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大豆危机事件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2004年大豆危机事件始末 http://www.aweb.com.cn 2008年02月18日 10:46 《中国经济周刊》 2003年8月,美国农业部以天气影响为由,对大豆月度供需报告作出重大调整,将大豆库存数据调整到20多年来的低点。于是,CBOT大豆价格从2003年8月时的最低点约540美分,一路上涨到2004年4月初的约1060美分,创下近30年来新高。这种涨幅相当于中国境内价格从每吨2300元人民币涨至4400元。 中国压榨企业在恐慌心理支配下,纷纷加大采购力度。2004年初,在美国“抢购”了800多万吨大豆,折合平均价格在人民币4300元/吨的高价。 但随后,2004年4月开始,国际大豆价格快速回落,跌幅近50%。国内大豆加工由原先的赢利变为全行业亏损。 面对如此价差,国内部分加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无奈采取了违约行为,放弃原先在高价位签订的采购合同和定金。即所谓的“洗船”事件。 对此,美方采取的措施包括:一些大的国际大豆供应商起诉中国进口商毁约,索赔金额估计高达60亿元左右;国际粮商联合抵制中国民营企业,除一部分他们参股的中国企业外,对其他中国进口商不再报价;这些供应商联合修改对中国的大豆出口合同文本,修改后的合同条款对中国进口商更为不利。目前为止,纠纷依然未果。 (杨眉) 以上为转帖,下面为我个人补充: 我记得,这次“集体采购”,是由商务部领导牵头组织,率领庞大的采购团,将近二十家大豆压榨企业参加,去之前大张旗鼓的宣传,中央台新闻联播都做了报道!得到信息之后,CBOT(芝加哥国际大豆期货)大豆价格应声暴涨,等中国人点完价,下完八百万吨订单之后,前脚刚走,CBOT价格随即大幅跳水! 此次采购给中国民营大豆压榨企业造成重创,一船大豆便损失上亿元(一船大豆按巴拿马级的,装载量是五万吨到八万吨,一吨赔两千元,一船大豆就赔一亿多元),几乎全军覆没,侥幸逃过一劫的也是经营困难。据保守估计,此次采购给中国压榨行业至少造成一百五十亿的损失!国际四大粮商(ABCD,其中的A为ABM(Archer Daniels Midland),B为邦吉(Bunge),C为嘉吉(Cargill),D为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趁机低价收购、参股中国多家大豆压榨企业,给国际粮商布局中国铺平了道路。 其中中国民营压榨企业损失最大的应该是大连XX集团,旗下的东莞XX、湛江XX、南京XX、霸州XX被迫卖给国际粮商,筹建的四川XX被迫下马,只剩下大连两个企业在勉强支撑,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
求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7
2003年8月,美国农业部以天气影响为由,对大豆月度供需报告作出重大调整,将大豆库存数据调整到20多年来的低点。于是,CBOT大豆价格从2003年8月时的最低点约540美分,一路上涨到2004年4月初的约1060美分,创下近30年来新高。这种涨幅相当于中国境内价格从每吨2300元人民币涨至4400元。 中国压榨企业在恐慌心理支配下,纷纷加大采购力度。2004年初,在美国“抢购”了800多万吨大豆,折合平均价格在人民币4300元/吨的高价。 但随后,2004年4月开始,国际大豆价格快速回落,跌幅近50%。国内大豆加工由原先的赢利变为全行业亏损。 面对如此价差,国内部分加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无奈采取了违约行为,放弃原先在高价位签订的采购合同和定金。即所谓的“洗船”事件。 对此,美方采取的措施包括:一些大的国际大豆供应商起诉中国进口商毁约,索赔金额估计高达60亿元左右;国际粮商联合抵制中国民营企业,除一部分他们参股的中国企业外,对其他中国进口商不再报价;这些供应商联合修改对中国的大豆出口合同文本,修改后的合同条款对中国进口商更为不利。目前为止,纠纷依然未果。 (杨眉) 以上为转帖,下面为我个人补充: 我记得,这次“集体采购”,是由商务部领导牵头组织,率领庞大的采购团,将近二十家大豆压榨企业参加,去之前大张旗鼓的宣传,中央台新闻联播都做了报道!得到信息之后,CBOT(芝加哥国际大豆期货)大豆价格应声暴涨,等中国人点完价,下完八百万吨订单之后,前脚刚走,CBOT价格随即大幅跳水! 此次采购给中国民营大豆压榨企业造成重创,一船大豆便损失上亿元(一船大豆按巴拿马级的,装载量是五万吨到八万吨,一吨赔两千元,一船大豆就赔一亿多元),几乎全军覆没,侥幸逃过一劫的也是经营困难。据保守估计,此次采购给中国压榨行业至少造成一百五十亿的损失!国际四大粮商(ABCD,其中的A为ABM(Archer Daniels Midland),B为邦吉(Bunge),C为嘉吉(Cargill),D为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趁机低价收购、参股中国多家大豆压榨企业,给国际粮商布局中国铺平了道路。 其中中国民营压榨企业损失最大的应该是大连XX集团,旗下的东莞XX、湛江XX、南京XX、霸州XX被迫卖给国际粮商,筹建的四川XX被迫下马,只剩下大连两个企业在勉强支撑,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