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如题所述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有人曾说,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过是空头形式,没有什么成效,纯粹是浪费人力、物力。不得不承认,这种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现实,它是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形式单一的批判,也是对更合理更有成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呼唤。如何摆脱这一现状?我们必须透过现象去分析本质,明确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全局的重要性。据笔者思考,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抽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炼的理论精华,有些内容具有抽象性,大学生掌握起来难免遇到困难,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被动学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看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具吸引力,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大学生要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搞明白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不同要求等这些有高度、有深度的理论,从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大学生成长于国际化信息化时代,国富民强,社会和谐,他们虽然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中读古知今,学会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对曾经为争取这样的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科技人员抱有强烈的崇敬之情。但是,由于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比较抽象,缺乏代入感,大学生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要求的深意,导致他们掌握理论知识的表面化、片面化。这种状况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很难落到实处,因此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尽管大学是个小社会,但由于大学生尚未走上社会,缺乏生活阅历,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生动,难与青年大学生形成共鸣。因此,这样的方式最终只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变成纸上谈兵,费时费力却收获不到预想的效果。从大学生自身来讲,与其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一些不知所云的内容上,倒不如花些功夫在自己擅长的专业知识学习上,为自己将来走上社会储备必要的专业技能。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定位为困难科目。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

多年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思想获得了空前解放,教学方法推陈出新,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但是,相对于学生的求知需求而言,教学方法依然存在不对路、不适应的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而不是立竿见影。当前,高校的各类课堂都在强调互动式教学,要求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动作用。但是,一些高校的课堂,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互动还基本停留在简单的问答交流上,或者仅限于机械式的游戏上,缺乏生动的内在课堂活力。因而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感依然不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该更加生动具体,比如,让大学生群体觉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更像一个主题班会,大家参与讨论,发挥大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大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才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学习。生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引发大学生的思考,使他们多一些对未来的憧憬和规划。因此,在教学中的互动环节要有针对性,做实、做细,做到学生的心坎上。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开设的,是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前有一个相对成熟的思想状况和较为健康的人格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不生动、不具体,缺乏带入感的话,实际上是脱离群体缘木求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具体开展,可以借助大学生群体的智慧,采取他们认为合理的方式进行,把教育过程变为互动学习会、经验交流会、主题演讲会等。比如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时,内蒙古电视台推出的《马克思靠谱》节目的方式就非常值得借鉴。把高深的理论内化为朴实的漫谈,让大学生在喜闻乐见的状态下潜移默化掌握知识,受到教育。只要设计的好,效果惊人。此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加强与大学生群体的交流沟通,了解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思想需求,了解他们掌握知识的方式方法,以大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网络媒介利用率低

网络媒介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进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网络媒介已经遍布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网络媒介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运用青年学生感兴趣的网络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设计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高校利用网络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传统新闻、理论的阅读以及媒介基本功能衍生出来的资源共享和沟通交流上。网络媒介的使用主要还局限在载体基本功能的使用上,没有开辟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模块。因此,利用网络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尚有相当大的空间有待于挖掘。

网络的出现,加快了整个社会节奏,学习传播方式也不例外。随着新媒介应用范围的逐渐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未知的情况,就连教育效果也出现了“两极化”倾向,效果好的往往令人兴奋,效果差的使人沮丧,教育工作者一会儿感受到的是鲜花烂漫,一会儿又是冰天雪地,始终处在喜忧轮回中。如上所述,大学生尽管能够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但又不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琢磨一门自己搞不懂甚至觉得用不上的学科。因此,在这种困惑迷茫之际,适当地指点迷津,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个时候,网络新媒介技术就派上了用场。要利用青年人猎奇的心态,使用好新媒介,开辟大家乐于接受、喜于参与的板块,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掌握他们的关注点,把知识点与娱乐面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于无形。

四、实践环节薄弱

大学生群体需要更多地接触社会,更多地体验社会,进入社会工作环境,了解社会生活,去亲身验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社会实践课程的开设,就是调动学生发现自身需求,进而激发学习自觉学习、融入社会锻炼成才的重要舞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只有与社会实践课程有机结合,才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学生只有深入实际,才能体会到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才能感悟自身发展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才能认识到珍惜当下,发奋学习,增强社会参与感和社会责任感,锻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但遗憾的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设置存在局限性,实践环境相对单调,实践方法比较单一,不能够有效地辅助学生完成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掌握与吸收。

大学生毕业后就要进入社会,在校期间需要完成由学生到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如果角色转换恰当到位,大学生就可以在未来的岗位上如鱼得水,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缩短他们的摸索阶段。反之则处处掣肘,摸爬滚打,费尽周折。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未来能够在更适合自己的领域里工作生活,进而创造价值。因此,高校要帮助大学生完成这一角色转换,就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节做实,而不是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

五、理论脱离实际,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当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大道理讲得够多,但在实际教学中却看不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现象。以大学课堂为例,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多,学生主动性发挥得少。大家在课堂上可能经常听到的是一些青年人的历史使命等老生常谈的大道理,而设身处地,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推动他们成才的做法较少。这样的教学肯定难以激发学生的激情,教育效果肯定事倍功半。教育需要大道理,但小道理或融入教育功能的小动作往往效果会更好。如今拜金主义泛滥、诚信缺失、追求物质享受、奢侈浪费的现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校园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仿佛遇到了瓶颈,没有遏制这股势头的力量。社会大环境影响是其主因,但恐怕与我们日常教学中育人作用发挥没有到位也关系甚大。我们的教学大纲上往往都列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章节和内容,但大多数教师并不能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入手开展教育,发挥课堂育人的重要作用,而更多的是应景式的空谈大道理,缺乏对实际情况的细致、理性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空洞无趣,对学生毫无吸引力。学生在接受理论的时候难以联系实际,不能把自己所学的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当他们的思想出现偏差时,又没有及时帮助校正。久而久之,在大学校园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大学教师只管教,而大学生则不愿甚至不学。

六、学生缺乏平等关怀,出现教育的以偏概全

很多学校都希望以优秀学生为模板,拉动一些存在特殊情况的学生群体共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向着这一思路靠拢,教学针对优秀学生设计,这本来是个值得肯定的思路。但现实中,很多时候教育者往往把后面的拉动过程给省略了,导致以偏概全。施教者把优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全部工作的主体,不愿意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那些特殊学生群体上,之后也没有做好拉动过程的引导工作,使得这些特殊学生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越发边缘化。其实,一些不怎么优秀的学生往往更需要关怀,在实际教育中,我们的教师应该在采取激励措施的基础上,多关心这些学生,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

学生不同,教法也应有所不同。不因材施教将会导致一些特殊学生的思想风气越来越难以转化,靠优秀学生带动固然不错,但优秀学生的带动能力毕竟有限,一些家庭困难、学习困难、行为和心理存在缺陷的特殊学生群体,如果死搬一套教学方法,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不同学生得不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收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样做显然有悖于共同进步的初衷。

七、教学效果不佳,吸引力不强

小学,中学,再到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分成了几个独立的部分,但很多教学内容过度重复出现,而有些内容又没有多少关联,给学生带来很大困扰,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问题若长期存在,学生势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产生逆反情绪,导致深入的教学内容难以进行。当前,各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任务重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滞后,教学手段更新缓慢,与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发展严重脱节,从而导致吸引力不强,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现象的出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1
一是理论研究不够完善。我国不少理论研究是借鉴现有的西方研究成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也不例外。而中国的实际跟西方的实际有很大差异。中国需要自己的理论、道路、精神。另外,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接受理论研究的深度还比较浅,角度还比较单一,甚至一部分理论研究专家简单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混为一谈,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简单归因为传授者方面的问题。理论创新是各方面创新的先导,缺乏理论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难以获得突破性发展。

二是接受环节中接受主体和传授者认识上有误区。部分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要,主体学习积极性的缺失是高校思政教育效能低的重要原因。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差,学校和高校思政教师责无旁贷。追根溯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缺乏,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偏见是影响他们专业水准发挥的重要原因。另外,在思想认识上,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者还存在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等同于专业教育或者等同于政治教育的误区。

三是传授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困境。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一方面普遍存在体系过于庞大、重心不够明确等问题,另一方面还存在内容陈旧的问题。教学手段方面则存在单一死板的情况。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甚至个别思政教师在课堂上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而忽略了导向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政治立场上面存在极大问题,作为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绝对不应该出现这种错误的政治倾向。

四是外化内化脱节。整合内化和外化实践是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两个重要环节。一方面,接受主体是意识独立的个体,对于传授者传递出来的外在信息必然会做出自己的反应。另一方面,接受主体认同传授者所传播的某些理论和观点,并不意味着接受主体一定会在实践中严格践行。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也会影响内化和外化的联系,部分传授者重课堂、轻实践是使得内化环节和外化环节出现脱节的人为因素。

五是评价机制的不完善。高等院校对于思想政治课的考核,一般采用考试的形式,但考试本身更多停留在知识层面的考察。而道德考核更多需要考虑的是整合内化的程度和外化实践的深度,而这是很难通过分数这种形式来检测的。考试只适用于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而对于道德的考核,难以从这两方面去衡量。因此,科学而系统的测评理论和运行机制的缺失,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最后一个环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