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字的意思

如题所述

吴,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解释:姓也。亦郡也。一曰吴,大言也。从鳌⒖凇R馑际谴笊说话。“吴”字,会意。从口,从矢。矢(zè),象头的动作。合起来表示晃着头大声说话。本义:大声说话,喧哗。
它的原始意义表示一个人在奔跑时一边高声喊叫,一边回头反顾,寓意着原始狩猪者的召唤。吴字的原始象形:奔跑、回头、高声喊叫。“吴”是一个会意字,由“矢”和“口”两个构件组成。从吴字的两个构件看,“口”表示呼喊,喊叫,“矢”像一个人在奔跑时不时地回头反顾。两个构件结合组成“吴”,它的原始意义就是表示一个人在奔跑时一边高声喊叫,一边回头反顾。当狩猎者发现大野兽时,一边奔跑,一边呼喊,一边不时回头看。这种大喊大叫的动作就叫吴。

吴字是什么意思 在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中,吴字很象一个歪着脑袋奔跑的猎人形象,上边一个圆圆的“口”,下面一个挥舞双臂奔跑的四肢健全的躯体,也很象我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吴字的解释为:“吴”大言也,从矢口,就是“矢”字上面加一个“口”。何谓大言,即大声也,又解释说“吴”倾头也,即歪着脑袋。《诗经・丝衣》对吴字的解释有“不吴不敖”之说,即不出声,又不傲慢。
康熙字典引用《释义》注释,吴字上“口”下“大”象鱼张着大口。到了秦汉时期,文字趋于规范,至今写成了上“口”下“天”了。在先秦时期,“吴”与“虞”不分,两个字可以通用,所谓“虞人”,也就是“吴人”,“吴人”也就是“虞人”。以“虞”为国名的只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是吴周章的弟弟仲武被周武王册封的虞国。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晋国借道伐虢,回军途中灭虞,虞国一支大部分改为吴姓。

吴什么意思 吴 wú 本字形列在《汉语大字典》袖珍本第259页。会意。字从口从天。“口”指“说唱”。“天”意为“巅”、“碰顶”,转义为“最早”。“口”与“天”联合起来表示“最早的说唱艺人”。本义:最早的说唱艺人。说明:1.吴的另一字形列在《汉语大字典》袖珍本第264页。字形为一大口说唱者作手臂上下舞动状。本义也是“说唱艺人”。2.凡从吴之字都与娱乐业有关。如:娱,字从女从吴,意为女性说唱演员;误,字从言从吴,意为相声演员;蜈,字从虫从吴,意为蜈蚣,指蜈蚣这种多脚虫很像杂技团演员们人体前后叠加一起走路的样子。3.第一代在中原地区从事说唱表演的演员来自被黄帝打败的蚩尤集团。蚩尤是九黎族首领,九黎族来自南方,在蚩尤死后,无法分到田地耕作,只有从事低贱的服务业,即娱乐业,作街头巡回演出,靠说唱逗笑赚取演出费,所以文献说“吴,哗也”,即靠街头喧哗吸引行人驻足观看来谋生。帝舜就是吴人出身,他家本没有田地,所以早年的虞舜靠打渔、制陶等非农行业谋生,社会地位很低,所以被异母弟象肆意陷害。他的祖先都是音乐家,属于娱乐行业世家。和现在娱乐业吃香不同,古代的娱乐业人员被称为“戏子”,被人看不起。虞舜的“虞”,字从虍从吴,“虍”指虎皮,“虎皮示服猛也”。即第一代吴人是被征服的蚩尤集团成员,所以在吴字头上被披上了虎皮,表示“被武力征服”,被征服的时间在2338 BC,参见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

吴的字典解释 【动词】(会意。从口,从矢。矢(zè)‘象头的动作。合起来表示晃着头大声说话。本义:大声说话。喧哗)同本义〖peal〗不吴不敖,胡考之休。――《诗・周颂・丝衣》。传:“吴,哗也。”【形容词】[方言]∶大〖big〗。如:吴魁(大而平的盾);吴榜(大棹,划船工具。亦指船)【名词】吴国〖Wustate〗公元222―280年孙权所建的国家。如:吴越(古代的两个敌对国家。借指仇人);吴Q(吴地的歌声);吴牛见月(吴地的牛怕热,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喘息起来);吴越气脉(比喻较高的水平和标准);吴头楚尾(指吴楚之间的地区)吴承恩〖WuChengen〗(约1500―约1582)。明朝文学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家庭贫寒。自幼喜爱野言稗史。博览群书。他根据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写成著名长篇小说《西游记》吴音〖dialectofWudistrict〗指吴语,吴方言醉里吴音相媚好。――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①][wú][《广韵》五乎切,平模,疑母,ngo/ngu]“吴1”的新字形。亦作“1”。(1)大声说话;喧哗。(2)大。(3)古国名。也称为勾吴、攻吴。姬姓,始祖为周太王之子太伯,至十九世孙寿梦称王,据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市)。传至夫差,于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4)古国名。三国时三国之一。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公元229年称帝。占有今之长江中下游,南至福建、两广以及越南北部和中部。280年为晋所灭。(5)古国名。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892年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据扬州。902年受唐封为吴王,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937年为南唐所代。(6)地名。泛指我国东南(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一带。参见“吴牛喘月”、“吴歌”。(7)姓。周太伯封于吴,其后因以为氏。见南宋・郑樵《通志・氏族四》。[②][yú][《集韵》元俱切,平虞,疑。]“吴2”的新字形。通“虞1”。地名用字。参见“吴2坂”、“吴2泉”。 【丑集上】【口字部】 吴; 康熙笔画:7;俗吴字。【吴志・薛综传】无口为天,有口为吴。【正字通】此借字形为谐语,非吴字本义。【正韵】吴字注亦作吴,非。(吴)[古文]【唐韵】午胡切【集韵】【韵会】【正韵】讹胡切,$音吾。国名。【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注】宋衷曰:句吴,太伯始所居地名。【前汉・地理志】会稽郡秦置,高帝六年为荆国,十二年,更名吴。 亦县名。【前汉・地理志】会稽郡吴县。 又【说文】郡也。【後汉・郡国志】吴郡,顺帝分会稽置。【韵会】吴郡、吴兴、丹阳为三吴。【正字通】水经以吴兴、吴郡、会稽为三吴。指掌图以苏、常、湖为三吴,其说不同。又【齐语】西服?沙西吴。【注】雍州之地。 又天吴,水神也。【郭璞・山海经赞】八头十尾,人面虎身。龙据两川,威无不震。 又【说文】姓也。【广韵】太伯之後,因以命氏。 又【方言】大也。【说文】大言也。【诗・周颂】不吴不敖。【传】吴,哗也。又【鲁颂】不吴不扬。【说文注】大言故鞔罂谝猿錾。今写诗者,吴作?,又音乎化切,其谬甚矣。【释文】吴,旧如字。何承天云:从口下大,故鱼之大口者名?,胡化反,此音恐惊俗也。按《说文》《释文》俱云吴作?读,非。而《玉篇》《广韵》《集韵》《类篇》《韵会》诸书,吴字亦皆无去声一音,惟正韵收吴入M韵,诗朱注亦作去声读。未知孰是,存以备考。 又【集韵】元俱切,音愚。虞古作吴。注详虍部七画。......>>

吴字怎么组词?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意思是人没学问,地位由低攀高,从贫穷到富有。喻原先学识粗浅的人。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
吴牛喘月(喻见到类似事物就胆怯害怕起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