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中所有“其”字的意思,要例句!!!急!!!谢谢

如题所述

以其无礼于晋:指示代词。对。

君知其难也:指示代词,那。

共其乏困:代词,指代“使者”。

又欲肆其西封:指示代词,向。

失其所与: 代词,自己的。

吾其还也:表示祈使语气,还是。

《烛之武退秦师》

先秦: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

(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扩展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春秋左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全书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认识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许多大小历史事件,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形象鲜明,语言优美,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前此两年(公元前632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爆发了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晋国称霸。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

这就是晋秦联合攻打郑国的直接原因。这次战争,也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说客在春秋之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穿梭来往于各国之间,或穿针引线,搭桥过河,或挑拨离间,挖敌方墙角,或施缓兵之计,赢得喘息之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烛之武退秦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06
  全部奉上,请参考!
  代词

  1.人称代词,他(第三人称)(们)(的)

  例子:各得~所/自圆~说/不能任~自流

  2.指示代词,那

  例子:不厌~烦

  3.指示代词,虚指

  例子:忘~所以

  副词

  1.表示揣测,反诘

  例子:~奈我何?

  2.表示请求或命令

  例子:子~勉之!

  其他用法 折叠

  1.用作词缀,如:极其、尤其、如其

  2.姓氏。

  常见含义 折叠

  [2-3]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代词 折叠

  1.用作第三人称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

  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他的。)——《智子疑邻》

  ②恐前后受其敌。(其:代词,指狼。)——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

  ③其夫呓语。(其:她的。)——《口技》

  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

  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师说》

  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其:她们的。)

  2.指示代词: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宋·苏轼《石钟山记》

  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清·洪亮吉《治平篇》

  ④其一犬坐于前。——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

  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①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②舍其文轩。

  ③既其出。(其:我们)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

  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⑧遂前其足。

  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⑩亦各言其志也!

  4。指示代词原指,那,那个,那些

  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

  ②怀其璧。(其:那块)

  ③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④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副词 折叠

  1.其,岂(岂)也。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①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春秋.左传鲁文公四年》。

  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④其为死君乎?

  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加重语气的助词)——《唐雎不辱使命》

  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与妻书》

  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

  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伶官传序》

  3.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助词:

  ①表示推测估计,翻译为:恐怕

  例: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表示反问语气,翻译为:难道

  例:其真无马耶?——《马说》

  连词 折叠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例:① 天之苍苍,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②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生僻含义 折叠

  1.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

  例: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屈原·离骚》

  2.助词,附着于形容词前、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例:北风其凉,雨雪其雰。——《诗·邶风》

  3.名词,用于姓,如其木德,其方然。

  4.念jī,语气词,表示疑问。

  例句:夜如何其?夜未央。——《诗.小雅.庭燎》

  文言虚词——其折叠编辑本段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张衡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吾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不嫁义郎体,其 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项羽本纪》)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马说》)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五)复音虚词【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追问

谢谢!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3-2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