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正在进入“负利率”时代

如题所述

全球正步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阶段——负利率时代,这一现象不仅在欧洲广泛实施,且涉及全球超过16万亿美元的负收益国债。这一转变引发了广泛关注,连股神巴菲特和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都持有不同的见解。巴菲特保持着保守,认为理解这一现象需要时间,而伯南克则认为在特定环境下,负利率可能带来一定益处。

自1980年代以来,欧美利率的持续下降见证了美联储的利率调整策略。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将利率降至零甚至负值,引发了关于货币市场、通货膨胀以及市场契约扭曲的深度讨论。零和负利率对传统的市场规律构成了挑战,货币作为公共契约,其供应和价格受货币当局的直接影响。在负利率环境下,富人受益于低利率,而普通民众的购买力却可能受到挤压,货币政策的刺激效果并未达到预期,反而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滋生。

各大央行采取负利率政策,试图弥补量化宽松的局限,鼓励银行向实体经济放贷。欧洲央行、瑞士、瑞典、丹麦和日本等纷纷实施负利率,日本央行甚至通过购买政府债券维持这一政策。然而,美联储的紧缩政策中,降息幅度大于加息,导致利率不断下降,这被视为货币政策的极端手段,甚至可能与财政赤字货币化相结合,带来潜在风险。格林斯潘曾预言美国负利率的趋势,但这种打破常规的措施在解决经济问题时可能带来长期副作用。

美联储在制定政策时,兼顾通胀、失业率和金融稳定,通过宽松和紧缩政策应对经济波动。然而,过度的货币刺激导致经济增长放缓,边际收益递减,超发货币挤压实体经济,引发产能过剩和资本过度流入金融市场。美国债务率的不断攀升,如1980年代以来的几次危机,都显示了货币政策的复杂影响。负利率政策可能加重债务风险和“劣质需求”,甚至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的加剧。

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指出,负利率仅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存在,货币经济中由于供求定律的存在,负利率是行不通的。负利率试图通过公共契约挽救市场,实际上可能扭曲市场机制,奖励错误决策,而非市场本身的自我调整。凯恩斯主义的过度干预容易催生非理性决策,货币的本质是私人契约而非公共权力,应尊重自然法则而非人为操控。

美联储的独立性和学术原则,旨在限制公共契约对市场的影响。历史上的货币政策尝试,强调央行与学术界的原则性以及公职人员的独立判断,这是减少市场扭曲的关键。然而,负利率时代的来临,揭示了市场机制和公共政策之间复杂的关系,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稳定的同时,必须谨慎地平衡干预与自由市场原则。

在“智本社”公众号(ID:zhibenshe0-1),我们深入探讨经济知识,为您提供专业解读。关注“智本社”,在“硬课堂”栏目中获取更多内容,共同理解这一时代的经济挑战与机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