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信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印信,汉语词汇,读音yìnxìn,释义为公私印章的总称(包括个人印章)或者政府机关的各种印章;有时借指权力或官职。印信的近义词有:印签、印红、昂头、印鉴。

印信的引证解释:
⒈ 公私印章的总称。
唐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敛缗偷印信,传箭作符繻。”
《元典章·刑部十四·诈》:“中书省捉获得王容诈雕行省并中书省印信。”
黄景仁《题可堂印谱》诗:“伊惟印信作,旨哉得书意。”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觉悟》:“经理们正在清理公文印信。”
⒉ 借指权力或官职。
汤显祖《紫钗记·延媒劝赘》:“三台印信都权掌,谁敢居吾上!”
清昭连《啸亭续录·稗事数则》:“乾隆末, 定王屡摄金吾印信。”
印信的出处:
1、
①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敛缗偷印信,传箭作符繻。”
②《元典章·刑部十四·诈》:“中书省捉获得 王容 诈雕行省并中书省印信。”
③清 黄景仁 《题可堂印谱》诗:“伊惟印信作,旨哉得书意。”
④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觉悟》:“经理们正在清理公文印信。”
⑤明 施耐庵《水浒》第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当日宋江大设筵宴,亲捧兵符印信,颁布号令。
2、
①明 汤显祖 《紫钗记·延媒劝赘》:“三台印信都权掌,谁敢居吾上!” 
②清 昭连 《啸亭续录·稗事数则》:“ 乾隆 末,定王屡摄金吾印信。”
3、印信亦师资和融之称。
印即师所授之印明,信即受者信心,决定不改之白净菩提心也。
又信凭符契,所以验真伪、别正邪也。即受学传法之凭据,如显教受戒以报发给戒牒也。盖以秘密大事,当正觉花台之时,持佛佛相承之法,若无印契,师资何凭?以无印则无心鉴其真,无信好莫能去其疑也。故两部色心最秘之印信,受法者当保护被守持,甚于世间之印章也。又灌顶之后,必加金刚名号密法规定,在此不述。

印信的具体形制
印信是一个广义的说法,有宝、玺等分类,性质上分个人和单位的。个人的皇室居多,比如皇帝、后妃,以及宗室王公等,还有就是钦差大臣;单位的就多了,主要是指在京、在外的各衙门。
之前御史写过皇室和在京衙门印信的具体形制,有兴趣的可以翻阅,这里就不细讲,主要来讲一讲地方官系统的。
官员印信等级与品级是挂钩的,根据《大清会典·礼部·铸印局》记载,清代公务印章在名称上分为五类:“凡印之别有五,一曰宝,二曰印,三曰关防,四曰图记,五曰条记。”
印信严格的管理制度
不管是在京还是在外各衙门或个人,其印信都有礼部铸印局统一铸造。印信是权力的象征,一旦丢失或因字迹模糊就要申请重新铸造。以知府衙门为例,如果要更换新的印信,就要向布政司、督抚衙门打书面报告,再呈送吏部请旨由礼部铸印局铸造新印。新印铸造之时,印面四角留脚,长约二分,取其未到处时不能偷盖。
新印发给吏部时,当堂磨去一脚;送至督抚衙门时,又磨去一脚;发交布政司衙门后又要磨去一角;待知府接印后,再磨去最后一脚,这叫磨脚开印。目的就是防止中间有人私自盖印。
新印到衙门之后,之前的旧印就要上交朝廷统一销毁,按规定,旧印必须在四个月内交至礼部,否则就要受到参处。
同样为了中间有人私自盖印,知府在上交旧印时要磨掉一角,布政司衙门磨第二角,督抚衙门磨第三角,最后吏部磨第四角,这叫截角缴销。
地方官员在用印时,也有严格细致的规定,督抚、藩、臬等大员,都配有监印官,文书上如果需要用有印,必须要盖上监印官之官衔名戳。道府以下官员,虽然较为宽松,但必须是在佐贰官的监督下方能用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