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话,“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请结合《咏荆轲》(陶渊明写的那篇)谈谈你的看法!
没思路..........

  陶渊明的诗虽然以平淡自然为主调,但是他仍有豪迈雄健的一面,对于这一点,鲁迅先生称之为“金刚怒目式”。1935年,朱光潜先生在《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文中论及艺术境界时说:“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象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不同意这种看法,批评说:“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后来鲁迅又说:“陶渊明……除了论客们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还有‘精卫衔草木,将以填苍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他并未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正是一个。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题未定草》)因此,我们在谈到陶渊明诗的风格时,除了平淡自然外,还要注意其豪迈雄健的金刚怒目式的一面。
  陶诗的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咏史咏怀诗中。这类诗往往表现出他内心的不平与愤激,因而风格偏于豪放。朱熹说:“渊明诗人皆说他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茅坤说:“及读《咏三良》《咏荆轲》《士不遇赋》,其中多呜咽感慨之旨。”都说明了这一点。清代龚自珍一首诗评得好:“陶潜酷似卧龙豪,浔阳万古松菊高。莫谓诗人兢平淡,二分梁父一分骚。”
  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比如,“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而“登车何时顾”四句,排比而下,一气贯注,更写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直蹈秦邦的勇猛气概。诗中虽没有正面写刺秦王的场面,但从“豪主正怔营”一句,可以想见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色的虎威。
  这首诗还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 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这是颇具眼力的。

参考资料:http://chinese.cersp.com/sJxzy/cSgsw/200709/4825_3.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