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治邺》的剧本是什么?

如题所述

《西门豹治邺》的剧本如下:

旁白: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让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的邺县,见到那里田地荒芜,基本上没有人在这里。西门豹见了,和卫兵一起在这里转转,找个人问个清楚。忽然,他见到一位背井离乡的老爷爷,领着孩子和孙子,背着包袱准备走,于是,西门豹喊住他。

西门豹问:“(奇怪的问)大爷,我问问你,为什么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老爷爷回答:“(唉声叹气地说)唉,大臣,这些都是河神娶媳妇闹得,每年都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要不然就把田地给全淹了,我们就没命了。请您帮帮我们吧!”

西门豹又问:“(低头想了一会)好吧,但是这话是谁说的?”老爷爷回答:“是一位巫婆和官绅说的,地方上的官绅每年都硬逼着我们老百姓出钱,每闹一次,他们就收二三十万,可办喜事之花十几万,剩下的和巫婆平均分了。”

西门豹又问:“那么新娘子是从哪里来的?”

老爷爷回答:“是从我们老百姓家里选的。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儿,巫婆和官绅领着人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家花点钱就过去了,没有钱的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家的女孩拉走。到了河神娶媳妇那天,巫婆用钱买一条苇,让徒弟放在漳河边,当姑娘打扮好了,让姑娘坐在苇席上,顺水漂去。

苇席原来还是漂在水上的,到了河中心就和女孩一起沉下去了,有女孩的人家都跑的外地去了。所以这地方人口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穷。”

西门豹说:“谢大爷,那我去那位新娘家去了。”

旁白:西门豹说完,便和卫士一起转身走了。不久,便到了新娘家去了。刚刚好,新娘的家人正在为新娘梳妆打扮,他们见了西门豹,便跪下来磕头。

西门豹:“起来吧!我用办法能让巫婆和官绅得到他们应有的惩罚。”

新娘和新娘的家人们:“请殿下讲。”

西门豹说:“但你们先把新娘变得丑的一些。”

新娘的家人:“好的!”

旁白:到了河神娶媳妇那天,西门豹带着卫士来到了漳河边,官绅和巫婆急急忙忙的迎接。那巫婆已经70多岁了,后面跟着几个女徒弟。

西门豹:“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新娘必须是最漂亮的。”

巫婆说:“当然了,正是我们走遍了本地才找到了。”

西门豹:“不行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麻烦你对河神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旁白:说完,就叫卫士把巫婆投进了漳河。

巫婆:“河神在娶媳妇的时候不能打扰他,救命啊!救命啊!”

旁白:巫婆在漳河里扑腾了几下就沉下去了。

西门豹:“怎么巫婆还不回来?请你去催催吧!”

官绅的头子:“救命啊!河神!救命啊!河神!”

旁白:不一会,官绅的头子就沉了下去。剩下的官绅一个个提心吊胆,当西门豹准备把他们扔下河的时候,他们磕头求饶。

西门豹说:“好吧,是河神把他们留下了,走吧。”

旁白:人们明白了,原来巫婆和官绅是骗钱害人的,于是没人再敢提给河神娶媳妇的事了。

西门豹治邺真实历史:

西门豹本为战国初年魏国魏文侯主政时期的一员武将。魏文侯听说中山国国君姬窟昏庸无道,百姓怨声载道,便想攻取中山国。于是,魏文侯任命乐羊为元帅,西门豹为先锋,率兵五万北伐中山国。

中山国派出大将鼓须应战。鼓须屯兵于楸山阻挡魏军,乐羊屯兵于文山,双方相持不下,不分胜负。

乐羊对西门豹说:“我在魏文侯前立下军令状,如今出兵一月有余却寸功未立,很是惭愧。我想找一位勇士带队焚烧楸林,然后趁乱取胜。”西门豹听后,马上表示愿意做这样的勇士。

当时正值中秋,姬窟派人犒劳鼓须,鼓须喝得酩酊大醉。到了二更,西门豹率兵带着火把和引火药物,从楸林四周将火苗引燃。鼓须慌乱中向后山跑去,碰到了迎面杀来的乐羊,拼死才逃走。乐羊又追至白羊关,鼓须放弃抵抗。

就这样,乐羊长驱直入,包围了中山国都城。僵持数月后,中山国被灭。乐羊班师回魏,西门豹带领五千兵士驻守中山。

等到魏国取得邺县(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后,考虑到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过于偏西,不利于向东部平原开疆拓土,便打算把这里作为前方“大本营”来经营。但这里又属魏国边陲,一河之隔的漳河北岸便是赵国领土,因而急需派贤达干练的人员去治理邺地。

这时,魏相翟璜向魏文侯举荐了勇猛善战的西门豹。武将出身,性子略显急躁,如今转任文官,还被委以重任,西门豹深感责任在肩。他找来熟牛皮绳佩戴在身,提醒自己要像柔韧的熟牛皮那样,处事勿急勿躁,三思而后行。

走马上任时,他又向魏文侯讨教“理政”之法。魏文侯告诉他,要向那些肯将自己位置让给别人先坐的老者求教,访求贤良,以礼相待。再找一些喜欢掩饰别人优点、张扬别人缺点的人引以为戒。很多事似是而非,要细心观察,才能辨别真伪。

公元前422年,西门豹赴任邺县。他发现离邺县越近,田地越荒芜,人烟越稀少,衣衫褴褛的人群,扶老携幼去往他乡。他主动召集老人,询问百姓邺地为何如此凄凉。

原来邺县地近漳河,而漳河是条季节性河流。冬季时,涓涓细流,几近干涸。夏季时,波涛汹涌,水天相接。漳河水所到之处,庄稼淹没,大地几成湖泊,百姓深受其苦。

当地的三老(古代乡、县掌管教化的地方官)、廷掾(县令的属吏)与巫婆勾结,编造了漳河水患是水神河伯作怪的谎言,以河伯每年要娶漂亮女子才能平息水患为由,挑选良家女子投到漳河里为河伯做媳妇,还借此向沿河民众摊派费用,聚敛钱财,中饱私囊。

沿河民众不堪其扰,有钱的只图交钱了事,没钱的只得背井离乡,避而躲之。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西门豹觉得当务之急是现场拆穿巫婆、三老、廷掾欺人的把戏,消除民众惧神怕鬼的恐惧心理。到了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来到了祭祀现场。

对着围观的人群和傲慢的巫婆,西门豹以新娘子不漂亮需要知会河伯为由,命差役将巫婆投到漳河。之后,又以巫婆久去不回需要催促为由,接二连三将巫婆弟子投入水中。最后,又以巫婆和弟子都是女流之辈,与河伯交代不清为由,将三老投入水中。

廷掾和其他官绅吓得跪地求饶。目睹此情此景的沿河百姓也明白了,所谓河伯水神纯属子虚乌有,河伯娶妇其实是一场人祸。

引发闹剧的根源是漳河,发展生产还要靠漳河。为消除漳河水患,引水兴利,西门豹不辞劳苦,积极奔走,沿漳河上下进行踏勘。

他发现,漳河在这一地区呈现低山—丘陵—平原的三级走势,自邺西出太行山后进入丘陵地带,大量砂石沉积,河床稳定,落差大,适合开渠引水。而邺东则属于平原地区,河床宽浅,漳河易决口、改道,不适合引水。

确定了布设渠首的河段,西门豹便组织民众选取适宜位置,向南岸开十二道引水口,延伸出十二道引水渠线。十二道引水口的设计,既可最大限度地分杀水势,又可利用漳河含沙量大的特点,将泥沙引入砂砾卵石层以上,以增加耕地面积。

再者,十二道引水口同时布设于漳河南岸,此淤彼疏,轮换疏浚,不会影响引水需求。若主引水口之下再分十二支渠,主引水口一旦淤积,则十二支渠必然无水可引。正是这样巧妙的设计,漳水十二渠被后世称为我国北方最早的引水灌溉大型渠系工程,开多首制引水的先河。

虽然肃清了歪风邪气,消除了民众惧神怕鬼的心理,也不再担心在河道上开口子会惹恼河神,但邺地大量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远走他乡是不争的事实。一下子要兴建这样一个大工程,民众也是叫苦不迭。

为此,西门豹劝慰大家,虽为修渠付出了辛劳,但这是泽被后世的大工程,后人会感谢他们的。

渠成之后,邺地有了水源保障,不但原来荒废的土地得到开发,还利用漳河泥沙的淤灌增加了农业种植面积。泥沙透气性良好的特性和富含的有机质为土壤带来了肥力,邺地经济由此得到恢复发展。

治理邺地时,西门豹还实行精简官兵,藏粮于民,寓兵于农的策略。士兵平时参与农耕,民众在农闲时习武练兵,既减少了赋税开支,又增加了农业劳动力。邺地一旦遭遇外敌入侵,又可全民皆兵,有效抵御外敌,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关民兵训练最早的记载。

西门豹的改革举措不可避免地触及了一些地方官的利益,他们在魏文侯面前告状。魏文侯巡视邺地时责备了西门豹。西门豹举兵击燕,大获全胜,有力回击了那些流言蜚语。但到了魏武侯时,西门豹还是惨遭杀害,含冤而死。

到了汉代,地方长官想整合十二渠为四渠以减少渠桥数量,邺地民众不答应,认为这是西门豹制定的“规制”,不能随意更改。

曹魏时期的天井堰,东魏时期的天平渠,唐代重修天平渠并形成灌区,北宋时也曾大修天平渠并延续利用,民国时期的三民渠,现在的幸福渠都是这一地区引漳灌溉传统延续的体现。

千百年来,西门豹机智、果断惩治巫婆、破除迷信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传颂不绝。西门豹开凿的漳水十二渠虽然早已湮废,但犹如一座伫立在人们心头的精神丰碑,高耸入云,令人敬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