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都有哪些抗战英雄?

如题所述

燕赵大地自古多慷慨悲歌志士,在1931到1945年的14年抗日战争时期,河北涌现出了许多宁死不当亡国奴的抗日英雄。2014年,民政部曾公布了首批300名抗日英烈名单和抗日英雄群体,河北籍的英烈就有34位之多,还有狼牙山五壮士这一河北英烈群体。下面就是这34名抗日英雄:

1.孙永勤(1893-1935),河北兴隆人,民众抗日救国军军长。

2.佟麟阁(1892-1937),河北高阳人,国民革命军第29军副军长。

3.张诚德(1880-1937),河北张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骑兵第二军三师师长。

4.郝梦龄(1898-1937),河北藁城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九军军长。

5.王平陆(1901-1938),河北迁西人,华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区一支队司令员。

6.邓佐虞(1898-1938),河北高阳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5军139师参谋长。

7.刘连科(1917-1938),河北滦县人,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参谋长。

8.朱家麟(1892-1938),河北满城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0军39师115旅旅长。

9.陈宇寰(1897-1938),河北滦县人,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员。

10.范筑先(1882-1938),河北馆陶人,山东省第六区行政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

11.洪麟阁(1902-1938),河北遵化人,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副司令员兼第三路总指挥。

12.赵锡章(1901-1938),河北河间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9军第70师215旅旅长。

13.杨裕民(1889-1939),河北迁安人,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第一路政治部主任。

14.魏大光(1911-1939),河北霸县人,八路军120师独立2旅旅长。

15.马振华(1904-1940),河北盐山人,中共冀鲁边区津南地委书记。

16.节振国(1910-1940),河北故城人,八路军冀东抗日联军第二路司令部直属特务第一大队大队长。

17.李林(1914-1940),河北威县人,八路军第129师新编9旅25团团长兼政委。

18.武士敏(1892-1941),河北怀安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8军军长。

19.王泊生(1915-1942),河北景县人,八路军冀南军区第六军分区政委。

20.孙毅民(1914-1942),河北新河人,八路军冀南军区第四军分区政委。

21.李永安(1912-1942),河北宁津人,八路军冀鲁边军区渤海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

22.李松霄(1906-1942),河北武邑人,冀南第五专署专员。

23.陈子斌(1899-1942),河北深县人,八路军第129师新编4旅10团团长。

24.王璞(1929-1943),河北顺平人,抗日儿童团团长。

25.李忠(1929-1943),河北冀县人,抗日儿童团团长。

26.郭好礼(1904-1943),河北临漳人,八路军冀南军区第一军分区参谋长兼路南支队司令员。

27.韩增丰(1916-1943),河北平山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八区队区队长。

28.解蕴山(1905-1943),河北大名人,冀南第一专署专员。

29.丁振军(1913-1944),河北滦县人,中共冀热边特委第四地委书记。

30.白文冠(1873-1941),

31.马本斋(1902-1944),回族,河北献县人。原为奉军团长,因不满不抵抗政策而回乡务农。全面抗战爆发后,组织回民义勇队抗击日寇,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冀鲁豫军区第三分区兼回民支队司令员,1944年因病牺牲。其母白文冠被日寇抓捕并逼其招降马本斋,老人家不屈绝食而逝!因此被朱德称为“母子两代英雄”。

32.王少奇(1912-1944),河北香河人,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卫生部部长。

33.杨小根(1922-1944),河北博野人,八路军冀中军区第六军分区44区队2小队副队长。

34.高小安(1916-1944),河北滦县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3军分区1区队副区队长。

有保定雄县龙湾村的孙连仲,保定定州北鹿庄的鹿钟麟,保定高阳的佟麟阁,保定安新的韩占元,廊坊霸州东台山村的韩复榘,衡水景县的池峰城、曹福林、程希贤,沧州泊头的孙桐萱,沧州献县的刘汝明、刘汝珍,沧州盐山的张之江、高树勋,邢台新河南阳庄的庞炳勋,邯郸馆陶的范筑先、张维玺,石家庄藁城的郝梦龄、何基沣,都是抗日名将!

河北的抗战英雄有很多,我身边,我居住的乡村里,就有好几十位,其中我的大伯伯就是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士兵之一。

但是,我要讲一位特殊的无名的抗战英雄:

我儿时的回忆里,他80多岁,一副老态,浑身脏兮兮的,穿着破旧满是污垢的衣服,深深地驮着背,脊背的骨骼已经严重变形,走路也很费力,只能一小步一小步的挪动,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耳朵,他的听力完全丧失,因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董必武的手下的一名炮兵,由于长期奋战,使他完全丧失了听力。

在抗日战争年代,人民疾苦,他一辈子没有成家,无儿无女

,投身奋战,后来他回到家乡,住在一片杏林里,也孤寂的死在杏林,又被家族的后人埋葬在那里。

只可惜,自己那时太小,不懂得面对英雄时,应该具备的崇敬之情。

河北抗战英雄首先得说河北近代现代史。河北在清末民初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省份,直隶省,管的地方大,北京天津河北都是直隶。河北人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北京做事的人特别多。尤其是袁世凯就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以来,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河北人投军入伍的非常多。北洋雏形开始形成,有冯国璋,王士珍,曹琨都是河北人。民国取代清朝后,尤其是袁世凯死后河北人扶摇直上。著名的直系开始形成,直系顾名思义就是主要领导都是河北人,如冯国璋,曹琨,冯玉祥等,当然也有部分山东人如吴佩孚等。士兵和军官也主要是河北山东人为主。后来随袁世凯病死,北洋内部分裂,直系同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张作霖为首的奉系都进行了战争,都是直系取得了胜利。当时河北的地位大概是攀上了全国最高峰。第二次直奉战争由于冯玉祥的倒戈,直系作战失败,奉军入关开始掌握中央大权。冯玉祥被排挤到西北等地,著名的西北军其实是河北人为主,就是冯玉祥的军队。1927年开始的北伐战争,老直系吴佩孚,孙传芳等被彻底消灭,只有冯玉祥又倒戈配合北伐军生存了下来。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反蒋失败,张学良拥蒋率领奉系入关,冯玉祥手下所谓八大金刚都被蒋所分化。像宋哲元,韩复榘等分别掌握绥远山东等地的政权。1931年918事变,张学良不放一枪被日本占领东北,奉军入关,蒋对张极其不满,所以华北交给了宋哲元,由宋哲元所谓的西北军坐镇北京。因此河北抗战正面战场主要由直系冯玉祥的西北军完成。在卢沟桥事变发生之前就有长城抗战,就是29军拿着大刀抗击日本侵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还是29军来抵抗,由于前面说到所谓西北军主要将领也是河北山东人,山东还是靠近河北的山东人,如宋哲元是山东乐陵人,乐陵以前属于河北,解放后划给山东。张自忠是山东临清人,临清就挨着河北。77抗战殉国的29军副军长佟麟阁就是河北高阳人。北平天津沦陷后日军向南继续侵略,像保定石家庄平原城市基本无险可守,很快落入日军手中。而太原开始成为日军的另一战略目标,在太原会战中殉国的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就是河北藁城人。所以全国正面战场殉国的10位上将中,佟麟阁,郝梦龄是纯粹的河北人,加上张自忠赵登禹这些直系人物,相当于河北为国家贡献了4位殉国上将,占40%,可以说也是全国正面战场为国家贡献最大的省份之一。

敌后战场部分,就更不用说了,耳熟能详,好多情节都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就不一一列举了。

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是我国抗战史上的一个重要军区。警察局司令部位于保定市唐县何家庄村,时任司令员聂荣臻同志在何家庄指挥抗战有两年之久。更是指挥了黄土岭之战,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

抗战时期,河北省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人物和事迹。

抗战时期,白求恩同志就住在晋察冀军区,奋斗在晋察冀军区,最后也牺牲和埋葬在晋察冀军区。

我们伟大的国际友人,无私的共产主义者。

(黄土岭战役白求恩同志抢救伤员)

还有著名

的狼牙山五勇士,直到现在依然被人们常常提起。

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为了掩护大部队的转移,毅然决然的把敌人引到了悬崖峭壁之处,最后英勇的跳了下去。

现在,狼牙山成了著名红色 旅游 景区,时时有人来参观和学习勇士们的精神,这更需要传承。

在一望无际的芦苇淀里,产生了小兵张嘎的故事。

西部山区里,有着王二小的故事。

我们所知道的,都是有传承,有名字的故事,还有太多太多,发生在抗战史上,发生在民间的故事。

每一个人,每一场战役,每一个牺牲的人,都不应该被我们忘记。应该被 历史 铭记,他们都是为新中国,为新生活奉献出生命的人!

发生在平山县南滚龙沟的放牛娃王二小,当时驻南滚龙沟是中共日报社离党中央西柏坡很近,英雄王二小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河北工业大学校友,海归教授,革命烈士杨十三教授,国家首批300名抗日英烈之一。

杨十三(1889-1939),河北省迁安县杨团堡人,抗日英雄。原名杨彦伦,投身抗战后曾改名杨裕民,因堂兄弟中排行十三,故名杨十三。留学回国后,任河北工学院(现河北工业大学)教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亡。在河北工学院任教授兼斋务科主任的杨十三痛愤地说:“御侮复仇,非讲求武备不为功。”在他的倡导下,河北工学院特别注重军训、 体育 、国术,他以身作则,每晨熹微即起,与学生同拳击,数年如一日。

1938年杨教授投笔从戎,与洪麟阁一起,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冀东暴动。

后来,经过艰苦的辗转,杨教授来到了八路军总部, 总部为杨十三开了欢迎会。朱总、彭总接见了杨十三,并同他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当杨十三向朱总、彭副总汇报声势浩大的冀东工农武装暴动经过及洪麟阁的壮烈牺牲等情况时,他抑制不住激动的感情放声痛哭起来。朱总、彭副总安慰了杨十三,对他的义举和冀东的工农武装暴动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同时,赞同他给八路军总部提出的“必须搞工业,以保证军需”的建议。这时,杨十三把鹿钟麟送给他的500块银元交给了朱总,要求转交给新华日报社作为办报经费。

1939年7月21日下

午6时,在与日寇辗转斗争的征途中,重病缠身的杨教授,心脏停止了呼吸,为中华民族的抗日事业和中华人民的解放事业,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分钟。

八路军总部为杨教授召开了追悼大会,朱总司令主持,彭副总司令致悼词。悼词中说:杨十三的逝世,使我军失去了一位亲密合作的忠实朋友,使冀东人民失去了他们的抗日领袖,使我们国家失去了一位爱国热情极高的科学家。杨十三是广大知识分子、科学教育工作者的榜样。

毛主席给杨十三题写了挽联:

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

朱总司令题写的挽词是:

渤海毓雄,民族之杰。

霭霭风仪,异质挺特。

冀东义起,倭妈气慑。

瞻彼真容,彪炳日月。

杨十三病逝后,重庆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予1938年9月18日在沙坪坝南渝中学礼堂为杨十三召开了追悼大会,称赞杨十三对抗战有功,有爱国正义感。

解放后,1950年10月2日人民政府将杨十三遗骨移葬于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杨十三学长永垂不朽。

我爷爷叫孙连,共产党员,牺牲在潘家峪,生前任中共丰润县县长。

别的地方不知道,藁城有郝梦龄,何基沣,马玉堂,,

藁城北席村的何基沣打响七七事变第一枪的抗日名将,历任解放军34军军长,解放后任水利部副部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