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是优势还是缺陷

如题所述

讨好型人格”又称“迎合型人格”顾名思义就是总是不断的去满足别人,或者过度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希望对方能够认同自己的观点。

没有人的人格是天生的,而我们之所以会形成“讨好型人格”,与我们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一、“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
1、父母经常吵架

有些家庭夫妻关系不和,争吵、动手完全不避着孩子,那么孩子也很可能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因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会感觉到自己无依无靠,不知道该向着家长的哪一方。他们会害怕因为自己的决定而引起家长的继续争吵,所以这类孩子会在与家长的相处上格外小心翼翼。

2、父母对孩子的冷落

现在很多家长工作都很忙,导致长时间缺席孩子的成长。可是家长长时间不在孩子身边,孩子就会感到非常的孤独,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也担心会受到别人的冷落。

久而久之,这种担心成为习惯,于是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3、孩子生长环境压抑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就对孩子严格要求,不允许孩子犯错,因此,在管教孩子方面都采取的是“高压政策”。

孩子被表扬,家长就笑脸相迎;孩子被批评,家长的责骂就随之而来。

“讨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其实还有很多,但是本质上是孩子在幼年时,家长就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所以很多时候,家长觉得孩子格外“暖心”,不过是“讨好型人格”的影响下,孩子不得不成为一个“暖心”的孩子而已。

二、“讨好型人格”的特点
心理学家Harriet Braiker在《讨好是一种病》一书中就提到:

“关于讨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很多人会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毕竟看起来,被当做好人总是不错的。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讨好者,已经不是简单的取悦他人,而是无法控制地讨好他人,下意识地牺牲自己,甚至对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认可上瘾。”

所以,“讨好型人格”是一种人格缺陷,讨好了别人,却放弃尊重自己。


1、缺乏自信

心理学家卡尔•皮克哈特曾经说过:“孩子之所以会缺乏自信,是因为他们害怕在失败后让周围的人所失望。这对孩子将来获得成功来说具有不小的阻碍。”

对他人看法的过度重视导致孩子对自己的不自信,同样的道理,因为对自己的不自信,所以一味的想要通过别人的欢喜,来体现自己的存在感,从而让自己的心理得到满足。

2、不懂拒绝别人

无论对方要求孩子帮忙做什么事情,孩子都会答应下来,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从来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

美国心理学家卡伦•霍妮就曾经在她的著作《我们内心的冲突》当中写到:

讨好型人格对于温情和赞赏有着极度需求。他们太在意他人的评价,过于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关爱,所以常常会毫无底线的去进行相应的付出,来追寻自己想要的。

所以“讨好型人格”从来不懂得拒绝别人,因为他们觉得拒绝别人是一件很罪大恶极的事情,同时如果他们拒绝了别人,自己的内心也会非常的不安,对自己的拒绝感到煎熬。


3、不敢表露自己的看法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不敢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即使是面对自己的家长,孩子也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因为在家庭的权力金字塔中,位于底端的孩子的意见很少能被家长接纳,甚至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会被家长以“为你好”的名义打击,所以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顺着家长的话来说了。

三、家长如何才能避免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
1、给孩子足够的关爱

儿童心理学认为:3岁以前是人安全感的生成时期,如果这段时期缺乏父母陪伴,成年后的安全感普遍会缺失,极易引发“讨好型人格”。

而0-6岁是孩子性格和世界观成型的关键期,如果在这期间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正确的引导,那孩子的性格会内向、自卑、悲观。

所以平时家长就需要多陪伴孩子,无论是陪孩子一起看动画片还是周末一起游玩,能抽出时间就多陪伴。


2、尊重孩子

家长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就不尊重孩子,孩子比家长想象的还要敏锐。无论是家长当着孩子面吵架还是对孩子实行的“高压政策”,其实都是对孩子的一种不尊重。

能被家长尊重的孩子,孩子就不会刻意讨好家长,更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3、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当中所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所支撑起来的最核心的心理健康。”

所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要强制性的去对孩子下达命令,要把孩子当成是平等的人,要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允许孩子对父母做出的不正确决策提出异议,让孩子知道在家里他是有发言权的。

能有自己发言权的孩子更能坚定自己的原则,也能拒绝来自别人的不合理要求。

宫崎骏老师说:“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和未经人世的洁白去交换长大的勇气。”没有孩子天生就是“讨好型人格”,所以请用家长的爱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与勇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6

为什么讨好型人格令人反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