁于一旦。但是,从自下而上的角度看,四行仓库作为一个标志,通告了世界,侵略者并没有在三个月内征服中国,而且使得英国租界内的学生运动此起彼伏,争取抗日的星星之火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去,开启了全国抗日的新局面。


三类士兵代表了一个时代

团长谢晋元为了壮大声势,在记者面前将四百多守军称作“八佰壮士”。宣传的形象往往是夸张后的产物,卓越的电影导演需要做的,就是打破夸张,努力让镜头靠近真实的历史。幸运的是,管虎有这个实力。

《八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英雄主义电影,更像是客观展现了战争时期的军中众生相。

四行仓库的守军里,大致分为三类人。第一类是以团长谢晋元为首的正规军,他们秉承着统治集团的旨意,纵然对“表演战”的设计深痛恶绝,但出于军人的荣耀与责任,依然在四行仓库进行着“愚忠”式的抗争。他们是战争的领导者和主力军,亦是时代的牺牲品,用卓绝的勇气承载了一场败仗,但他们的功绩,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被忽视或者无视。


管虎真正要突出的是第二类士兵,以逃兵,散兵等各种身份汇聚在四行仓库里的杂牌兵,“羊拐”,“老铁”,“老葫芦”,“小湖北”……一个代号陪着他们过了一辈子,他们没有系统地接受过荣耀感、责任心的灌输和熏陶。相反,他们有的人还怕开枪,有的惦记着家里的田和老娘,有的临死前还在琢磨着女人是什么味道,他们是那个年代中国平民的代表。四行仓库的三天里,他们见证了一个个自愿做人肉炸弹的战友,经历了枪林弹雨中的护旗之战,在战火中接受豪气的感染,产生抵御外敌的民族意识。这部分士兵可能到死也不懂什么是政治,但他们在时代的大局中做到了问心无愧,也侧面展现了中国平民的民族气节。因此,不管战役的目的如何,他们身上都有我们应该继承的民族魂。


“老算盘”作为唯一成功脱离淞沪战场的逃兵,单独放出来作为一类。他是整部影片的一面镜子,映照了人性深处最真实的对战争恐惧和求生本能。他当然不能称作英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相比同一时期四行仓库对岸,那些卖国求荣的汉奸投机者之辈,带着负罪感回归平凡的老算盘,算不算是守住了最后的民族底线呢。

关于白马

《八佰》中的白马,俊逸的身姿一定吸引了很多观众的注意。它刚烈,桀骜不驯,穿梭于整片战场之间,一次次在密集的炮火中起死回生,生出了三分魔幻现实主义的意味。片中有一段小湖北的想象,在夜晚戏台的歌声中,自己骑着白马,化身披着银色盔甲的赵子龙,直面长坂坡下的百万雄兵。


长坂坡和上海滩,两个时代军人的阵地,通过一匹白马隔空穿越相互连结。自由驰骋的白马正是一种完美的暗示,纵然身陷重围,也要突破,世界上自古就没有能困住中华民族的包围圈,导演的豪气借由这一匹生灵的寄意,展现得淋漓精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04

我觉得这种带有走私物品的电影不过是一种推销感情的邀请。让场景更壮观,让视觉盛宴。正是这种缺陷让这部电影更令人印象深刻。

事实上,许多军事迷都在看带有特效的战争片。我知道那场战斗。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战争片在欧美很受欢迎。我过去常看欧洲、美国和俄罗斯的军事电影,我明白。还有设备,庄严而激动。有些东西属于感情的范畴,而观湖派正是你所理解的那种情怀。问题B已经被解决了。很多人都知道这是孙元良的问题,但因为没有电影,孙元良还是去看。有几部抗战电影和抗战电视剧,真的很好,但是很多观众追求的场景。不过,我很好奇里面的日本道具用错了。日军甚至用美国的枪。我也喝醉了。日军使用的是美国m1a1山炮,口径为75毫米,有点让人厌烦。更重要的是,头盔不对。应该是M35德国头盔,不是英国托尼头盔。再说了,我不知道我从哪里弄来的20毫米高射炮。当时,四线仓库的守军没有这种东西。当时只有3到4门重机枪加上30门轻机枪,54个花机关枪和200多支步枪。我很困惑。

而刚刚开始的是个大谎言。

“他们在保护我们。”。这个空灵的声音像是上帝的呼唤。这真是四行仓之战。这不是为了保护上海市民,也不是“战后战争”。松湖战役失败后,蒋介石派一支被遗弃的军队打一场“表演战”,在英租界惨遭出卖给欧美列强,试图让西方人同情并希望得到国际调解援助。

整个战役始终贯彻这一基调。

这种带有走私物品的电影不过是一种推销感情的邀请。让场景更壮观,让视觉盛宴。总之,这是一种泛娱乐的青铜味。

我们先谈谈好的一面

战争电影的魅力在于战争的过程。作为一部写进历史的抗战剧,《八百》自然有其重要的一面。当一个士兵别无选择只能撤退时,为生命而战是战士的最后选择。在四行仓库里,八百壮士的斗争格外肃穆激昂。除了正规军,张毅、姜武、王乾元这一代人扮演散兵的角色。当这样一群人聚在一起时,化学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分散的士兵和流浪者,只会盲目萎缩,最终成长为真正的革命军人。在这期间,一切都在移动。

除了战士外,平民参与剧场外也是活动场所之一。一是学生们的英雄要求,二是女兵偷渡上阵。这些是关于那个时代无名英雄的最好记录。

像往常一样舒服地习惯了赌场的小刀,在关键时刻,人性的光辉也值得热捧。

这样的壮举与士兵用炸弹捆绑制作人肉炸弹的场景是一样的,这一幕应该被后人铭记。我想,士兵们大喊自己名字的场面和“忠孝难达,我们当徐国”一定让很多人哭了。

然而,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否则,豆瓣的得分不会从8.3降到7.8。

或者回到电影本身,作为一部抗日战争的电影。”《八百》在人物塑造中缺少一些主次要素。有人会说这是一部集体电影。但即便如此,影片也着重刻画了几个散落的士兵和团长谢金元?然而,由于人物众多,影片的焦点似乎很难把握。尤其是上半场谢金元(杜淳饰演)几乎消失,这让人更加捉摸不定。

另外,可以理解,导演加上了强烈反差的苏州河两岸在视觉上的冲突。然而,这样的比较确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对于战争场面的描写,很多人的第一感觉太混乱了。最后,影片过桥后突然结束也是造成电影成绩下降的因素之一。

也许是因为一些特殊的原因,留下来的队伍的命运和谢金元的命运在影片中无法清晰地解释。实际上,这些人的待遇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完美。如果加上这样一个段落,将是多余的或是推翻之前绝望的守护者的结果。

第2个回答  2020-08-26
我觉得这部影片非常好。战争场面震撼,细节真实,演员的演技也非常棒,观众认可率非常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8-26
我觉得特别感动。面对战争,士兵团结一心,不怕死。更多的是对英雄们的尊敬。
第4个回答  2020-08-26
我觉得明星众多,很多重量级演技派出演,摄影场面宏大构图精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