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的来历是什么?

如题所述

土楼是利用未经烧制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木料为柱梁和墙体,采用夯筑技术建造的楼房。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楼是两层或以上的房子。因此,即使使用生土墙和木料建造,一层房子也不能称为土楼,而应称为土屋。土楼是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客家地区的独特大型民居,由历史上的动荡和大规模迁徙形成。其中,福建土楼最为广泛、数量最多、类型丰富、保存完好。土楼的建造高潮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动乱时期,如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和明末清初,这些时期促进了客家人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并使土楼分布以福建闽粤地区为主。土楼的建设旨在抵御山林野兽和强盗的侵袭,同时体现了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土楼的产生与中原居民的大规模南迁密切相关。自西晋永嘉年间开始,由于北方战乱和自然灾害,中原居民大量南迁至福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唐朝和宋朝期间,中原人民再次大规模南迁,其中许多人到达福建沿海地区。这些中原汉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了福佬民系和客家民系,他们向海外迁徙,形成了庞大的闽南华侨群体和客家人群体。考古发现表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在中国及中亚、东亚地区就有了生土夯筑房屋的历史。从11到13世纪,生土建筑艺术在历史大迁徙和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发展,形成了土楼这一独特建筑品类。福建土楼记录了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在土楼建筑形式上,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福建的生土夯筑技术已相当成熟。唐朝五代以后,福建地区出现了以夯土依山而建的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的堡、寨。这些土堡(寨)大多已毁坏,少数残存或被拆除重建,或仅作为地名沿用至今。已知南宋以前永定境内就有多个寨,但多数已不存在,被后来的土楼或砖混建筑所取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