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容河的水利工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传说就是传说。事实上调弦河就是一条连通长江与洞庭湖的河道。湖北多称调弦河,湖南则多称华容河。调弦河的形成有多种说法,有记载说是西晋太康元年(280年),驻襄阳镇南大将杜预为平定江南后,动用民力而开凿调弦河,出入长江,以避洞庭之险,故此地又称调弦口,为荆江四口之一(其余三口为松滋口、藕池口、太平口);也有记载说形成于明末清初。究竟形成于何时至今亦无定论。
据史书记载,调弦河最初是分洞庭湖水入长江,宋朝时因荆江水位上涨和河道南移而变为分江入湖。历史上,调弦河不仅有分泄江水、湖水的功能,还有漕运功能,到清朝中后期都比较通畅。清咸丰乙卯年(1855年),重开调弦穴,设巡桥司,建海关,立水路关卡纳税,故又称调关。调弦河畔的焦山河集镇原是航运重镇,因水路而兴起,又名“招商河”,据说是“日有桅杆千根,夜有明灯万盏”,盛极一时。可以想象出当时舟楫通江达湖、商贾四面云集的繁华景象。到清朝后期,受江湖关系和泥沙运动的影响,调弦河开始逐渐淤塞、萎缩,水运、供水、防洪等效益逐步衰减。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跃进”和“以粮为纲”政治背景下,为解决吃饭问题,各地刮起一股围湖造田风。湖南省提出向钱粮湖(洞庭湖的一部分)要“钱”要“粮”。钱粮湖与调弦河相通,而要围垦此湖,必须得先堵住长江来水。于是,湖南向湖北提出了“堵塞调弦口”的要求。1958年5月20日,国务院召集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以及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利电力部主要负责人,专题研究“荆江四口”治理问题。此后,湘鄂两省商定,由湖南华容县在石首境内兴建调弦口闸,控制江水入湖,围垦钱粮湖农场,扩大湖区的可耕地面积,同时在湖南境内的旗杆嘴兴建六门闸,与洞庭湖分离。这个方案很快得到国务院批准,并于1958年冬实施。至此,调弦河成了上不通江、下不达湖的内河。由于河口逐年淤塞抬高,调弦河几乎成为死河,调弦口闸也成为一座不需要开启的废闸,荆江“四口分流”也演变为“三口分流”。
2007年,国家启动了洞庭湖区综合治理工程。2008年水利部批准的《洞庭湖区治理近期实施方案》中,最主要的治理内容就是钱粮湖等蓄洪垸堤防加固、安全建设和调弦河等洪道整治,并将在调弦河河口新建一座提水泵站,引江济河,从而保障沿河地区的供水水源。
调弦口进水闸,
钱粮湖农场旗杆嘴(今称六门闸),1958年,湘鄂两省人民政府因当时形势需要,修钱粮湖农场,下令将调弦河堵塞(堵口建闸)。是年冬,湖南方面在调弦河口堵口建闸的同时,还在下端出口旗杆咀堵口修建了相同结构的6孔总宽为18米的排水闸,因其有6个闸门,故称六门闸(现属岳阳市君山区)进入东洞庭湖。

华洪运河,是1958年围垦钱粮湖农场时开凿的内陆河道,全长32公里,由于进出口通道受阻,流域内水资源矛盾突出,水污染严重,基本形成哑河。东起长江边的洪山头,西至华容县的潘家渡,全长60华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