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十条的基本信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一、建设3000万平方米、60万套公租房,配合其他措施,力争解 决占城镇人口30%的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难问题。
二、实施万元增收工程,使“两翼”95%的农户三年增收万元以上。
三、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区绿化率达到35%,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
四、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配备校警,建成500个交巡警平台。
五、提前实现全市农民的养老保险全覆盖,使300多万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六、培养照顾好130万农村留守儿童,解除外出务工群众后顾之忧。
七、以解决农民工户口为突破,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力争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八、要改扩建150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中心,实行基本药物“零利润”,让群众看病方便、治病便宜。
九、发展6万户微型企业,为群众新增30万就业岗位。
十、深入开展“三进三同”、“结穷亲”、“大下访”,深化“三项制度”,倾听群众心声,解决群众困难。
建设公租房和解决进城农民工的户籍问题,两项投入超过2000亿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我们要改造31条主干道,这个投入大约是100多亿“两翼”农户万元增收投入大约在300亿农村留守儿童等方面的关爱计划,总投入约50多亿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大约需要投入36亿多医疗卫生向基层倾斜,需要投入约100亿元发展微型企业需要投入200亿元左右校园民警和500多个交巡警平台,需要投入约12亿元再加上“森林重庆”、“三项制度”、新农村建设等新增加的投入,总体会超过3000亿。
实施情况
民生十条  “民生十条”从提出到现在,已践行了3个多月的时间,那它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社会各界对此有何看法?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他们一致认为,“民生十条,得民心,顺民意,可以说是十全十美”。 江北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何积光认为,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提出的“民生十条”,计划用两年多时间,攻克十件民生大事,在海内外都引起了高度关注,一个“关注民生,敢于攻坚,为百姓谋幸福”的重庆形象,越来越得到认可。并从端午节开始,到中秋节形成高潮,并将一直传承下去的为普通百姓送温暖行动,无疑成为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小事,为百姓办民生实事的另一条民生“主线”。
何积光认为,节日为老百姓送温暖,更如春风雨露,细细滋润百姓心田。
民生和经济发展互补 “民生和经济发展是一个互补的关系,而不是矛盾的。”开县县委书记李殿勋介绍说,民生十条非常系统,非常具体,3000字,一点水分都没有,非常实在,他觉得这个决议不仅是重庆,在全国也是一个创举。
他认为,民生十条的提出使他想到有一个政策的互补性问题,“民生和经济发展是一个互补的关系,不像很多地方,老认为发展经济就是要不断地靠投资增长拉动,和民生的改善好像是一个矛盾的关系。” 学生:不用担心被坏人欺负了
“每天有警察叔叔在校门口执勤,坏人进不了学校,我们感到更安全了。”重庆市江北区新村实验小学学生王佳说,每天看到校警叔叔站在校门口就感到安心,因为老师告诉她,没有校长和班主任的签字,校警叔叔不会在上课期间放闲杂人员进入校园,再也不用担心被坏人欺负了。 农民工:终于感觉是城里人了
民生十条出台的当天,农民工张兵看到新闻曾一脸疑惑:“民生十条是啥子?”如今,根据民生十条中第七条的户籍制度改革政策,他已成为万州城区市民中的一员。张兵说,2005年他就在万州城区买了房子,以前住在这里,感觉自己还是个农民。而现在感觉不一样了,办完了户口,终于感觉自己是城里人了,他们全家特地到最好的馆子撮了一顿,以表庆贺,“这是我们家祖祖辈辈第一次从农民变成了市民”。 大学毕业生:解决买房难的尴尬
“看到正在如火如荼的公租房建设,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也可以住进去了。”我市大学毕业生刘作全说,他的老家在荣昌县清生镇,去年毕业后留在北京打拼事业。得知我市推行公祖房建设后,他毅然放弃了北京的高薪回到了重庆。“在北京买房很难,回到重庆工作,既方便照顾母亲,另一方面也可打拼自己的事业,今后住进公租房,把母亲也接到重庆一起生活,解决了我买房难的尴尬。”刘作全说。 创业者:政府帮我圆了创业梦
重庆首座企业营销策划公司的胡绍清从事广告、策划工作10年了,虽然经验丰富,策划营销能力也很强,但多年来收入并不理想。事业心强的她曾想创办公司,但是一个广告公司的注册资金少则30万元,多则上百万元,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无法想象的数字。“今年市政府的新政策出台后,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司!”胡绍清说。 村民:万元增收我们喜在心头
“万元增收又增收,农民喜在心上头……”昨日忠县忠州镇复旦村三社的农家小院里,十几个村民围坐在一起,农民李德水打着快板把政府为两翼农户增收的政策一一进行解读,还为村民们自编自演快板节目。“而今政府为我们农民想办法,提供资金和技术,把大家搞富裕起来,是以前想都不敢的事情。”村民李德水说,为了让村民们都知晓,政府通过广播、电视等大力宣传“民生十条”,他则用快板、打油诗等村民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更多乡亲们明白和相互传唱。 干部:实现干群心连心
“两个年轻人谈恋爱还要见个面,如果党员干部与群众面都不见,还谈什么执政为民?”市科协副主席孟东方认为,我市全面推开、落实“三进三同”、“三项制度”,党员干部结穷亲,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掀起了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高潮。在节假日为老百姓送温暖,正是“三进三同”、“三项制度”的深化和具体化。事实证明,从端午节开始的为普通百姓送温暖行动,正在逐渐拉近市委、市政府与普通百姓的距离,并逐步走向常态化。 农民工:打工不再有后顾之忧
“政府帮我们解决了多年后顾之忧,我们的干劲更足了。”九龙坡工地农民工李代强说,他最牵挂的是在巫溪老家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李军,由于他和老婆常年在外打工,他已经感到儿子性格非常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而以前儿子是一个非常开朗活泼的小孩,夫妻二人都为此感到十分头痛,现在看到市政府决心两年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想得细致,也想得周到。 农民:解决“老有所养”
“以前的观念是养儿防老,而今还是政府搞的农村养老保险好。”64岁的奉节县兴隆镇胡荣老人说,她的2个子女分别在重庆、荣昌打工,听说可以参加保险,让今后生活有保障,她义不容辞地买了农村养老保险。胡荣老人说,现在她还在干农活,虽然每年有2000多元的收入,但以前几乎没有什么积蓄。
市民:就像生活在天然氧吧中
“到处都是公园,到处都是新鲜空气,我们就像生活在天然氧吧中。”家住大渡口区新山村的市民陈红说,她每天早上都要带着小孙孙去大渡口中华美德公园遛个圈儿。占地300多亩的中化美德公园,原是一片垃圾山。在“森林重庆”建设中,这里建成了城区中心老百姓钟爱的“氧吧”。“现在生活变了,出门就是公园,人居环境改善了,我们的幸福指数也提高了,“民生十条”件件关系到我们老百姓,人人得实惠,人人得享受。”陈红说。 老百姓:就近看病还能少掏钱
“入院3天共花费了1600多元,自己只负责200多元。”昨日躺在江北区花园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病床上的刘代强说,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老百姓面临的一大难题,而今建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增加先进的医疗设备,实现“一社区一中心”,使广大老百姓有看病的地方,能让疑难杂症能够就近的得到治愈,能让老百姓看病方便,而且还有医疗保险等措施让老百姓少掏钱,的确暖心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