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本是一届佞臣,天启帝临终前为何对崇祯说“忠贤可堪大用”?

天启帝临终前为何对崇祯说“忠贤可堪大用”?

奸佞之说不必太认真,千年愚学再加上皇帝的个人喜好和需要,早就不问是非了。

明的清流只是自为清流,实为浊流,要是说明朝就亡在清流手里一点都不为过。




在历代亡国皇帝中,崇祯可能是口碑最好的,勤政,节俭,不好女色,不亲近太监,仅这四条在明朝十六个皇帝就能排进五名。在位十七年内忧外患,可以说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没吃过一顿安稳饭,最后吊死在煤山,临终前说下了那句有的“朕非亡国之君,臣下皆亡国之臣”。这句话也成了一个千古的争论,崇祯到底是不是亡国之君?


但崇祯十七年换了五十个宰相,而北宋开国到亡国130年的时间里才用了51个宰相,崇祯换总经理的速度超过了所有的皇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平近几个月就换一个宰相,可知有多混乱,能力有多差。





提要:魏忠贤由于与控制舆论的文官集团的矛盾从而使他的坏人形象被无限放大,武夫虽杀人于残忍,但文人的武器杀人于无形,这对魏忠贤的遭遇非常贴似。魏忠贤当政后虽打击异己,但也算是个有能之臣,论功行赏不枉私情、任用直臣、能臣,坚定的延续张居正的矿监政策、国战时的捐款……这些利国利民的事情,没有魏忠贤的参与,朱由校兄弟二人的能力少有可能实现,东林党派多为一介书生,满腹私欲,正如历史评价,兴国无望,败国尤可为。



为什么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亡?看看他的另一面


魏忠贤,出生于1568年,活了57岁,到死也非因病疾,也算长寿。原名叫李进忠,籍贯为明朝河间肃宁,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一带。是个市井无赖,自己已婚也有一女儿,但整天游手好闲不谋生计,为了养家糊口,最后在找不到其他出路的时候只好净身入宫当了太监。入宫后的李进忠可谓咸鱼翻身了,在宫中找到了太子宫太监王安庇佑,后又被皇帝赐名忠贤。后来又被皇长孙朱由检乳母客氏相中,与她对食。朱由检即位后也甚是讨其欢心,逐步揽括了朝中大权,成为了明朝时期令人景仰的九千岁,即使东林党也非常惧怕。

魏忠贤是自宫的,心肠非常狠。参政后的魏忠贤开始大显身手,排除异己,借刀杀人,牢牢把握权力的刀口。1624年,魏忠贤一生的重要转折,因为汪文言事件惹怒副都御史杨涟,遭到弹劾,后来客氏为他求情没有被治罪,于是权势增大后开始大规模迫害东林党人士。

结交客氏,魏忠贤自入宫后就一直不安分,通过太监魏朝介绍投到了王安门下,并且也深的信任,本来他的人生也止于此,不过后来发生的一连串事件给了他登天的机遇。坊间传闻魏忠贤净身时因不彻底有了些许男子的生理残余,后来因被客氏相中,便与之干起了没羞没脸的勾当,不管男子身是否真假,不过和客氏对食的确是他人生转折的机遇。移宫案、梃击案、红丸案合称“三案”。“三案”导致明朝的朋党之争愈演愈烈,这给魏忠贤当时所处的环境提供了绝好的机遇。明熹宗自小就对李选侍非常依赖,这种关系被官僚们中断了,很怨恨这些朝中大臣,这种亲情的流露自然转嫁到了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贤身上。

公元1621年,明光宗朱常洛驾崩了,朱由校即位,他的乳母客氏被封为奉圣夫人。魏忠贤此也被提拔,魏忠贤因为不识字,本不可能进入司礼监,但因客氏之的原因,皇帝仍然提拔了。魏忠贤为了更上一步,谋杀不少皇帝重用的人,用之手段也很毒辣,最终获得到和东林党平起平坐的地位。

魏忠贤和外朝官僚的斗争,最初魏忠贤和东林党派的关系不算紧张。他也敬重东林党派的部分大臣,在熹宗面前也多次夸赞,可见魏忠贤还是挺敬重有识之士。1623年,魏忠贤升官提督东厂,新内阁人员上任后遭受弹劾,清流派官员很排挤他们,想找东林党派投靠被侮辱拒绝,所以自然成为了魏忠贤的羽翼。明熹宗小时候就爱游戏,魏忠贤把他也服侍的妥妥帖帖,后来干脆把朝中大事的决策权交给了魏忠贤,于是魏忠贤的同党开始铲除异己。魏忠贤能屹立不倒,也有那些官僚成为他羽翼,帮他控制局面的功劳。

熹宗病逝后,信王朱由检登位,历史称崇祯皇帝。魏忠贤的舒服日子没过够,仍然想用过去一套控制新皇帝,不过崇祯皇帝生性谨慎,对党争也很嫉恨,后来找理由把客氏逐出了宫门,也顺势想收拾了魏忠贤,皇帝的心思被臣子知道就一切顺理成章了,弹劾魏忠贤的折子一波波的来,于是崇祯皇帝就撤了魏忠贤的职,要抓他,魏忠贤在半路接到了密报,最终自缢而亡。魏忠贤由于与控制舆论的文官集团的矛盾从而使他的坏人形象被无限放大,武夫虽杀人于残忍,但文人的武器杀人于无形,这对魏忠贤的遭遇非常贴似。魏忠贤当政后虽打击异己,但也算是个有能之臣,论功行赏不枉私情、任用直臣、能臣,坚定的延续张居正的矿监政策、国战时的捐款……这些利国利民的事情,没有魏忠贤的参与,朱由校兄弟二人的能力少有可能实现,东林党派多为一介书生,满腹私欲,正如历史评价,兴国无望,败国尤可为。

魏忠贤没有被赐死,继续当他的九千岁,是否大明不会亡国?崇祯如果只是削弱魏忠贤的权力,用他来权衡党争,皇太极是否还能入关?这都是非常有争议的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5

天启帝临终前的这一番话不无道理,魏忠贤虽然是一届佞臣,但是他治国理政的能力却非常的强。魏忠贤在历史中的形象并不是非常的好,但是他却具有独特的治国理政的才能让天启帝临终都念念不忘,并且崇祯对他也是非常的重用,他也给崇祯帮了很多的忙。

魏忠贤的治国理政才能体现在方方面面,经常有很强的计谋。魏忠贤有自己的治国理政的手段,并且敢于担当,这在很多大臣当中是很难得的一种品质。当时的朝堂上面文官叽叽喳喳只会议论,武官看不上文官只会书面。而魏忠贤的存在恰好能很好的平衡这一切,他既能有效地避免文官再叽叽喳喳的纷扰,也能够让武官对文官的才能表示信服。可以说当时在朝堂上除了魏忠贤并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人有这样的技能。

并且魏忠贤虽然是一个佞臣,但是他却忠心护主,办事非常干净利落,能够为自己的主人减少很多麻烦。俗话说得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魏忠贤在某种程度上是非常好的大臣,如果想要利用魏忠贤这些治国理政的品格,那么就要排除对他的偏见。魏忠贤办事相当的干脆利落,听不得别人说一些废话,希望事情都能够在正常的轨道中运转,所以也为主人省了不少心思。

好在崇祯很快就悟出了天启帝这番话的道理,重用魏忠贤,让魏忠贤发挥自己的所长,给崇祯帮了很多大忙。

第2个回答  2019-10-01
明代的体制与清朝不同,清朝是权利高度集中,皇帝一人大权独揽,因此清朝皇帝全部都勤政。对于明朝皇帝的怠政是清朝故意的丑化。明朝有内阁制,由司礼监批红,皇帝不是一个人能说的算,皇帝的意见与大臣们不同,那皇帝的旨意就不能得到执行,必须要皇帝跟大臣之间不断的妥协,明朝的下属有风驳的权利,即便一个行政命令已经下了,但是执行的人觉得不能这样做,或者觉得这个命令不可行,也有权利驳回。所以皇帝的意志往往不能得到贯彻。皇帝就连修个坟墓的钱也要底下大臣批准,皇帝想要立自己母亲当太后大臣不同意也只能僵持。皇帝唯一能真正掌控的只有太监和宫女,太监是皇帝的家奴,可以随意生杀,所以皇帝把批红的权利交给太监,由太监跟朝臣周旋,皇帝牵着太监的线,同时也把大臣和皇帝的矛盾转移给了太监,皇帝就可以以最终调解人的身份节制两方。也由于内阁处理日常政务,皇帝就不必过于操劳可以享受自己的生活。太监是自己的家奴,太监的权利是皇帝给的,太监的唯一依靠就是皇帝,皇帝可以随时杀了太监,不必担心太监不听话,至于魏忠贤的奸臣形象是因为拿着笔杆子的无耻文人故意丑化出来的,无耻文人们掌握着话语权。魏忠贤虽然有野心有争强好胜的心,但是毕竟没有误国,他清楚明朝亡了他就一无所有了,他清楚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的道理,但是那些无耻文人换个朝廷还是照样当官。李自成军队兵临城下的时候,崇祯想跑,底下大臣不同意,就是因为他跟大臣关系处的不和谐,他的大臣们都想他去死,好开城门迎闯王。崇祯帝临死前也后悔杀了魏忠贤。
第3个回答  2019-10-03
魏忠贤是一代奸佞宦官,掌控了明朝的一些实政大权,他与皇帝的乳母客氏结成对食,蛊惑皇帝,让皇帝对他信任有加。他实则迫害忠臣,斩杀与之对抗的人,培植自己的势力,权倾朝野,天启帝受他蒙蔽,也会在临终对崇祯说其忠贤可堪大用。
第4个回答  2019-10-03
为了制衡朝廷政局。魏忠贤毕竟是太监,对于离开皇帝的宠幸,就啥都不是,所以不会背叛。另外,朝廷上,东林党,党同伐异,一呼百应,如果没有魏忠贤,必定一家独大,皇帝无法控制朝局,平衡各方势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