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语文高中虚词及例子

如题所述

一、【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如: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韩非子•说林》)
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 “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人间》)
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如: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译作“为什么”
“什么原因”。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如: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如:
何以哉?(《曹刿论战》)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作“吗”“呢”。如: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猜度语气。译作“吧”。如: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4)表感叹语气。译作“啊”“呀”。如: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记•吴起列传》)
2、介词:用法相当于“于”。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九章•涉江》) 生乎吾前……(《师说》)
3、作形容词词尾。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1、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作“就”“这才”“于是”等。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译作“却”“竟然”“反而”等。如:
而君幸于赵王……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作“才”“仅”等。如: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译作“是”“就是”。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作定语或主语,译作“你的”“你”,不作宾语。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汉书•翟义传》)(发:发兵)

五、【其】
1、人称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译作“他(们)的”“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作“他”。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主谓短语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主谓短语作主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译作“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后面多是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其一人专心致志。(《弈秋》)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语气。相应译作“大概”
“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猜度,译作“大概”)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问,译作“难道”)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祈使,译作“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可省去不译)
3、连词
(1)表选择,两个“其”连用。译作“是……还是……”。如:
其然乎,其不然乎?(韩愈《祭十二郎文》)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假设,译作“如果”。如: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如: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六、【且】
1、连词
(1)表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尚且”“再说”,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2)表并列关系。一般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作“一边”“又”,如: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中山狼传》)
2、副词
(1)表动作或情况就要发生。译作“将”“将要”。如: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表接近某个时间或数字。译成“快要”“将近”。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率其党且万人降匈奴。(《汉书•匈奴传》)
(3)表短暂时间。译作“暂且”“姑且”。如: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七、【若】
1、代词
(1)、作第二人称。做主语或定语。译作“你”“你的”。如:
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连词
(1)、表假设。译作“如果”“假如”。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可译作“或”“或者”。如:
以万人若一军降者,皆万户。(《汉书•高帝记》) 时有军役若水旱……(《汉书•食货志》)
3、动词,像,好像。如: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八、【所】
1、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⒊“所以”连用
⑴、表原因,译作“……的原因”。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表根据、依靠或凭借,译作“……的根据”“……的方法“靠他来”“用来”等。如: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察今》) 吾知所以拒之矣,吾不言。(《公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4、名词: 表处所,地方。如: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九、【为】
1、介词:表被动时读二声,其它读四声。
(1)表对象。译作“向”“对”等。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涕。(《触龙说赵太后》)
(2)表替给。译作“替”“给”等。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3)表时间。译作“当……的时候”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为其贫也,使之有屋庐而多禄廪。(王安石《上执政书》)
(4)表目的。译作“为着”“为了”。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5)表原因。译作“因为”“由于”。如: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论》)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6)表被动。译作“被”,“为”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有时也可不出现施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被动式 。如: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助词:读二声,放在疑问句末,表反问,译作“呢”。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十、【焉】
1、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陈述或反问语气,用在句中,表提顿,相当于“也”。一般译作“嘛”“呢”“呀”等。也可不译。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庄子•秋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
2、代词
(1)相当于“之”,作宾语。如: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疑问代词。作状语,译作“怎样”“哪里”等。如: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3、兼词。一种兼“于+何”,作状语,译作“在哪里”。一种兼“于+是”或“于+之”,用在句末作补语,译作 “在那里”,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礼记•檀弓下》)
集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4、作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盘盘焉,困困焉……(《阿房宫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27
  高中常用虚词辨析集
  1.不必 未必

  词形相近,词义完全不同。“未必”是“必定”的否定,意思是不一定。“不必”是“必须”的否定,意思是不需要、用不着。

  他未必去(=他不一定去)|他不必去(=他用不着去)

  2.曾经 已经

  (1)“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时间一般不是最近。“已经”表示事情完成,时间一般在不久以前。

  这本书我曾经买过好几回,都没买到| 这本书我已经买到了,不用你费心了。

  (2)“曾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现在已结束:“已经”所表示的动作或情况可能还在继续。

  我曾经在这里住过三年(现在不住在这里了)。|我已经在这里住了三年(现在还住在这里)。

  (3)“曾经”后的动词以带“过”为主,也可用“了”:“已经”后的动词以带“了”为主,少用“过”。

  3.差点儿

  [副]表示某种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或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

  (a)表示不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没有实现,有庆幸的意思。动词用肯定式或否定式,意思相同。

  差点儿[没]闹笑话。(事实是没闹笑话)|差点我[没]答错。(事实是没答错)|

  差点儿[没]摔倒。(事实是没摔倒)

  (b)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有庆幸的意思。动词用否定式。

  差点儿没见着。(事实是见着了)|差点儿答不上来。(事实是答上来了)|

  差点没买到。(事实是买到了)

  (c)表示希望实现的事情几乎实现而终于没有实现,有惋惜的意思。动词用肯定式,前面常用“就”。

  差点儿就见着了。(事实是没见着)|差点儿考上甲班。(事实是没考上甲班)|

  差点儿就买到了。(事实是没买到)

  4.除非

  [连]强调某条件是唯一的先决条件。

  比较:除非 只有

  (1)“只有”从正面提出某个唯一的条件:“除非”从反面强调不能缺少某个唯一的条件,语气更重。

  (2)“除非”可以用在“是…”前:“只有”不能。

  除非是你才那样想。|只有你才那样想。

  (3)“除非…,才…”也可以说“除非…,不…”:“只有…,才…”不能说成“只有…,不…”。

  5.对 对于

  用“对于”的句子都能换用“对”;但用“对”的句子,有些不能换用“对于”。

  (a)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用“对”。

  大家对我都很热情。|我们对你完全信任。|我对老张有一点意见。

  (b)“对…”可用在助动词、副词的前或后,也可用在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

  我们会对这件事作出安排的。|我们对这件事会作出安排的。|对这件事,我们会作出安排的。

  大家都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大家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对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感兴趣。

  “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之后,只能用在另外两个位置。

  (c)对…来说。表示从某人、某事的角度来看。有时候也说“对…说来”。
  6.跟 同 和 与

  (1)用作介词时,口语中常用“跟”,书面语现在倾向于用“同”。用作连词时,一般倾向于用“和”,较少用“跟”,用“同”则更少。

  (2)“与”多用于书面,尤其多用在书名、标题中。

  7.固然

  [连]1.表示确认某一事实,转入下文。前后小句意思矛盾,“固然”的用法近于“虽然”,但“固然”多用在主语后,后一小句常用“但是、可是、却”等配合。

  药固然可以治病,但是服用过量也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工作固然很忙,但还是可以抽出一引时间来的。

  下面的例子是重复同一形容词谓语,“固然”插在中间。

  这样做,好固然好,可就是太费时间了。,这种机器,笨重固然笨重,但用处还是很大的。|钢铁厂离我们这里远固然是远点儿,不过交通还算方便。

  2.表示确认某一事实,接着说同时也应该刻认另一事实。前后意思不矛盾,转折较轻,重在突出后一小句,多用“也”配合,有时也用“但是、可是”。

  大米白面固然好,高粱玉米也不错。|考上了固然很好,考不上也不必灰心。|固然每个画家别有自己的风格,但同时代的作品总还会有某些则同的特点。

  8.固然 虽然

  (1)“固然”侧重于确认某种事实,“虽然”侧重于让步。因此,“虽然”只和“固然”1项用法相近,“固然”2项用法不能换成“虽然”。

  (2)“虽然”用在主语前或后,比较自由,“固然”则很少用于主语前。

  9.关于

  [介]表示涉及的事物。

  (a)关于+名。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国际问题的材料。|关于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关于运输问题,我想再说几句。|他写的小说不少,有关于解放战争的,也有关于农村生活的。

  (b)关于+动/小句。

  关于兴修水利,乡领导正在全面规划。|关于学校增加招生名额,你们准备采取什么具体措施?

  (c)“关于…的”+名。

  关于节约用煤的建议|关于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的消息

  比较:关于 对于

  (1)表示关联、涉及的事物,用“关于”;指出对象,用“对于”。

  关于这个问题,我直接跟老王联系。|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两种意思都有的,“关于”、“对于”都可以用。

  关于(对于)节约用煤的建议,大家都很赞成

  (2)“关于…”作状语,只用在主语前:“对于…”作状语,用在主语前后均可。

  关于中草药,我知道得很少。|对于中草药,我很感兴趣(=我对于中草药…)。

  (3)“关于…”可以单独作文章的标题,“对于 …”加上名词才能。

  关于文风问题|关于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文风问题的看法I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意见

  10.还 又

  都可以表示动作再一次出现,但“还”主要表示未实现的动作,“又”主要表示已实现的动作。

  他昨天来过,明天还来。|洗了一次还想洗一次。|他昨天来过,今天又来了。|洗了一次又洗一次。

  11.即使 尽管 虽然

  (1)“即使”表示的情况一般是假设性的,“尽管、虽然”是表示一种事实。

  即使条件再差,我们也要完成任务。|尽管(虽然)条件很差,我们还是完成了任务。

  (2)“尽管、虽然”的后面可以用连词“可是、但是、然而”等呼应,“即使”不能。

  尽管(虽然)很晚了,可是(但是)他还不肯离开。

  即使再晚,他也不会离开。

  12.尽管 不管

  “尽管…”表示一种事实,后面不能用表示任指的词语。“不管…”表示一种假设,后面用表示任指或选择的词语。

  尽管下这么大的雨,我还是要去。|不管下多么大的雨,我都要去。
  13.难免

  [形]不容易避免。

  (a)主要用在动词前,后面常跟“要、会”。

  粗枝大叶,就难免把事情搞坏。|不努力学习,难免要落后。I工作中难免会有缺点,但成绩还是主要的。

  动词前有时加“不”,但意思不变,不表示否定。

  一个人难免不犯一些错误。(=难免犯一些错误)I我没有说清楚,难免不被人误会。(=难免被人误会)

  (b)可以用在主语前。

  同志之间,难免看法有时不一致(=看法难免有时不一致)

  你不能按时完成任务,难免大家要批评你。(=大家难免要批评你)

  (c)单独作谓语通常要放在“是…的”中间,主语常是动词短语、小句或“这、那”。

  由于经验不足,走一些弯路是难免的。|他跟你初次见面,说话不多,这也是难免的,决不是故意冷淡你。

  (d)修饰名词时,必带“的”,名词限于“现象、事情、情况”等少数几个。

  这是难免的事情I这也是难免的现象

  14.偶尔 偶然

  “偶尔”跟“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偶然”跟“必然”相对,表示意外。

  15.让 被 叫

  “叫、让”的介词用法基本同“被”。“叫、让”用于口语。比较正式、庄重、严肃的场合用“被”,不用“叫、让”。

  一八四六年,我被汉堡工人教育协会吸收为正式会员。|一九三二年我们主编的刊物被反动当局查封。

  16.任凭 无论 不管

  任凭:(1)听凭;(2)无论、不管。连词“任凭”后面提出的条件是极端的,任凭多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住我们的脚步。连词“任凭”后面一般不用表示选择的并列成分。“无论、不管”后则常用。

  无论投弹还是射击,他们班的成绩都是优秀。

  17.始终 一直

  (1)用“始终”的句子都可换用“一直”。

  (2)“一直”后的动词可以带时间词语,“始终”后的动词不能。

  大雪一直下了三天。|我一直等到十二点。|从他走后一直到现在,都没来过信。

  (3)“一直”可以指将来,“始终”不能。 我打算在这儿一直住下去。

  18.往往 常常

  (1)“往往”是对于到目前为止出现的情况的总结,有一定的规律性,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单纯指动作的重复,不-定有规律性,可以用于主观意愿;因此,“常常”可用于将来的事情,“往往”不能。

  请你常常来|我一定常常来|他希望常常去

  这几句里的“常常”都不能换成“往往”。

  (2)用“往往”的句子要指明与动作有关的情况、条件或结果,“常常”没有这种限制。

  每逢节日或星期天,我们往往到厂矿去演出|我们常常演出。|小刘往往一个人上街。|小刘常常上街。
  19.未免

  [副]表示不以为然,意在否定,但语气比较委婉。常跟程度副词“太、过分、过于、不大、不够、有点、有些…”以及数量词“一点、一些”合用。

  (a)未免十形。

  内容不错,只是篇幅未免太长。|情况很复杂,你的想法未免过分简单。|这房间未免小了-点。|你也未免太激动了吧。

  (b)未免+动。

  这事未免欠考虑。|同志们未免过分夸奖了。|老陈未免太不会讲话了,根本没有把问题讲清楚。

  (c)未免+动+得…;动+得+未免…。

  原料未免用得多了一些。(=用得未免多了一些)|你未免把他说得太好了。(=说得未免太好了)|这些手续未免规定得过分繁琐。(=规定得未免过分繁琐)

  20.未免 不免 难免

  “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不免、难免”则表示客观上的不容易避免。因此“未免”不能同“不免、难免”互相换用。

  21.一概 一律

  用于通知、规定时,概括事物,可以通用;概括人,常用“一律”。

  过期一概(一律)作废。|后勤问题一概(一律)由老赵负责。|一律凭票入场。|麦收回来的同志一律休息两天。

  22. 以致 以至

  以致:[连]致使。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大多是不好的或说话人所不希望的结果。

  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起不来床。|这是她近来老想不通,以致非常苦闷的问题。

  以至:(1)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无穷。(2)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他非常用心的写生,~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也可以说“以至于”

  习题:他读得很熟,以致能全文背诵。

  [“以致”表示不好的结果,应换成“以至”]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国家政府和我们做生意,以至建立贸易伙伴关系,这是可喜的。

  [“ 以至”用得好。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的延伸]

  23.由于 由

  (1)由于:表示原因或理由,从而导致什么结果,注意该词不能直接加“反而”;

  (2)“由”是介词,其后一般加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而“由于”则不能。

  习题:(1)由于改编者没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地减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答案:[“由于”不能直接与“反而”搭配。应在“反而”之前加上“不但没有加强原作的思想性”]

  (2)由于山峡回环曲折,反而望不到南天门了。

  [应在“反而”之前加上“不但不能更清晰地看到南天门”]

  24.只要 只有

  “只要”表示具备了某条件就足:够了,但还可以有别的条件引起同样后果:“只有”表示某条件是唯一有效的,其他条件都不行。

  只要打两针青霉素,你这病就能好。(不排除其它药能治好)|只有打青霉素,你这病才能好。(其它药都不能治好)

  25.为了 为

  (1)为了:表目的,其后往往是动词性的句子或者短语,注意表示原因,一般用“因为”不用“为了”;

  (2)“为”后面一般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

  26.从而 进而

  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相当于“因此就”;(2)进而:进一步

  (1)我们在对某些教育政策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教育的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从而”连结上文的原因 、方法和下文的结果 、目的,应改为表示层进的“进而”]

  (2)中国女排以三比二击败了日本队。从而取得了七战七胜的成绩。

  [“从而”用得对]

  27.基于 鉴于

  (1)基于:相当于根据(基是凭借、根据);(2)鉴于:觉察到,考虑到。(鉴引为教训的事或引为教训)注意: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里,前边一般不用主语。

  (1) 基于上述理由,我不赞成他当班长。[“基于”表示理由,用得妥贴。]

  (2)鉴于上次赛场上各自为政的教训,我主张换队长。[鉴于引出经验 、教训,后文指出应对措施。]

  28.既然 既

  既然:连词,用在上半句里,下半句里往往用副词“就、也、还”跟它对应,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知道错了,就应当赶快纠正。

  既:连词,跟“且、又、也”等副词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

  29.逐步 逐渐

  逐步:副词。一步一步地,强调动作或情况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或步骤。例: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了。

  逐渐:副词。渐渐,强调行为动作等变化缓慢。例:天色逐渐暗下来了。
  30.一向 一直

  一向:表时间只适用从过去到现在。例:他一向俭朴。

  一直:表时间适用于过去,现在,也适用于将来。例:一直坚持写作,肯定会有收获。

  31.于是 因此

  于是:重在表前后两事在时间上,顺序上的承接关系。例:大家一鼓励,我于是就有了信心。

  因此:重在表因果关系;可构成“由于……因此……”格式。例:月亮每个月绕地球一周,因此每月有一次朔和一次望。

  32.暂且 姑且 权且

  暂且:暂时地,重在强调时间短暂。例:你暂且在这里住一宿,明天再去宾馆。

  姑且:暂时地,重在强调让步。例:姑且承认你说的都在理,但你无论如何也不应打人。

  权且:暂时地,重在强调迫不得已。例:吃几片饼干权且充饥。

  33.一定 必定

  一定:重在表示主观意志、态度的坚决或主观的分析和看法。例:海峡两岸一定要统一,台湾一定要回归祖国。

  必定:侧重于对客观事理的估计与判断。例:有了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球赛必定会胜利。

  34.索性 干脆

  索性:表直截了当,有时含有赌气或一不做二不休的语气。例:讲了几遍都不听,索性不讲了。

  干脆:直截了当,办事爽快。例:他办事很干脆。

  35.通过 经过

  通过:以人或事物为媒介或手段而达到某种目的。例:通过学习,大家统一了认识。

  经过:引进某个过程,说明由于这个过程的完成使得某种情况发生变化。例:屋子经过打扫,干净多了。

  36.继而 既而

  继而:状态副词,表两事发生紧紧相接。例:我先是一惊,继而暗暗佩服他的才能。

  既而:时间副词,表两事发生的时间相继不久。例:既而雨停了,我们又欣然登山。

  37.径直 径自

  径直: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弯,不间断。例:他出了校门,就径直回家。

  径自:自作方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例:他没等下课,就径自走了。

  38.临时 暂时

  临时:当时;到时;非正式性,非固定性。例:明天集合的地点临时再通知你们。临时工。

  暂时:重在表时间短。例:老师叫我们暂时休息一会儿。

  39.另外 此外

  另外:除此之外,表另提下文。例:我还要跟你谈另外一件事。

  此外:除了前面所说的事物或情况之外。例:院子里种着两颗桂花树,此外还有几颗梅花树。
  40.何曾 何尝 何必 何苦

  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发生。例:我何曾忘记过家乡的一草一木。

  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过去未曾或并非。例:我何尝不想去,只是没有时间罢了。

  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要。例:你何必跟他过不去。

  何苦: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例:你何苦跟他过不去。

  41.几乎 简直

  几乎:将近于;接近于。例:我几乎不相信。

  简直:表完全如此,语气带有夸张。例:我简直不相信。

  42.处处 到处

  处处:各个地方;各个方面。例:教师处处关心学生。

  到处:各个地方。例:到处都找不到他。

  43.按照 依照 遵照

  按照:重在引进动作行为的凭借和根据。例:按照事实说话。

  依照:重在强调以某事为根据完全照办。法律条文多使用“依照”。例:依照原样复制一件。

  遵照:多用于介绍行为依据的重要原则、指示和精神。例:遵照上级的指示办事。

  44.本来 原来

  本来:强调理应如此,一直如此。例:当天的作业本来就应当天完成。

  原来:强调过去不知道或对情况有所认识。例:原来是你啊!

  45.必定 必然

  必定:重在强调说话人对事物的推测或判断。例:我们必定胜利。

  必然:强调事理上的确定不移或客观必然。例:缺乏幻想的人,必然缺少创造力。

  46.毕竟 到底

  毕竟:表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终归。例:旧历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到底:表经过变化或曲折最后实现的情况;用在疑问句表追究。例:新方法,到底试验成功了。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

  47.发奋 发愤

  发愤,指因不满而决心努力改变现状,如“虽然上次考得很糟,但他决心发愤图强”;发奋,指振作起来,开始行动,如“表态很好,接下来要看发奋努力”。

  48.接受 接收

  接受,指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如“接受意见”:“接受考验”。接收,指收受、接纳和根据法令把机构、财产等把过来,如“接收无线电电波”、“中国政府接收了香港的主权”。前者使用范围和适用对象较广泛,后者使用范围小得多,如机构、财产、人员等。

  49.违反 违犯

  违反,指不符合(规则、规程等),如“违反劳动纪律”“违反民主法则”。违犯,指违背和触犯(法律)等,如“违犯宪法”“对于违犯刑法的分子必须绳之以法”

  50.义气 意气

  “义气”指主持公道或忠于朋友兄弟的感情,如“哥儿们义气”。“意气”指志趣、性格、气概,也指偏激情绪,如“意气相投”“意气用事”。

  51.振动 震动

  振动,指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如“钟里面的摆的运动都是振动”。震动,指外力引起的颤动,也指精神受到重大影响,如“消息震动全国”。

  52.制服 治服

  制服,是用强力压制或压倒使之驯服的意思。如“制服歹徒”。治服,是治理、整治使之服从,现在多用于兴修水利、改造山河等方面。

  53.面世 面市

  面世,用于精神产品、科技产品。面市,一般指商品上市。

  54.不肖 不孝

  不肖,品行不好(多指子弟)。不孝,对父母不敬。

  55.坚苦 艰苦

  坚苦,坚忍刻苦(主观精神)。艰苦,艰难困苦(客观实际)。

  56.严格 严厉

  严格,在掌握标准或遵守制度时认真不放松。严厉,严肃而厉害(要求、态度等)。

  57.关照 关注

  关照,关心照顾。关注,关心重视。

  58.传诵 传颂

  传诵,多用于美名。传颂,多用于事迹。

  59.日趋 日益

  日趋,走向,强调趋势。日益,一天胜过一天。

  60.给予 给以

  给予,给,也作“给与”,如给予帮助,给予同情等。“给以,后面只涉及所给的事物,不涉及接受的人。

  61.越发 更加

  越发,同一对象之间的比较。更加,相同或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

  62.面貌 面目

  面貌,相貌、模样,可指人,也可指事。面目,相貌、模样,多用于人,往往指不好。

  63.终身 终生

  终身,一生;一辈子(多就切身的事说)。终生,一生(多就事业说)。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