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勖终结了河朔三镇的百年割据后,后唐都做了什么?

如题所述

李存勖的一生写照,就是一段家族复仇史。其父李克用临终之际,留下三大恨,要李克用继承父志、为父报仇。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第一恨是后梁皇帝朱温。李克用帮助朱温会战黄巢起义军,而朱温却恩将仇报,一把火差点儿烧死李克用。之后,晋梁争霸,朱温两次兵围太原,把山西猛虎李克用打成了丧家犬。

第二恨是幽州刘仁恭、第三恨是契丹耶律阿保机,一个是李克用所立的小弟、幽州节度使,一个是李克用所结的兄弟、草原雄主。而这两个人全是背信弃义的小人,“皆背晋以归梁”。

无忘乃父之志,李存勖就要继续晋梁争霸,并在争霸战争中消灭朱温的后梁政权。李存勖的根据地是山西太原,朱温的根据地是河南汴州,看似是山西与河南争霸。但关键点却是割据百年的河朔三镇。

大唐皇帝不满意的豪门阀阅,黄巢给消灭了;大唐朝廷不满意的宦官势力,朱温给消灭了。而大唐帝国一直就不满意的河朔三镇,则是被五代十国的的藩镇兼并战争给解决的。但是,此时的天下已经再无大唐。

李存勖要为父报仇,就必须与梁争霸;而与梁争霸,就必须争夺河北。河北就是晋梁争霸的关键所在。所以,五代十国的第一个历史任务就是终结河朔三镇的百年割据。而谁能完成这个历史任务,谁就能够成就一代风采。

01.形胜之地之所以形胜:就是因为一直打不死

山西高地,乱世必出军阀。但山西财富却无力支持山西军阀雄霸天下。所以,山西军阀要争霸天下,就一定要东出河北。因为河北是财富之源。

公元890年,李克用进攻昭义藩镇。昭义位于今天的山西与河北交界。所以,李克用的目标很明显,就是要以山西形胜和沙陀骑兵染指河北财富。

但是,李克用的这一举动,立即招致天下诸侯的警觉,甚至长安朝廷也被震动。于是,中原藩镇朱温、长安昭宗朝廷以及河朔幽州藩镇,立即组成了一个天下联盟,围攻山西李克用。山西形胜,遭遇了第一次危机考验。

但是,此次危机却被李克用轻松化解,因为沙陀骑兵横行山西。李克用不仅让征伐山西的神策军有来无回,而且还顺便抢掠了河中、成德。公元893年和894年,李克用出兵河北,打服成德、全定幽州,立刘仁恭为幽州节度使。大唐打了上百年也打不服的河朔三镇,而李克用竟能以河东一地吊打两个。

昭宗朝廷与河朔三镇,这时候已经一起没落了。所以,最厉害的势力是河南朱温。朱温一出手,李克用便遭遇了真正的危机。在兼并山东藩镇之后,朱温开始联手魏博、成德、义武等河北藩镇进攻山西李克用。

公元901年,朱温大军扫荡河中、包围太原。但是,朱温军队突遭暴雨,军中疾病流行,于是只能退兵。但是,还没等李克用完全恢复失地,朱温就卷土重来。

公元902年,朱温再次出击山西、包围太原。李克用一边困守坚城,一边筹谋出逃。但是,朱温军队又突遭瘟疫,于是此次征战山西只能作罢。

这就是山西的尴尬,以山西一地根本无力争霸天下。但遇中原劲敌,山西猛虎也只能是乖乖猫。但是,形胜之所以形胜,首先是因为能够立足不败之地。无论河南朱温与河朔藩镇如何进攻,都不能快速消灭李克用。由中原北上山西必走沟壑盆地,由河北西入山西必穿太行陉道。这个形胜因素,使得山西军阀一直打不死。

02.李存勖的争霸攻略:山西必并河北

李克用死后,李存勖在结束内部斗争后成为山西高地的领军人物。面对晋梁争霸,李存勖会怎么打呢?

刘邦还兵三秦之前,大将军韩信便在汉中申军法,以秦法军制整顿汉军。所以,还入三秦和东出函谷的刘邦军队,才能堪当楚汉之间的争霸战争。

李存勖也是这个套路。沙陀骑兵虽然能战,却军纪涣散,战场攻坚主要是靠单兵彪悍。然而,要争霸天下,就必须得有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李克用承袭晋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从军纪入手、整顿沙陀骑兵。不见敌军不得上马,确保骑兵能够在战时发挥最强冲击力;步骑集结作战,必须确保阵型和队形;分路出击之时,必须确保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等等这些军纪的申明,使得沙陀骑兵实现了战斗力升级。

在潞州之战后,李存勖出兵河北、救援成德藩镇,与朱温爆发了柏乡之战。此战,沙陀骑兵爆发了强大的战斗力,一举歼灭梁军两万多人,朱温最为精锐的龙骧和神捷两军全军覆没。

潞州之战和柏乡之战后,晋梁争霸的形势发生了初步逆转,李存勖开始掌握主动。

首先是潞州之战,李存勖巩固山西、朱温退出上党,山西高地为晋所控。

其次是柏乡之战,李克用击溃朱温大军,证明了沙陀骑兵的第一霸主地位。

第三是河北格局,朱温势力退缩到魏博藩镇,而李克用则可以纵横河北大地。

而最重要的转折点,应该是朱温被弑。这个枭雄一旦毙命,天下便无人再是李存勖的对手。于是,接下来的动作就是联合成德、义武等河北藩镇进攻幽州藩镇。消灭幽州藩镇之后,李存勖终于可以还告太庙,因为“系燕父子以组”,李存勖为父亲李克用报了一恨。

公元915年,趁魏博藩镇爆发兵乱,李存勖举兵攻取魏博,收编魏博牙兵。公元916年,李存勖再次出击魏博,扫荡了整个黄河以北。至此,晋梁形势发生彻底变化,因为李存勖已经实现了以山西形胜兼河北财富的最强模式。

而就在李存勖志得意满之时,其父李克用的第二个仇人、契丹皇帝耶律阿保机,举兵五十万进犯幽州。周德威死守幽州,李嗣源火速支援,没用李存勖出手,沙陀骑兵便教训了耶律阿保机怎么做人。契丹大军丢下了上万具尸体和无数头牛羊,退回大漠。

03.李存勖纵横天下:其兴也勃焉

北除契丹之患,南扫魏博藩镇,李存勖与后梁政权隔黄河相望。这时候,晋有山西、河北,而后梁只能龟缩在中原河南。所以,胜负形势立判。

公元920年,后梁河中节度使朱友谦叛梁归晋,李存勖全部占据了山西这个形胜高地。

公元921年,成德张文礼发动兵变,义武王处直勾结契丹,李存勖开始解决内部问题。经过公元921年和公元922年的连续征战,李存勖彻底解决了河朔三镇的割据问题,并自领成德节度使。

公元923年,李存勖接受各路藩镇劝进,登基为帝。

西晋末年,刘渊称雄山西,以大汉外甥的身份接续大汉统序,一个匈奴人建立了刘汉政权。五代十国,同样是称雄山西的李存勖,同样是接续大唐统序,一个沙陀人建立了后唐政权。对于前代王朝,中原枭雄真是太无情,而塞北雄主却是真有义。这真是历史的吊轨。

后唐政权治下十三藩镇、五十个州,成为当时最强政治势力。而接下来,后唐政权的历史任务就是统一天下、再造山河。

但此时,后唐政权也危机四伏。不仅北方的契丹虎视眈眈,而且山西潞州叛唐归梁、后梁董璋猛攻泽州,同时相州等地相继陷落。

北方契丹虎视眈眈、山西危机四伏、河北连连挫败。但李存勖就是李存勖,即不管北方契丹,也不管山西老家,直接从山东方向迂回后梁的老巢汴州。公元923年,李存勖发动了灭国战争。当年闰四月,后唐的前锋军队从山东方向渡过黄河;当年十月,后梁军队抵达汴州城下。后梁皇帝朱友贞自杀殉国,汴州军民开城投降,李存勖由大梁门进入后梁东京,后梁国灭。

公元924年,李存勖迁都洛阳,势力向关中方向拓展。关中李茂贞上表朝廷,请行藩臣之礼,取消岐国国号。

公元925年,李存勖以长子李继岌为主帅,出兵四川、攻灭前蜀。至此时,自公元888年王建入蜀后便一直割据的四川,终于重新归于中原王朝。

在消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后,李存勖不仅完成了复仇大业,而且登顶人生巅峰。而李存勖从巅峰跌落,却只是一瞬间。

04.兴亡所在都是河北:大唐的问题也是李存勖的问题

公元926年,魏博戍卒兵变,同时邢州、沧州也相继发生兵变,河北大地爆发士兵大起义。

李存勖派大将李嗣源率侍卫亲军前往河北平叛。但是,侍卫亲军却在魏州城下哗变,与河北叛军合作,共同拥立李嗣源为帝。

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李嗣源只能黄袍加身,带领合流的亲军和叛军南征李存勖。李存勖御驾亲征,但李嗣源先行抵达汴州,大批后唐将领纷纷归附。

李存勖只能退兵返回洛阳,但军心已经涣散、士兵逃亡不断。于是,李存勖驻兵汜水关,在此等待由四川返还的长子李继岌所部。

但是,从马直(即亲军)指挥使郭从谦,却突然发动叛乱、火烧兴教门。李存勖组织宿卫仓促应战,但被流矢射中、死于绛霄殿。

李存勖其兴也勃焉,但其亡也忽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是这样解释的: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人,一众优伶乐手,就能终结了李存勖这个一代雄主李存勖吗?

有人说李存勖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白痴。但是,他究竟白痴在哪里?一句白痴就会让所有人停止思考,因为白痴可以解释一切。

我们总以为有些坏事就是因为有了坏人,有些失败就是因为有了弱点。所以,才说: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李存勖的其亡也忽焉,就是因为积于忽微、困于所溺。但是,仔细观察李存勖之所以败亡,就会发现:那些积累的忽微、那些两难的所溺,根本就不是李存勖的问题,而是大唐以来一直就没有解决的问题。

唐朝弱因河朔三镇,就是河北一直出问题。李存勖巅峰之时,也是遭遇了河北问题,河北叛乱不断。

唐朝亡于藩镇割据,但藩镇的底层逻辑是:皇帝受制于将军、将军受制于士兵。河北士兵哗变,侍卫亲军不但不平叛,反而与叛军结成攻守同盟,威逼主帅李嗣源一同造反。

唐朝困于宦官问题,而李存勖的后唐也是宦官问题严重。大唐用宦官作为藩镇监军,后唐也以宦官作为藩镇监军。大唐皇帝视宦官为心腹爪牙,后唐李存勖也视宦官为心腹爪牙。

因与宦官不睦,功臣郭崇韬被害至死。而发动兴教门之变的郭从谦,一直视郭崇韬为叔父,政变的起因竟是复仇。

所以,这些都不是李存勖的问题,而是大唐由来已久的问题,在五代十国的继续延续。李存勖在形式上解决了河朔三镇问题,却解决不了大唐的藩镇问题、宦官问题。这些问题的底层逻辑一直存在,所以总要表现出问题来,无论是在大唐还是在后唐。

历史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能够发现问题的,堪当明君;能够解决问题的,堪当雄主。但是,消灭不了问题的底层生长逻辑,仍旧无济于事,到最后只能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大唐晚期以及五代十国,之所以混乱不断,就是因为问题的底层生长逻辑一直存在。那么,问题的底层生长逻辑,究竟是什么呢?

接下来将会逐个介绍五代的乱世雄主和风云变幻,在品味这些故事之后,我们也会逐渐拨开问题的面纱,找到这个底层生长逻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