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把历史学好?

如题所述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可以双条线同时进行。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世界史好上几倍。另外,专题复习也很重要。可以帮助你掌握好历史线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之类的东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担心学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历史会变得很简单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04
首先通过了解英雄故事或者看历史电影等方法对历史产生兴趣。
然后在老师讲解历史的时候认真听讲并做好历史的重点笔记。
再然后要注意历史各大事件的了解,加深记忆,有必要背下来的历史知识要花时间背记。
最后做历史习题,巩固历史知识,同时发现错题,补全在历史知识点方面的错误。
第2个回答  2017-09-07
1、历史学习,需要阅读、理解、记忆、掌握运用的知识较多,一定要提高学习效率。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条理化清晰的内容,杂乱的知识点一头雾水,那么你就需要学会梳理自己学过的知识点;你可能擅于听老师讲,自己看书效率低下,那么你一定要抓住上课有限的时间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边听一边勾勾画画写写,纯粹的听纯粹的看都不会让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一些特性,这样才能有效有针对性的解决。

2、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眼脑直映”式的学习、复习方法。速读记忆的练习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在学习之后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练习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题海战术,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做题的时候坚决独立完成、杜绝抄袭、杜绝题海战术。试题你是永远也做不完的,但题型是有限的,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学习中还要学会阶段性的总结,了解自己最近的学习情况,进行调节和完善。
第3个回答  2019-01-19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慢慢培养,培养着就有感觉了,能有历史虐我千百遍的信心不愁学不好,要明确学历史的目的是干什么,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还是培养自身历史观,鉴往知来以明智力,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背就行了,下文也不必继续看。
以中国历史为例,首先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年代或者人物阅读了解(譬如春秋战国时代,汉唐时代,孔子,曹操,李世民)个人理工科出身非历史专业(其实对历史非常感兴趣,只是当时不懂听信理工科好找工作才学了自动化)喜欢汉唐,三国。就三国而言由于三国演义贵列四大名著,相信多数人都有耳闻,其次三国类影视题材较多可以观看做大概了解,能先省去一部分啃枯燥文言文的时间,以防没有兴趣再深入下去,但切记不能把影视题材或演义里故事当历史,兴趣上来以后可以读陈寿三国志里的人物篇记,然后通过一个人物联系围绕他身边的人物,比如说曹孟德,身边谋士有郭嘉,荀彧,程昱,司马懿,然后通过人物所发生的事件把这些一点点串起来,比如演义里曹操现匕刺董,官渡之战灭袁绍,赤壁战孙刘,然后再有兴趣了网上追溯,三国的属本追源要了解楚汉相争(刘邦对项羽),文景之治,汉武帝远征匈奴,开辟丝绸之路,往下看就是三国归晋,司马氏一同天下,一统之后司马家八王之乱,东晋南渡。
历史这东西越琢磨越有趣,看的越多所了解的人物形象越丰富,仿似鲜活起来了,总之无外乎积累,思考,横向对比,纵向联系。有人说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读史的时候要有代入感,假如你是那个人遇见那样的事你会怎么办。
第4个回答  2018-12-16
1,歌德说,“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你要对历史感兴趣才行。我现在也当爹了。记忆力很差了。老忘事。可看历史资料,常常一遍就能记个八九不离十。就是兴趣。我从小喜欢历史。(你让我这样记数学资料,那就是吹牛。根本不可能。我对数学没兴趣!)2,还有一些内容,就没有捷径。只有多记,强记。就是年代方面等。我虽是历史迷。但中学历史也只考过一回全班第一。就是历史年代是我的“短板”。如没下功夫记,就要出错啊!另:我说从小时候喜欢历史,实际最初是喜欢“假历史”。就是说唐,说岳,三国演义,杨家将,水浒这些所谓的“历史”。后来大点了,将对这些的兴趣,转移到真历史上的。真正历史或许的确比较枯燥,可能不太好喜欢。你可以先喜欢那些文学性的,和历史有些关系的历史故事等。这让人感兴趣,以后将兴趣逐步“延伸”到真正历史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