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祖国是母亲,不是父亲?

如题所述

虽然现在一说“祖国”就是“母亲”,很多文艺作品都把祖国称作母亲,我们平时也早已习惯了这一说法。

但是中国古代本来没有这种习惯,连对国家的认知,也和现在不一样。

祖国为什么是母亲不是父亲?

这个称呼是从欧洲移植来的吗?

和二十世纪初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又有什么关系呢?

视知 TV 为你解释,“祖国”与“母亲”之间的联系。

· 温馨提示 ·

没有 Wi-Fi 的同学可以移步下方观看文字版。

这里是文字版

中国古代并不将祖国比喻成母亲,而将父母合称,没有性别的差异,主要表达的是一种身份归属的关系。

●先秦 · 孔子《论语 · 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祖国”这个词在中国出现非常晚。

大概在明代,这之后的几百年里,“祖国”一般不是中原居民对自己国家的称呼,而是专用于其他民族。

一直到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祖国”一词才接近我们现在熟悉的意思和用法,

被中国人用来称呼自己的国家。

1903 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我祖国今日病矣,死矣,岂不欲食灵药、投宝方而生乎?

在跟西方人的交流中,中国人发现

欧洲人喜欢拿母亲来比喻祖国。

英语中,祖国可以是“ motherland ”“ mother country ”,同时代的俄罗斯和德国诗人,也会在诗句中把祖国比成母亲。

此时的中国文人敏锐地捕捉到这个比喻,发现它特别适合国人对中国应有的感情。

20 世纪初,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兴起不久,绝大多数民众对“国家”“民族”

完全没有概念。

要对民众启这个蒙,知识分子学习西方经验,用母亲和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来比拟民族、国家和个人的关系。

最著名的就是闻一多的《七子之歌》

而代表传统社会父权和压迫的“父亲”一词,更符合“君臣父子”的封建王朝。

所以在 20 世纪初的中国诗歌中,“祖国”被不断暗示为“母亲”,

代表着新时代的形象。

苏联也是一个特别喜欢把祖国比喻成母亲的国家,尤其是二战中为号召民众抵抗德国入侵,在大量的宣传海报中把祖国等同于“母亲”,这对后来的中国影响很大。

不过“祖国”和“母亲”真正成为一个固定搭配,也就几十年的历史。

它大规模出现在汉语文章、诗歌中,要到 70、80 后出生的年代。

在那时的文艺作品中,祖国又一次被描述为一个苦难深重的母亲,终于结束了黑暗的历史,开始走向繁荣富强。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这个词成为

民众最常用的对爱国之情的表达。

今天把祖国比喻成母亲的说法深入人心,年轻一代可能很难感觉到这个比喻在它刚诞生时的冲击和力量。

但儿女孝顺母亲与民众忠诚于国家间的联系,随着这个比喻的普及已经变得天经地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2
你好,是母亲,因为我们的中国比较庞大,是不停的繁殖人口。而且是主祖国回到妈妈的怀抱。形容的都是母亲。所以才是祖国是母亲,而不是父亲。
第2个回答  2020-11-30
每年的十月一日是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是我们伟大祖国母亲的生日。伴随着风风雨雨,我们的母亲祖国已经55周岁了,这一天,举国上下都在欢度庆祝这一节日。
一大清早,我们便到了学校,在学校里,同学们有的出黑板报、画画;有的做贺卡、开主题班会;还有的通过日记、诗歌等形式纷纷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爱。国庆长假,同学们跟爸爸妈妈一起走出家门,游览名胜古迹,领略祖国的伟大文化。商店的门口悬挂着气球和彩旗,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里面人声鼎沸,原来都在打折、开展系列促销活动。街上人山人海,就连坐车买票也要排着长长的队伍,打的也要等好长时间。风景区的游人有如长龙,不计其数,男女老少尽在其中,人们都趁着节日出来游玩。停车场几乎没有空位子,饭店,宾馆的收入一定十分可观。
远方北京的叔叔打来电话告诉我们,北京国庆热闹非凡。我很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看看我们伟大首都的面貌,我和叔叔已经约好明年暑假一起同畅游北京。
国庆节是一个快乐的节日,人民的生活水平真的提高得很快。我们在祖国妈妈的怀抱中,幸福、快乐地成长,愿祖国妈妈永远美丽、永远繁荣,愿祖国一年比一年兴旺、发达!
第3个回答  2020-10-12
为什么说祖国是母亲?不是父亲呢?因为,母亲,更加的慈祥祖国她就像母亲一样生我们养我们,我们在这个大家庭共共同的创造美好未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0-12
因为母亲更伟大慈祥,更宽阔的胸怀。小孩一般伤心哭啦都是要找妈妈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