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万里,从此再无归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7
读完舒仪的《曾有一个人,爱我如生命》,已经快一年。一直想为它写点什么,但又不知从何写起。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自己也经历了很多事情,现在来回味《曾爱》,比一年前的感触更深了。

对于《曾爱》,我想说这是我读过的最精彩的小说之一,无论是语言文采还是故事情节,因此说舒仪的这本小说是感动千万读者之作,名副其实。

小说的全篇都引用了普希金的诗,而且恰到好处,我料想舒仪本人对于普希金应该是喜爱到了极点,任何一首诗下面的情景仿佛都是围绕它展开,这是书的一大亮点所在。舒仪的文笔也是极其出彩的,对于哀伤的描写,让人看了有一种彻骨的寒意。我向来偏爱带点伤感的文字,哀到极致也美到极致。

小说写的是中国学生赵玫和从事乌克兰“灰色清运”的孙嘉遇之间的故事,如果单从情节来看,或许它和其他小说一样,只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然而舒仪却把这个故事置于宏大的背景下,有异国的风情,也有黑帮枪战之类的情节,使更个故事瞬间得到了升华。

有句话说“孙嘉遇之后,世上再无孙嘉遇”。最初的孙嘉遇,只是一个纨绔子弟,因此我看他和彭维维之间的交往始终是带着有色眼镜的。然而后来彭维维有麻烦,他却肯竭力帮忙,使他的形象改变了不少。一直到他和赵玫的之间发生的一些情节,才让我们看到了孙嘉遇骨子里的好。孙嘉遇的确像是个情场老手,但是对于赵玫,他始终是处处为她考虑的,包括资助她上学、对于她生活上的照顾。

小说的结尾写道:“奥地利的冬天也多雪,但是我再没有遇到一场雪,大得过当年喀尔巴阡山麓那场雪。我也再没有遇到一个人,象他一样爱我如自己的生命。”当年孙嘉遇和赵玫半路遇上齐腰深的大雪,加上汽车故障,二人寸步难行。更可怕的是,他们的食物也只剩下不多了。赵玫冻得发晕,孙嘉遇把他们仅剩的巧克力给了她,还脱下大衣给她取暖,自己却冷得胃病发作了。这一场大雪,让我们看到了生死边缘孙嘉遇对赵玫的爱。不错,他从前的确是玩世不恭的,是个花花公子,但是对于赵玫,他却是可以为她舍弃生命。在白雪皑皑的冰冷世界里,他用生命为她燃起了一束火苗,即使这束火苗的光芒是微弱的,渺小的,他却愿意将自己仅有的温暖给她。

后来孙嘉遇因为仇家找上门,二人被困在黑暗中,为了不让赵玫受伤害,孙嘉遇打了报警电话。他知道这一通电话意味着什么,因为他自己就是从事“灰色清运”生意的,是见不得光的。他报警就等于向警方暴露了自己,然而为了赵玫能够得救,他却毅然决定这么做。最终孙嘉遇因为胃病发作死在了狱中,引得无数读者叹息”世上再无孙嘉遇“。很久之后,赵玫得知这一消息,感慨”关山万里,从此再无归人。“从前她回国,知道他还在乌克兰,起码不至于那么悲伤,可是现在,他再也回不来了。

他托人带了她的照片给她,背面写着”我的女孩,愿你一生平安喜乐“。透过照片,我们仿佛还能看见那个正在弹钢琴的女孩,以及那个冲着他微笑的男孩。但是他写下这些话的时候,他就知道,她以后的人生,他不能再陪着她一起走了。他说:“往前走,会有人比我更爱你。”这是怎样的一种爱,的确是爱她如自己的生命,只要她一生平安喜乐,他便什么都可以放弃,即便是自己的生命。孙嘉遇带着温暖的笑容离我们远去了,从此世上再没有第二个人如孙嘉遇这般痴情至此、深爱如斯。

相比小说,现实却是残酷的多。作者舒仪曾在微博中透露,孙嘉遇和赵玫是有原型人物的,现实中的赵玫最后另嫁他人,孙嘉遇却没有再娶。生死两隔是无奈的,最后他们没有在一起却更令人悲哀。无论是处于何种原因,当初的爱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才会分开,才会再无归人。

或许能够做到爱一个人如生命只能存在于小说里吧,毕竟现实中有太多令我们失望的东西,所以人们说“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就像我曾经看到一个故事,说有位老人一直不娶,只因为年轻的时候他有一个念念不忘的人。然而时隔多年之后,故人再次重逢,她只是一个坐在院子里成天抱怨的老太太。当年的那个人,也只是存在当年的记忆里,只可回忆,不可再见。回忆就如同镜花水月,一碰就碎,不如远远观望。

时间能改变很多东西,老去的不只是容貌,还有我们逐渐苍老的内心。很多人被时间变得面目全非,很多人走散在时光的路口再也找不回来。既然这样,何必再寻,何必念念不忘。从前的那些故事,就让它们存在回忆里吧。有时候“再无归人”或许好过“物是人非”,这样你还能想象着他在你不知道的世界里过着平安喜乐的生活。

最怕关山万里,从此再无归人。虽然现实有时候对我们如此残酷,我们仍然要与生命的慷慨与繁华相爱,不畏将来,不忘初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