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是怎样战胜匈奴人的?

如题所述

苏武没有战胜匈奴人,而是在汉昭帝即位以后和匈奴达成了协议,释放了苏武。

武帝后元二年,昭帝即位。几年后,匈奴和汉朝达成和议。汉朝寻求苏武等,找到苏武以后,苏武说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

李陵起舞,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

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昭帝始元六年春,苏武回到长安。

扩展资料:

苏武回到汉朝以后,官安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争权。上官桀父子屡次记下霍光的过失交给燕王刘旦,使刘旦上书昭帝,告发霍光。

又说苏武出使匈奴二十年不肯降。但回到汉朝后,只为典属国。然而霍光属下长史并无功劳,却被升为搜粟都尉,霍光专权放肆。

直到刘旦等人被处死,追查同谋者。苏武与上官桀、桑弘羊有旧,燕王又因苏武功高而官小数次上书,其子又参与谋反。廷尉上书请求逮捕苏武。霍光把奏章搁置,只将苏武免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6
西汉时,中原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一直时好时坏。加上汉武帝本身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使得匈奴与汉朝的关系处于持续紧张的状态。当时,两国在外交上虽然也有使节胡同谈判,但是由于双方统治者出于对自己国家利益考虑,经常会出现谈判失败的现象,而本国的使节也会因此被对方扣押,当成人质。历史上著名的苏武,就是因此被扣押匈奴19年。
苏武,字子卿,生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卒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因为苏武的父亲曾出任汉朝官员,所以他自己也凭借父亲的关系成为汉武帝的侍从。
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苏武奉命出使匈奴,本已成完成外交任务的苏武一行人,偏赶上匈奴上层内部发生暴乱,苏武等汉朝使节因身份敏感受到牵连,匈奴单于威逼苏武投降,但是苏武坚贞不屈,最后被匈奴发配北海,只给她一小群公羊崽,还说什么时候公羊下崽了,什么时候才放他回到汉朝。

苏武在北海生活艰辛,饿了,掘鼠洞找草籽野果充饥;渴了,就抓一把雪吃;冷了,就和羊群依偎依暖。原本出使匈奴时还是一个壮年的苏武,在被匈奴扣押的这19年中已经成为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了。
苏武被扣押的时候,汉朝也曾出面交涉,要求匈奴交还人质。但是不久之后,汉武帝却出乎意料地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在战争中,李广之孙李陵因无援兵支援,以五千步卒抵挡匈奴大军,无奈敌众我寡,最后投降匈奴。汉武帝将李陵家室尽数诛灭,李陵因此彻底归胡,苏武也因此失去被汉军救出匈奴的机会。
在苏武被困于北海的时候,李陵曾奉匈奴单于的命令去劝降苏武,两个人在北海的苦寒之地,饮酒击节而歌,各自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国仇家恨。
后来,汉武帝驾崩的时候,李陵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苏武,苏武面向南方痛哭呕血。
汉昭帝登基后,对外采取和谈政策,几年后,匈奴与汉朝议和。汉昭帝命人去向匈奴要回汉使苏武,但是当时的匈奴单于却谎称苏武已经死亡,不肯将苏武放回汉朝。后来汉使与同随苏武出使匈奴的常惠取得联系,才得知苏武还没有死。于是汉使谎称昭帝在上林苑射雁,发现雁脚附书,说苏武在北海牧羊。匈奴这才不甘心不愿地将苏武及其随从一行九人放回汉朝。
其实,从匈奴与汉朝修好之后,苏武就应该被放归,况且在这19年内匈奴单于也更换好几位了,汉朝也不会追究当时在位单于的责任。那为什么无论是曾下令将苏武困于北海的单于,还是汉昭帝时与汉朝修好的单于都不愿意将汉使送还汉朝呢?
仔细想来,道理很简单。

苏武所在的北海,即今天的贝加尔湖,当时是匈奴与丁令的边界。苏武被长期流放此地,对匈奴当地地情况已经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对丁令的一些情况也基本清楚。对于这样一个全面了解匈奴内部及外围情况的汉人,匈奴单于是非常不愿意将他放回汉朝的,因为一旦苏武回朝,就意味着汉朝会掌握大量匈奴的基本资料,虽然两国现在暂时友好,但未来不一定会一直和平下去,到两个交战的时候,匈奴将会因此泄漏了大量国内信息而在战场上处于略势.
另外,苏武在匈奴19年,期间他也与匈奴妇女成婚生子,对于匈奴来讲,只要是男丁,都是宝贵的战斗资源。因此,苏武也算是对匈奴的战备发展做出贡献。
事实果然如匈奴单于预料,苏武归汗以后,与一同回来的常惠成为汉朝对匈奴作战的指挥参谋。尤其是常惠制定的针对匈奴的作战计划,汉朝趁匈奴内部战争导致力量衰弱便联合乌孙攻击匈奴,最终导致了匈奴的分裂,从而再也无力与汉朝对抗了。
第2个回答  2020-09-16
匈奴劝降苏武是派的两个大汉降将——卫律和李陵。

卫律劝降,两人相对如短兵相接,唇枪舌剑,惊心动魄。卫律首先剑斩虞常作为威胁,并以“谋杀单于近臣”的罪名举剑欲击张胜。在这种情势下,意志软弱的张胜请降。卫律马上利用这有利局势,以“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这时,如果承认自己与虞常之变有牵连,就为匈奴攻击汉朝制造了口实,使匈奴在舆论上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因此,苏武很沉稳地对“相坐”的罪名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声明作为汉朝的正式使节,与虞常的行动没有任何牵连,再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作出要杀他的样子的情况下,苏武巍然不动。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改换手段采用软的一套,以自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力量的强大。这一大段话,苏武说得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他。

李陵的劝降。李陵作为苏武相知甚深的同事和交情甚笃的朋友,深知以死相威胁,以富贵为诱惑,以幽禁断食来逼迫,均不能让苏武屈服。对苏武这样刚直和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念的人,只能从精神上、心理上着手。从李陵口中得知,苏武的哥哥苏嘉因被弹劾大不敬,伏剑自杀;弟弟苏贤,因为逐捕犯罪的宦骑不得,服毒药自杀;苏武的母亲已经逝世,妻子已经改嫁;虽有两女一男,也是存亡不可得知。这一系列的变故,对苏武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那么,处在北海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只能是:“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而且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你怎样呢?这里,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的东西一一推翻。辅之以李陵自己的遭遇,更使他的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再加李陵与苏武的关系,苏武又受到友情的逼迫。这时候,只要苏武的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全面崩溃。苏武的断然拒绝却使他的形象更加光耀夺目。李陵的劝降衬出苏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层次。
第3个回答  2020-09-16
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昭帝即位。几年后,匈奴和汉朝达成和议。汉朝寻求苏武等,匈奴谎称苏武已死。
后汉使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员同他前往,夜晚见了汉使,原本地述说了这几年在匈奴的情况。
告诉汉使要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著帛书,上说苏武等人在北海。
汉使万分高兴,照常惠所说的话去责问单于。
单于看身边的人非常惊讶,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 于是李陵设酒筵向苏武祝贺,说:“今天你还归,在匈奴中扬名,在汉皇族中功绩显赫。即使古代史书所记载的事迹,图画所绘的人物,怎能超过你!我李陵虽然无能和胆怯,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这就同曹沫在柯邑订盟可能差不多,这是以前所一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再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
李陵起舞,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归!”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
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
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苏武回到长安。
昭帝下令苏武带一份祭品拜谒武帝园庙。
官拜典属国,俸禄中二千石;赐钱二百万,官田二顷,住宅一处。常惠、徐圣、赵终根都官拜中郎,赐丝绸各二百匹。其余六人因年老而返乡,各赐钱十万,终身免徭役。
第4个回答  2020-09-16
苏武以他坚定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以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高尚品格在精神层面战胜了匈奴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