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登基没多久,曾国藩就上疏把咸丰痛骂了一顿,这是怎么回事?

如题所述

曾国藩在清朝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生谨言慎行,老成持重,堪称千古第一完人。可是就这么个人,怎么会做出骂咸丰的事来呢?事情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

(曾国藩)

清朝的皇帝在继位之初,都喜欢广开言路,鼓励大臣们直言进谏,比如雍正,比如乾隆……所以咸丰继位时,也按先人的规矩,下发了文件,鼓励大家多为国家提建议,多给皇帝指缺点。

这种时候,大臣们都心知肚明,皇帝这是要塑造贤帝的形象。所以大家积极配合,纷纷上疏,说些皇帝要爱惜身体,不可过于为社稷操劳之类的无关痛痒的批评。

然而,总有那么一两个不和谐的声音出现,比如曾国藩。

此时的曾国藩已年满40岁,虽说他是军机大臣穆彰阿的门生,在穆彰阿的提点下,他十年七迁,仕途平顺,但是这十年中,却碌碌无为,在朝中并没有分量。

一朝天子一朝臣。咸丰继位后,对穆彰阿挟势弄权很厌恶,因此连带着对曾国藩也不感冒。

曾国藩也明白自己不受咸丰待见,所以当咸丰下文件要大家多发诤言时,他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是表现他能力的机会,于是他大笔一挥,写下了《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的奏章,并呈给了咸丰。

(咸丰帝)

不光呈上去了,早朝的时候,他还当着众人的面把这份奏章给念了出来。

结果这一念,差点命都没有了,为什么?

原来曾国藩在这份奏章中说了咸丰三件不是,哪三件不是呢?

其一,虽有敬慎之美德,却流于琐碎。

意思是说咸丰做事谨慎是美德,但是啥事都管。比如大臣平时走路不规范,磕头不到位,都会受到他的训斥,结果大臣害怕再受到斥责,做事说话畏手畏脚,以后也就不可能有作为了。

另外,光是抓这些礼仪问题,却忽略太平天国起义那样的大事,结果半年多都没有镇压下来,反而让太平天国愈闹愈凶。

说白了,就是说咸丰做事小气,轻重不分。

其二,虽有好古之美德,却又流于虚文。

意思是说咸丰虽然广开言路,但是对于大臣们的直言劝谏,不是说“知道了”,就是说“毋庸议”,根本没有虚心接受,没有承认错误的态度,流于形势,装装样子。

其三,虽有广大之美德,却又有骄矜之气。

意思是说,虽然咸丰搞民主,让大家多提建议,但是又刚愎自用,不信任大臣。所以在军政事务上都由他自己说了算,而不是让大臣们商议决定。 还说“不知天视自民视,天听自民听,国家设立科道,正民视民听之所寄也”这样的话。

咸丰好歹是万人之上的皇帝,虽说继位不久,但也是很讲脸面的人啊。曾国藩当着大家的面,这么不客气地数落咸丰,那不是啪啪打咸丰的脸吗?所以,咸丰脸都气绿了,当时就要惩治曾国藩。


(曾国藩面奏,图取其意)

幸好当时的军机大臣祁隽藻是个爱才惜才的人,他深知曾国藩是个可以重用的人,所以他站出来解围,对咸丰说:“主圣臣真啊,可喜可贺。”

咸丰听了这话,想想也是,所以哈哈一笑,就此不跟曾国藩一般见识了。

这样,曾国藩才算逃过一劫。此后他因丁忧回到湖南,创建了湘军,开始了平定太平天国的大计。经过十二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把清廷最大的威胁(太平天国)铲除,他本人也因此一跃成为“清末四大中兴名臣”之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