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占便宜要说成是吃豆腐?有什么典故吗?

如题所述

民间有句俗语,称占女人便宜为“吃豆腐”。这个说词本身的谴责成分是比较轻的,带着点戏谑的意味,也有着“秀色可餐”的联想。且不管这种行为是否无良,单说那比喻,能将豆腐与美色相提并论,即可见豆腐之味美。
  中国是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诗经·采菽》有“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句,这个“菽”就是豆类的总称;且须用筐(筥,音jǚ,“圆筐”)来盛,可见种植已成规模,这也为豆腐的发明奠定了基础。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据《本草纲目·谷部·豆腐》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而实际上,两汉时,淮河流域已使用石制水磨,人们种豆、磨豆、煮豆,以“沉淀法”制成豆腐,却被那名人刘安给抢了功劳。
  豆腐味美价廉,营养丰富,老少咸宜,因而常有诗文称颂;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这一人物形象,更成了豆腐的品牌代言人,还有那麻婆、王致和等人,却因了豆腐而中外驰名,都是占了豆腐的便宜,吃了豆腐的“豆腐”。
  当然,豆腐成就美名并不仅仅依赖于传播的力量,更是因其内在的品质。由于大豆富含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维生素以及丰富的钙、磷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药食兼用,所以赢得了“软黄金”之名,受到人们的青睐和追捧。据说,中国的豆腐菜品有数千种之多,单就豆腐制品来说,除常见的水豆腐、干豆腐(千张,也叫“豆腐皮儿”)、嫩豆腐、老豆腐、豆干子、豆腐脑等,还有南豆腐、北豆腐、板豆腐、圆豆腐、冻豆腐、包子豆腐等分别,而臭豆腐、豆腐乳、豆腐干、毛豆腐等发酵制品,也都是人见人爱的家常副食。
  虽然我向来以“食肉动物”自居,却还是抵挡不了豆腐的诱惑,尤其是在读到有关豆腐的一些诗文和典故时,竟忍不住馋涎欲滴,露出饕餮之徒的本来面目了。从书中得知,豆腐又有许多别称,如《尔雅》中的“戎菽”、陆游《建南诗稿》中的“黎祁”、王志坚《表异录》中的“菽乳”等,名称甚怪,多是因嫌“豆腐”之名不够雅致,自作主张地改换了称呼;也有的是因其形状、口感或价格而言,如称其为“甘脂”、“无骨肉”、“蛋白肉”等。而《清异录》记载的“小宰羊”这一别称,更是莫名其妙,但细细想来,大概是因为豆腐虽无肉的价格却有肉的价值,或者是因为它的鲜嫩程度能与羊肉相媲美吧。
  这二十年走下来,竟也吃过许多豆腐,不管是“麻婆豆腐”“淮扬豆腐”,还是“铁板豆腐”“家常豆腐”,虽然总还是没能吃出个肉味儿来,却更比肉味香鲜难舍。在印象中,河南的豆腐要数光山孙铁铺乡的最好,而在河南之外,安徽的八公山豆腐、湖北的黄州豆腐、福建的上杭豆腐等,尚未有机缘去吃上一回,常常因此而陷入巨大的遗憾之中。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1-20
吃豆腐”就是近年来在国内流行的词“性骚扰”在民间的说法。据说,旧时豆腐店多为夫妻店,丈夫半夜起来磨豆腐,白天由妻子卖豆腐,豆腐店老板娘以豆腐为常食,自然生得细皮嫩肉,同时为招徕顾客未免有卖弄风情之举,引得周围男人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于是,吃醋的老婆们不满意了,以“你今天又去吃豆腐了?”来训斥丈夫。以后,“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