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1-25
【 #教育# 导语】在这个非常时期,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乐观心态。科学的面对疫情,积极应对困难,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勇敢,获得成长和进步。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 教育频道!

1.疫情期间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个人的清洁卫生。

  在疫情期间,遵照“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的原则,主动隔离,保持个人和居家的清洁卫生。要保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时间,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增强自己的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我们不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可能出现的线上学习,都完全按照学校的作息规律来的。尤其在上网课这样的环境下,更加考验我们的自制力和毅力,所以希望我们同学们能够做到自律。

  二、坦然面对情绪变化,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

  在疫情压力下,同学们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慌、愤怒、烦躁等各种不良情绪。这是人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体现。越是压抑和否认,就越是容易被情绪支配,面对负面情绪,同学们不必去过于敏感和紧张,也无需否定自己的感受,而去积极的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才能更好的进行调节。

  三、开展室内锻炼活动,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

  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生活条件,自主选择活动方式,每天开展一个小时左右的室内运动。如进行垫子上面的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撑,还可以跳健身操、呼啦圈儿、踢毽子等,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消除疲劳,提高大脑中的血氧含量,并且能够促进大脑活动,既健身又悦心。

  四、建议密切亲友互动交流,做到隔离不“隔心”。

  在家里可以利用电话、短信、微信等线上沟通平台,与同学交流,与亲友保持联系,相互鼓励与支持,不仅能够减轻孤独感,也能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并增进彼此的情谊。

  五、在家长的陪同下,同学们可以适当的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进行网上的学习。但不可时间过长,也不能影响正常的作息,可以跟家长确定好,我们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时段时长,共同遵守制定的规则,从每一天做起。

  六、积极与父母沟通交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同学们可在这一特殊时期,多与父母沟通交流,在充分表达自身的感受和需要的同时,也积极理解、支持父母。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等等,不仅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而且又帮助家长减轻了负担。

  七、听从学校和老师安排。适应居家学习环境,在延迟开学期间,同学们可以根据学校安排,通过网络线上学习的方式居家学习,并借此机会提高自我学习管理的能力。可以通过自己设定上课铃、下课铃等方式找到课堂上课的感觉。还可以和同学约定时间,共同进步,互相督促,一起进步。

2.疫情期间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面对疫情,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

  (一)因害怕疫情可能产生的身心反应。

  1.认知上:害怕自己或家人、朋友被感染;担心疫情难以控制;担心就医困难、防疫物资短缺等。

  2.身体上:头晕、胸闷、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食欲不振、睡眠不好、不舒服等。

  3.情绪上:恐慌、害怕、担心、焦虑、压抑、情绪波动较大等。

  4.行为上:频繁刷屏查阅疫情的相关信息,反复过度清洗消毒、测量体温等,注意力无法集中、坐立不安等。

  (二)因久居家中可能产生的身心反应。

  1.认知上:由于外出活动减少、无法和平常一样与人交往,显得很无聊;在家待着无事可做,想着不如睡懒觉、打游戏等。

  2.身体上:头晕、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不舒服、身体素质减弱等。

  3.情绪上:无聊、枯燥、压抑、孤独、郁闷、情绪波动较大等。

  4.行为上:昼夜颠倒,生活无规律,日常作息被打乱;沉迷于看电视、打游戏、看小说,生活较懒散;不是坐这就是躺着,机体活动大量减少等。

  二、面对疫情,我们该如何调整身体和心理上的反应呢?

  (一)积极参与到抗击疫情中去。

  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情绪能给人带来更大的力量。积极投入的人,即使身体上再苦再累,也只是疲劳而已,但是精神上,充满信仰和力量,因此,积极投入防疫、主动做事的人会更积极乐观更斗志昂扬。

  (二)学会过滤信息,做好个人自我防护。

  当我们获得的信息不充分不完整的时候,或者获得一些误信谣传的信息时,我们的紧张和焦虑就会变成恐慌、害怕。因此我们要关注像人民日报、央视网等权威发布的信息,了解新冠肺炎的科学知识,学会正确的自我防护方法,做好个人卫生和家居卫生的清洁消毒,同时,减少对疫情信息的过度关注,减少不科学信息对自己的误导,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三)合理安排生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宅在家里的时间那么多,我感觉很无聊,无所事事,可以怎么办呢?

  (1)制定实施计划表,列一个清单。

  你是你自己生活的主人,掌握“计划四步法”,让有计划的生活帮助自己获得生活的掌控感吧。

  第一步:和爸爸妈妈一起合作讨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爱好,制作一张每日计划表。

  第二步:安排好每日做计划的时间和时长,并固定下来。

  第三步:每天至少两次查看计划,并在一天结束的时候坚持给自己的实施情况进行打卡记录,做的好,可以送自己一朵小花或者小星星哦。

  第四步:关注计划的开始时间而不是截止日期。只要我们开始了行动,你会发现,无聊感、焦虑感有效降低了,你的生活更充实愉悦了。

  还有一个小诀窍:不要因为担心没有完成完美的计划而放弃制定计划或者继续实施计划,计划的持之以恒很重要。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计划实行了多少,并准备接受我们的不完美。

  (2)保持每天正常的生活作息,健康的生活很容易。

  尽量保持正常的睡眠、进食、学习、运动、娱乐、劳动的作息规律,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健康膳食、合理作息,丰富且有规律的作息习惯能增强人的免疫力。你还可以每天在家抽出3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1分钟仰卧起坐、立定跳远、踢毽子等。也要注意保护视力,注意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当你的身体因为健康的生活变得舒服的时候,你的心情也会变得愉悦不少。

  (3)和家人做个游戏,能更加快乐。

3.疫情期间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做到劳逸结合,合理安排时间。有些同学现在已经离开学校开始了居家学习和生活,这就意味着自己有了更多自我支配的时间,我们可以趁着这段时间“弯道超车”。所以,同学们在家要做好详细规划,划分好学习时间、休息时间、娱乐时间,屏蔽电子产品的干扰,按照日程表安排每日的生活学习,给自己更多的生活掌控感。同时,同学们也可以在家里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例如跳绳、仰卧起坐、健身操等,增强自身免疫力。

  其次,调整心态,做情绪的主人。疫情当前,健康的心态是自我保护的强大力量。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我们消除负面情绪,走出困境,让生活更加自信与阳光。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可能会焦虑紧张或者觉得空洞无聊,我们要及时觉察自己的心情,通过写日记、与他人倾诉等方式抒发,或者通过听音乐、做运动等方式缓解,允许自己存在负面情绪,不需要一味排斥它或者进行自我贬低。

  第三,积极参与线上教学,制定居家生活学习计划。现在正处于新学期初期,此时的线上教学内容多以答疑为主。各位同学要根据老师的要求梳理出自己的问题,及时提问,向老师寻求帮助,同时保持与学习伙伴的联系。另外,制定的生活和学习计划一定不能趋于形式,而是实打实行动起来。建议同学们以天为单位,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制定每天的学习生活计划书,避免制定时限过长,中途出现突发事件,不能很好地落实计划。同时,计划书一定要写在纸上而非心里,要让身边人监督自己落实行动。计划落实了,要记得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没有按时完成的时候,要及时找时间补救。

4.疫情期间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疫情突发,不仅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及时加强心理疏导,做好人文关怀,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一环。

  面对疫情,积极乐观的情绪、健康向上的心态,也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疫情是大的形势,居家是迫不得已,这是个人不能左右的时局。在这种情况下,要主动调整自己对待疫情和居家的心态,减少无意义的指责、抱怨。

  心理学研究指出,情绪具有功能性,情绪是满足人的需要的一种主观体验或反映,情绪本身通常会携带着一些信息,比如当我们感到无聊时,“无聊”是来提醒我们去做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当感到不开心的时候,“不开心”是来提醒我们需要去寻找或培养一些兴趣,做一些开心的事情。所以情绪本身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在于我们是否能正确理解情绪所传递的信息。

  学校推迟开学,孩子在家如何作息:

  家长和孩子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一起讨论制定这段时间的生活和学习计划。

  第一,家长和孩子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础上,一起讨论制定这段时间的生活和学习计划。

  第二,生活计划中要包括娱乐和做家务的内容,是能够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情,特别是如果家长延期上班,或者在家时间比较长,有时间陪孩子,这是难得的增进亲子之间相互了解的机会。

  第三,学习计划要按照学校的要求,通过空中课堂等在线教育进行学习。要像平时上学一样,认真听课和做作业。

  第四,家长的情绪很重要,尽量不要太焦虑,不要太着急,保持情绪稳定。对于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孩子来说,父母情绪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影响很大。对青春期以及刚成年的孩子,应当尊重他们对独立和独处的需求,多商量,少管制。

  疫情的肆虐,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灾难与痛苦,也让我们在“珍爱生命,关注健康;学会独处,增进亲情;安全意识,责任担当;和谐生态,敬畏自然”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要坚信“不幸只是暂时的,一切总会好起来”,在危机中成长,更加强大内心,愈发热爱生活。让我们一起努力,用科学的防疫方式、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心态,积极面对,共克时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