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露庵,和尚帮助了哪两个人

如题所述

在甘露庵,和尚帮助了牛布衣和牛浦郎。

《儒林外史》中,故事一:

牛布衣是个老儒,虽然也结识过一些高官名士,却一生潦倒落魄,漂泊不遇。他曾给范进当幕僚,也曾为蘧公孙和鲁小姐当媒人,还曾经参加豪门公子的“莺脰湖诗会”。后来,他独自一人来到陌生的芜湖,借住在一家叫作“甘露庵”的小庙中,度过了人生最后一段岁月。

这庙很小,只有一个不知姓名法号的老和尚,过惯了诵经礼佛、寂寞清苦的日子。牛布衣来了之后,老和尚见他“孤踪”,并没有什么朋友上门,也是寂寞,便时常来陪他聊天。

清风明月下,两个萍水相逢的老人一杯清茶说古今,聊到共鸣处,彼此会心一笑。这幅图景,虽然不够优雅浪漫,却也是温暖动人。

不久牛布衣生病了,他在这里举目无亲,老和尚虽然与他相识不久,不过是一壶茶的交情,却对他十分经心照顾,特意“请医生来一连吃了几十帖药”。无奈,牛布衣已经病入膏肓,医药无效,他的病日渐沉重。

再后来,牛布衣自觉不久不起,便向老和尚一一交代了后事:用他留下的六两银子办丧事,希望能够将自己的两部诗集传世。老和尚听到牛布衣以后事相托,十分伤心,眼泪止不住地纷纷而落。连忙到自己房里,煎了些龙眼莲子汤,拿到床前,扶起来与他吃。

老和尚的生活也很清苦,这些龙眼莲子,大概也是他经年积攒下来的,此时毫不犹豫拿给了牛布衣吃,希望他能活下去,或者在临死前能享受一点稀罕美食。

无奈牛布衣已经吃不下去了,勉强只喝了两口汤,当夜便去世了。老和尚又大哭一场,随即为他操办了丧事:他先去买棺材、为他换衣服,又请来周围的邻居,为他入殓、念经、停灵、供奉香炉魂幡,过程虽然简单,却也郑重其事,丝毫不缺礼数。

办完这一切之后,老和尚又哭了一场,随即招待众人,将众人安在大天井里坐着,烹起几壶茶来吃着。老和尚煮了一顿粥,打了一二十斤酒,买些面筋,豆腐干,青菜之类,央及一个邻居烧锅。

之后又在牛布衣灵柩前奠酒拜祭,这一场丧事才算结束。同样是穷人的葬礼,后文牛浦郎的爷爷去世,除了买棺材之外,加上买衣服请阴阳先生、下葬,一共用了11两银子。

《儒林外史》中,故事二:

话说牛浦郎在甘露庵里读书,老和尚问他姓名,他上前作了一个揖,说道:“老师父,我姓牛,舍下就在这前街上住。因当初在浦口外婆家长的,所以小名就叫做浦郎。不幸父母都去世了,只有个家祖,年纪七十多岁,开个小香蜡店,胡乱度日,每日叫我拿这经折去讨些赊帐。

我打从学堂门口过,听见念书的声音好听,因在店里偷了钱买这本书来念。却是吵闹老师父了。”老和尚道:“我方才不是说的,人家拿大钱请先生教子弟,还不肯读;像你小檀越偷钱买书念,这是极上进的事。但这里地下冷,又琉璃灯不甚明亮。

我这殿上有张桌子,又有个灯挂儿,你何不就着那里去念,也觉得爽快些。”浦郎谢了老和尚,跟了进来,果然一张方桌,上面一个油灯挂,甚是幽静。浦郎在这边厢读书,老和尚在那边打坐,每晚要到三更天。

感悟:

甘露庵中这无名的老和尚不过是《儒林外史》中记录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是个没有名字的方外之人,也是那个时代的底层百姓,没有社会地位,并不被人尊重。

然而他却怀着一份朴素的善良,重信然诺,竭尽全力帮助每一个萍水相逢的穷人书生,不求回报,无怨无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