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思维里的一道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看了罗振宇老师的2022年跨年演讲,真的可以说是收获颇丰。

演讲的第一个部分主题是创新,创新一直以来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常被提到的一个主题。罗老师这次也可谓是用一个创新式的观点在讲“创新”这个主题。第一个故事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了,一个学历只有高中毕业的父亲为了救他的孩子,小小的杂物间是他的实验室,承载着整个家的希望。在世界的角落,他用一个父亲的毅力诠释了精卫填海的信念,滴水穿石的韧性,愚公移山的执着。“行就行,不行还能怎么办?”是啊,不行还能怎么办,没有退路可言,摆在他面前的,是自己至亲骨肉的生死。

唯有一直向前,这样的信念放在我们今天的任何一个创新工作中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不给自己留退路,才是给自己创造出路的最好方法。所以很多人问,创新真的靠的是脑子靠的是技巧吗?当然,有这些成分在里面,但是罗老师的演讲又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认知,创新归根到底还是要有一种信念的支撑,那种和困难死磕到底的精神,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那种埋头向前的精神。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创新的根基。

我还很喜欢罗老师演讲中引用的这句话“处于困境中的人往往只管住自己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常常在于你如何解决别人的问题。”这就是一种创新型的思维,也就是我们说的“拆掉思维里的墙”,我们的解决某一个问题常常就着问题解决问题,愚公移山,虽然为后世称颂,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也常常会打动很多在努力之路上的人,最终也感动了神仙。但是,真正的生活并不是每天都有奇迹,每天只盯着眼前的山,就想不到在山的那边是什么,没有开阔的思维和眼界,那在山的那边就依然是山,这也是愚公这个外号的由来,纵使他执着如一,他终究是个愚人。

那如果我们拆掉思维里的那堵墙,看到了墙对面的世界,我们就会知道什么叫站在一个对立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不再是你去仰望山,而是你站在山的高度审视脚下那个渺小的自己,那就不再是愚公移山,而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的灵活思维角度。

正如罗老师演讲中写道的愿景物业公司,当自己面临如何低价解决小区保洁问题时,不是在考虑如何降低自己的成本,而是反过来替别人着想,小区保洁工作迎合了哪些人的需求。所以说,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的企业是没有大格局、大发展的。试想,愿景公司只想着如何降低保洁工资,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那对于普通保洁来说,实际上其利益是被侵害了,他们凭什么要在自己的工资都达不到应有标准的情况下来帮你产生收益呢?

这个故事也让我想到经济学中的一个类似的创新性思维“永远考虑对方利益”。假如你进入一个摄影论坛,想咨询5000元以下买什么单反比较好,可你的消息发出去很快石沉大海,整个论坛的摄影大神没有人愿意来回答;但是假如你换一个问法“恕我直言,5000块以下的单反不配叫单反,我不是针对某一款,我是说所有的,都是垃圾。”,那很快跟帖就会爆掉,一堆人跳出来拿具体的数据教育你,“懂不懂啊?不懂就不要瞎说,哥今天就来告诉你什么叫入门单反中的王者。”信息详实,论据充分,你仔细读了一遍终于知道买哪款了。

好,同样一件事情,仅仅是换了个问法,为什么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对方的收获完全不同,凡事都要考虑交换,对方付出了什么,他能得到什么,直接问为什么没人理?因为这是纯索取,你是得到了答案,但是对方利益没有任何收获,却要花时间为你解答,事实上其是有损失的,站在他们的角度,利他,就会动力不足。这就是愿景公司想花500元请职业保洁不现实的原因。

那第二种问法就不一样,它是利己的,我为什么要回答,因为我要证明我比你牛,我比你懂,我要让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满足。所以这对于回答者来说是一种纯利己的情绪价值,你只要稍微示弱一下,他的收获感就能爆棚。所以想解决动力问题就要先解决对方的利益。

德鲁克曾说过“所谓创新,就是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的行为。” 愿景公司就是看到了这一点,实际上那些退休的大爷大妈就是一个很合适的资源,那如何让这些资源创造财富呢?就是我们说的,先解决了他们的问题,面子问题、管理问题、责任心问题、成就感问题,这些他们的问题已解决,是不是他们就愿意来给自己解决问题啦?或者说在解决他们问题的同时,是不是自己的问题也迎刃而解啦?这就是一种思维的创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