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庸”和“无为”是同一个意思吗?这两个词汇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如题所述

你好
中国的传统观念多推崇中庸无为之道。

中庸,滥觞于儒家孔孟朱熹之笔,随时代的发展而渐渐被扩充,演化。中庸并非是一种慵懒的生活观念,抑或是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它更多宣扬的是一种谦和的处世态度,不温不愠,不卑不亢,动静相宜,厚积薄发,在以礼为核心的中国占据了不可取代的位置。

中庸,是如唐汉士大夫的儒雅,礼乐教化的韵律与谦恭。中庸所提倡的处世风格,不会过度谦逊,也不过度张扬。提倡审时度势,不懈怠,不慌张,以恰到好处的手腕去处理问题。泰山压来,不宜过分张皇,举重若轻,以看似绵柔之力细细化解,头脑清晰,思路明确,闲庭细步,品茗谈笑间,大事已成;生活琐事,不可随意轻视,需择情而视,举轻若重,清晰纹理,申明厉害,不小觑,不偏私,慢条细理,言行得体。不走极端,不厚此薄彼,稳定中谋求发展。

无为,则源于先秦老子的道家学说,于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不妄为,不造作,顺其自然,不逾矩。凡事不做得过多,也不过少,提倡恰到好处的度的原则。讲求修心为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明善恶,知得失,无为而治,信手拈来;窥宇宙之浩渺,察秋毫之纹理。无为并非人们日常认为的纯粹的唯心主义,而是一种无主观臆断,依据外物特性,以不变应万变的处事风格: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一切依据客观常理,分时以驭之。

有为无为,分为三个层次:一般人,有声有色,大张旗鼓,风华绝代,恐天下不知;修为者,有声无色,运筹帷幄,成竹于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3-05
儒家把“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中庸之道亦被称为中道或中和之道。
《中庸》是人生的大道,是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意义。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引自月牙山人《中华心法》 .
《中庸》写于济宁。而中庸中的“中”字,在济宁方言中为可以、行的意思,如“饭好吗?”“中”。而中庸中的“庸”字,则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变庚的“庚”和一个“用”。意为,变化...为...所用。例如,企业的老板变化员工为自己所用,则使企业兴盛起来;而企业的员工变化自己为老板所用,也使企业兴盛起来。则“中庸”的意思可解释为,变化...为...所用而达到可以、行的结果,是一个人做人的标准、方法。
“庸”古代同“用”,所以中庸有中用的本意;而“庸”字还可以组成另外一个词,庸俗。“俗”字分为一个单立人和一个“谷”,“谷”的意思为粮食、稻谷。所以,“庸俗”的意思可解释为变化...为...所用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成了庸俗。追答

我认为无为,就是指顺其自然,不要过多的人为的去干预

下面是我在百度上找来的其他人关于无为的解释

道家中的“无为”一般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崇尚天道(自然法则),即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自然无为。提出“道法自然”“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二是崇尚人道(人事规范),即人类活动应与天道般自然无为。提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其中在崇尚人道方面又有两层意思,一即提倡人应顺应自然界,随缘而动,不要随意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二即社会人际关系方面,提倡应统治者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社会的各种制度与规范以保持民间民风纯朴。
因此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无不为”)。
儒家所讲的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为儒家的“德治”主张,其是汉代道家结合了老庄中的“出世思想”和儒家“经世致用”结合起来的政治理念,该思想强调的是社会的和谐与自然、与民休养生息而不扰民、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因此与道家的“道”所倡导的“无为而治”实不相同。

追问

额……咋又是你?

追答

哈哈哈,难道是缘分,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不会是刚刚那个人吧,

结果还真是

追问

俺爱克斯疯子在此也!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