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成针》这篇文言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如题所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有篇文言文短篇,叫做《铁杵成针》,说的是李白求学之时,曾经打算半途而废,在回去的路上看到一个老奶奶用铁棒磨针,因此受到受到启发,继而返回山中,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

原文是这样的: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这篇文章出自宋代的《方舆胜览》,文章短小精悍,浅显易懂而又寓意深刻。不过,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也有不合常理之处,毕竟,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了大量的材料,把铁棒磨成一个绣花针,是一件性价比极低,甚至可以说执拗的事。因此,才有了现代人的段子:

一日,李白逃课的路上,在小溪旁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杵,李白奇怪便问她,老婆婆答:“我想做针。”李白问:“您打算把铁杵磨成针?”老婆婆答:“是啊,我已经磨了很多天了。只需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罢,感慨道:“没文化真可怕啊。” 于是他返回山中,终于学有所成。

当然,这是一个段子。其实,细读文章,原文不合理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这两处:李白为什么在山中求学;铁杵成针是否确有其事。

稍微了解古代历史的都知道,大部分人上学,都是读的私塾,在山中的也不是没有,不过那不是为了求学,主要是山中安静,而且山中的寺庙是管吃住的,还有很多书籍。古代在山中读书的学子很多,李白是不是这一类呢?

我们来看一下李白的大致生平,

关于李白出生地,至今被学术界认可的仍然有两种说法:比较有说服力的是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到了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也就是那年李白开始读书,“五岁诵六甲。”六甲指的是唐朝的教材。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同时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十八岁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读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17
阿良曾经调侃李槐小兔崽子是窝里横,外边怂。这一点,李槐十有八九是跟他娘学的,这还没到东华山,还瞧见山崖书院的牌楼,妇人就开始怕了,在家乡小镇骂街巷战无敌的气焰,半点没剩下。倒是她男人依然走得脚步坚定,跟上山下水没两样,女儿李柳也不差,该问路问路,该道谢道谢,便是大隋京城的百姓,在宝瓶洲北方是出了名的眼高于顶,遇上这样漂亮温柔的少女,仍是给予了最大善意。山崖书院虽然搬离大骊,被摘掉了儒家七十二书院之一的头衔,元气大伤,可瘦死骆驼比马大,在大隋仍然是无数士子学生心目中的圣地。而且书院这边的待人接物,挑不出任何毛病,便是三人穿着寒酸,浑身冒着泥土气,一听说是书院学子的家长亲人后,十分客气周到,有人亲自领着他们,去书院专门用来远方客人的住处,先安顿下来,然后又带着他们去塾堂找李槐,得知李槐今日缺课,就又辗转到了林守一的学舍,果然看到那个在地上拨弄树枝的孩子。
第2个回答  2023-06-26
《铁杵成针》的主要内容:李白求学之时,曾经打算半途而废,在回去的路上看到一个老奶奶用铁棒磨针,因此受到受到启发,继而返回山中,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
第3个回答  2023-06-02
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世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要磨成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