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罗布萨岩体

如题所述

该岩体位于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南岸,是中生代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重要镁铁超镁铁岩体之一。岩体南侧围岩为三叠系的一套变质砂岩、板岩间夹炭质板岩、石灰岩、放射虫硅质岩和基性火山岩。北侧围岩为中生界白垩系和古、新近系。

岩体全长43km,最宽处达3.7km,面积约70km2,大致呈东西向带状延伸。地表略呈“S”形状。产状总体南倾,倾角50°~80°(图1.19)。其间成矿较好地段位于岩体(带)西段向北突出的弧形地带最宽处。

图示地段的岩体大致可分三个主要岩相带。

1)纯橄岩相带,出露于岩体北半部、由于断裂影响向东逐渐尖灭,最大宽度1.5km,约占岩体面积的1/5。内偶含斜辉辉橄岩异离体。

2)纯橄岩-斜辉辉橄岩相带,分布在岩体的南半部,占岩体总面积的3/5左右,最宽达2km,主要特点是内含规模不等的纯橄岩异离体,尤其是同北半部纯橄岩相带接壤部位异离体明显增多,最大异离体长可达数百米,宽数十米,为主要含铬铁矿床的岩相带。

图1.19 罗布萨岩体平面地质略图(据西藏地质二队图修编,1978)

(a)1—第四系;2—古、新近系陆相沉积;3—晚白垩世海相火山碎屑沉积;4—晚三叠世海相类复理石建造;5—喜马拉雅期黑云母花岗岩、石英闪长岩;6—橄橄岩-辉岩-辉长岩杂岩相;7—纯橄岩相;8—纯橄岩-斜辉辉橄岩相;9—橄榄岩相;10—铬铁矿体;11—铬铁矿群编号;12—地质界线;13—岩相界线;14—铬尖晶石和辉石流面构造产状;15—实测和推断逆断层;16—实测和推测正断层;17—实测和推测平移断层;18—性质未定断层(b)1—第四系;2—古、新近系;3—晚三叠世海相类复理石建造;4—喜马拉雅期花岗岩及石英闪长岩;5—二辉橄榄岩-辉石岩-辉长岩杂岩相;6—纯橄岩相;7—纯橄岩-斜辉辉橄岩组;8—平移断层;9—逆断层;10—正断层;11—地质界线;12—岩相界线;13—不整合关系;14—地层产状

3)二辉橄榄岩-辉石岩-辉长岩相带,主体分布在岩体西部的上三叠统内,连续性差,与纯橄岩相带、纯橄岩-斜辉辉橄岩相带接触带上可见0.5~1 m宽的透闪石和绿泥石蚀变带,并见有小岩枝穿插在围岩地层内。

岩体内较突出的特点是内部具有明显的褶皱。如图1.19所示,由向北和向南突出的两个平缓褶曲组分的“S”形构造,其轴略呈南北走向,向南侧伏,且在含矿地段的东部和西部,纯橄岩相宽度变大,纯橄岩-斜辉辉橄岩相带变窄。在几乎被剥蚀殆尽的部位还出现两个背斜褶皱构造,其轴向为北东-北北东向,两背斜褶曲之间为一向斜构造、该向斜构造是岩体、岩相和矿床的主要控制构造(图1.20)。

除上述外,由纯橄岩异离体、铬铁矿体、矿化条带和副矿物铬尖晶石组成的流动构造,以及各岩相内的小型褶曲也十分发育和清晰。野外测量表明,在矿区内这种原生定向构造的展布也明显具有弧形褶皱特征(图1.19),尤其在纯橄岩-斜辉辉橄岩相内最为明显,走向随岩体部位不同而有所变化,表明它们是在岩体塑性状态下发生的。所见诸矿群矿体的产状基本与所在地段的这些构造产状相一致。

图1.20 罗布萨矿区Ⅱ级褶皱纵剖面(据西藏地质二队,1978)

1—纯橄岩-斜辉辉橄岩相;2—二辉橄榄岩-辉石岩-辉长岩杂岩相;3—纯橄岩相;4—铬铁矿体投影范围;5—铬铁矿群编号;6—剖面上的钻孔

岩体内重要的工业铬铁矿床均赋存在中部的纯橄岩-斜辉辉橄岩相内,计有7个主要矿体群。北部的纯橄岩相,虽普遍发育有浸染状,条带状矿化,但品位不高,无重要的工业矿体产出。中部岩相所见7个主要矿体群总体呈带状产出。产状完全与含矿岩相一致,并与褶曲构造产状相关。如Ⅰ、Ⅴ矿群明显受向斜东翼控制,而Ⅶ矿群则位于向斜西翼,Ⅲ号矿群有向南南东方向倾覆之势(图1.21),Ⅱ矿群和矿体在不同水平截面上的产状均与流面状产状大体一致(图1.22)。

图1.21 罗布萨矿区Ⅲ矿群矿体地质略图(据西藏地质二队,1978)

图1.22 Ⅱ矿群两个矿体的产状与流面构造产状关系(据王恒升等,1983)

1—地表矿体露头;2—-5 m水平断面上的矿体截面;3—-33 m水平面断面上矿体截面;4—-65 m水平断面上矿体截面;5—-95 m水平断面上矿体截面;6—-126 m、-155 m和-185 m水平断面上矿体截面;7—流面产状(倾向);8—见矿及未见矿钻孔;9—橄榄石化斜辉辉橄岩

矿体以似层状、不规则长条状和脉状为主,透镜状囊状和豆荚状体为次。矿石以块状构造矿石为主,次有稠密浸染,中带浸染状,稀疏浸染状、豆状、瘤状、条带斑杂和球砾状矿石等。

据王恒升等(1983)资料,矿体的造矿铬尖晶石成分在不同类型矿石中稍有不同。但块状、豆状矿石基本相似,差异主要表现在与浸染状矿石的成分上(Ⅲ矿群),前者相对富镁而低铁,后者则相对低镁高铁(表1.5)

表1.5 罗布萨岩体铬铁矿的造矿铬尖晶石化学成分 (单位:%)

续表

注:1~2—第Ⅶ矿群;1—豆状矿石;2—块状矿岩;3—Ⅴ矿群块状矿石;4—Ⅴ矿群豆状矿石;5~6—第Ⅲ矿群;5—块状矿石;6—稀疏浸染状矿石;7~8—第Ⅱ矿群块矿石

与近矿围岩中副矿物铬尖晶石成分比较(表1.6)也存在一种反向消长关系。即块状矿石的造矿铬尖晶石成分如高镁低铁,副矿物铬尖晶石则低镁高铁,并大体与浸染状矿石有相似的成分比例关系。只是副矿物铬尖晶石成分更相对富镁、铬、铝;而与浸染状矿石稍有不同。但同近矿的斜辉辉橄岩的副矿物铬尖晶石成分比较,却属两种完全不同种属的铬尖晶石类。后者为一种低铬高铝的尖晶石类。就此,王恒升等(1983)认为可能与铬尖晶石存在两个世代有关,早期在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可能是高铬低铝的,后期由于斜辉辉橄岩的“橄榄石化”作用而造成铬尖晶石成分发生变化。不过,按照硅酸盐熔浆和含铬熔浆的不混熔性,以及岩浆熔体的“群聚态组”性质,造成不同岩相或岩石中副矿物铬尖晶石与造矿铬尖晶石成分的差异,可能还得从岩浆流动分异对元素选择性方面去寻求解释。

表1.6 罗布萨岩体近矿围岩中副矿物铬尖晶石平均化学成分(10-2

(据王恒升等,198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