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战车的战斗机如何?

如题所述

上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研制了BTR-60轮式装甲输送车,该车采用8×8底盘,配备一座机枪塔,安装14.5mm KPVT机枪和7.62mm PKT机枪各一挺。别看这个BTR-60只装枪没装炮,但KPVT机枪恐怖的威力足以与北约军队的20mm机关炮相媲美。这款10吨级的轮式装甲车机动性强,防护和火力也不弱,绝对是披着装甲输送车外皮的步兵战车。

苏联轮式装甲车发展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经过BTR-70的过渡,在上世纪80年代推出了全新的BTR-80装甲输送车。通过对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改进,BTR-80的性能有了不小的提高。不过动力舱后置的缺点却一直保留了下来,这也造成了其作战性能始终不够理想的缺憾。

同样是在80年代中期,北约方面已经意识到以德国“狐”式和法国VAB为代表的6×6轮式装甲车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并在技术方面进行改进和探索。

这是80年代中期,德国莱茵钢铁公司交付荷兰军方测试的轮式装甲输送车样车。可以看到这是一辆在“狐”式装甲车的基础上发展的型号,增加了一个传动轴,使其行动部分变成8×8,极大提高了承载能力和改型潜力。

而瑞士莫瓦格公司则在这方面走的更远,他们推出的“皮兰哈IIIC”样车采用了10×10底盘。不过测试证明,这种底盘长度太大,造成转向不变,而且传动机构过于复杂,故障率较高,更加要命的是造价非常昂贵。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极大影响了轮式装甲车辆的发展进程。1999年6月12日凌晨4时30分,200余名俄空降兵搭乘20多辆BTR-80装甲输送车,七个半小时内从波黑强行军500千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了科索沃普里什蒂纳的斯利季奇机场。在这次让北约颜面尽失的行动中,俄军尽情展示了BTR-80的强悍机动性能和独立作战能力。

受到如此强烈的刺激,美军表示这个实在不能忍。迅速引进瑞士莫瓦格公司“皮兰哈III”8×8轮式装甲输送车的技术,稍加改进就在2002年开始装备美军摩托化部队,并将其命名为“斯特瑞克”。并在2005年成立了以该装甲车为主要装备的斯特瑞克旅,这种轻型装甲部队具有比以往任何装甲部队更高的战术机动能力,更先进战场情报的获取能力。

“斯特瑞克”8×8轮式底盘承载力非常强,以其改进型M1128轮式突击炮为例,战斗全重20吨,搭载一门M68A2型105mm线膛炮。能够有效对抗第二代主战坦克,并能为本方提供火力支援。

有美军在前面做榜样,世界各国纷纷跟进,一时间大批8×8轮式装甲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特点就是战斗全重都达到了20吨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2008年法国陆军装备的VBCI步兵战车。

该车配备一座单人炮塔,主要武器是25mm机关炮。不过这种传统的炮塔底部有吊篮,上面需要有一名炮手随炮塔运动进行操作。这样就极大影响了这种步兵战车的载员舱空间。

因此,为了避免影响载员舱的空间,很多装甲车都不得不选用吊篮外形较小的炮塔,而这样做又影响到了火力强度。可以看到当时不少8×8轮式装甲车都装备的是小型机枪塔,或者干脆什么都不装。

2013年,德国陆军开始装备一种新型8×8轮式装甲输送车——“拳师犬”。该车延续了德军对装甲输送车的独特理解,不仅随车的10名士兵携带各种随身武器,还在车内额外装了一挺MG3通用机枪和五具“铁拳”反坦克火箭筒。这种强大的装载能力就对装甲输送车的内部空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随着单兵防护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作战装备普及,单兵占用的车内空间比以往要多不少。宽大的车内空间成为装甲车辆的硬指标。

而此时又一个高科技武器诞生了,就是顶置无人遥控炮塔。这种新型炮塔不占用宝贵的车内空间,集成化和自动化水平都非常高。最初这种炮塔装备在“美洲狮”履带式步兵战车上,但很快德军发现这种高科技炮塔完全就是给轮式装甲车定做的一样。赶快给刚刚装备的“拳师犬”装上进行测试,发现效果非常好,于是将部分“拳师犬”进行升级,变成“拳师犬-美洲狮”轮式步兵战车。

这是安装了顶置炮塔的装甲车内部照片,可以看到两名操作人员坐在炮塔底部,通过操作台对炮塔进行遥控。以往那个巨大的吊篮不见踪迹,车内空间无形之中增加很多。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里面的世界很无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队陷入长达20年的停滞状态。俄军发现BTR-80只是够用,却远非好用。由于设计时过分追求低矮,造成视野不良,随车步兵不得不坐在车顶担任警戒任务,这也成为了俄军的一道风景。

为了打开外贸市场,俄罗斯研制了BTR-90步兵战车。BTR-80低矮的底盘完全无法容纳BMP-2的炮塔,设计师不得不把车体前部增加了10多厘米,造成了“长脖子”的特别外观。

俄罗斯研究机构很敏锐地认识到,顶置炮塔很重要,于是集中了所有的人力物力进行攻关。这款炮塔也成为了近年来俄罗斯少有的技术突破,几乎安到了所有新型装甲车辆的上面,可谓独领风骚。

然而,本人要说的是,长达20年的全面停滞不是一个新炮塔就能赶上的。在研制“回旋镖”时,俄国人悲哀地发现竟然没有一台合适的发动机,只能购买德国利勃海尔挖掘机上的直列六缸发动机,将功率调高到700马力凑合用。这种外形巨大的发动机直接导致了“回旋镖”的庞大体形,并使炮塔靠后,挤占了不少载员舱空间。至于国外标配的“麦弗逊”悬挂,俄罗斯完全没有技术积累,只能继续沿用老式的双横臂悬挂。

在“军队2017”论坛现场亮相的“回旋镖”安装了一个BMP-2升级版炮塔,这种带吊篮的双人炮塔让本来就不宽敞的载员舱更加憋屈。其原因就是俄军窘迫的财政状况根本不能大批量装备顶置炮塔,所以才不得不这样凑合。要追赶对手就要经费,但有限的钱还要维持现有的军队规模,这就导致了一个无法解脱的恶性循环。

很早就摸到8×8轮式装甲车的门槛,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领悟其中的精髓,这可能就是苏联和俄罗斯在轮式步兵战车发展道路上最大的悲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2-27

坦克和步兵战车,是现代战争中陆战战场上的最好搭档,但出于使用条件的不同,和对技战术的要求不同,通常情况下,坦克和步兵战车不会使用同一底盘。也就是说,坦克是坦克的专用底盘,步兵战车是步兵战车的专用底盘,他们各自会发展出一些衍生车型,却并不会合并在一起通用。举个例子,就拿德军的豹1底盘来说,其发展出的衍生车型就有坦克抢修车、“海狸”架桥车、“猎豹”自行高炮等。再拿美军的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来说,其衍生车型就有M270火箭炮等,而M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衍生车型就有扫雷车和装甲抢修车等。究其原因,是因为主战坦克一般超过50吨,而步兵战车及其衍生车型最高一般为30吨左右,因此两种车辆并不会“包容并蓄”。

但是今天在包头举行的“装甲与反装甲日”上,有两款车辆,却是在同一底盘上诞生出来两种要求的车型,这就是VT-5轻型坦克和VN-17重型步兵战车。VT-5轻型坦克是我军按照新时代建军要求,以替换大量的62式轻型坦克和部分59式主战坦克为目的进行的轻型坦克替换计划的一部分,在激烈的竞争后,VT-5轻型坦克的原设计方案竞标失败,因此在进行大量修改工作后,将该款坦克推向世界市场,这款坦克虽然竞标我军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坦克就落后,反而因为采用了大量先进技术,使该型坦克具有了世界最顶尖的水平。其主炮采用了源自英国L7型105线膛炮技术的全新105mm线膛炮,车体悬挂采用了液气悬挂,火控采用了上反式“猎-歼”火控系统,还安装了车长周视观瞄镜,如此强大的坦克,赋予了装备他的部队强大的作战能力。

非常难得的是,因为轻型坦克的底盘较轻,因此非常善于车族化的兔子,就把VT-5轻型坦克的底盘作为步兵战车的底盘,成功的造出了一款重型步兵战车,据了解,该款步兵战车型号为VN-17型,加装全部附加装甲后,战斗全重达30吨以上,主要的武器为30mm自动火炮,炮塔据称为无人炮塔,炮塔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更换为35mm或40mm埋头弹系统。在今年的装甲与反装甲日上,特别展示的主动防御系统也可以被安装到这两款战车上,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

以色列“雌虎”重型步兵战车

底盘通用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备件通用,大部分零件可以互换,它极大的方便了后勤。除了这两型战车,我军目前使用的8轮步兵战车和89改装甲人员输送车,都已经形成了大量的通用车族,在81节建军90周年的阅兵上,我们就已经看到了多款8轮步兵战车的改装车,例如装甲抢修车、装甲突击桥、电子对抗车、卫星通信车等等。据说整个改装车族已经多达40款之多。而89改装甲人员输送车的改型改款也多达数款。

天然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2015年全球消耗总量达1214万吨。中国是天然橡胶消费大国,目前对外依赖度超80%,现在科学家发现俄罗斯蒲公英,是最有可能替代生产天然橡胶的经济作物。

天然橡胶是一种以顺-1,4-聚异戊二烯为主要成分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分子式是(C5H8)n,其成分中91%~94%是橡胶烃(顺-1,4-聚异戊二烯),其余为蛋白质、脂肪酸、灰分、糖类等非橡胶物质。天然橡胶是应用最广的通用橡胶。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种天然橡胶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其实他对武器装备的帮助非常的大,世界各国生产武器装备中重要的原材料之一,天然橡胶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种战略物资。

由于天然橡胶具有上述一系列物理化学特性,尤其是其优良的回弹性、绝缘性、隔水性及可塑性等特性,并且,经过适当处理后还具有耐油、耐酸、耐碱、耐热、耐寒、耐压、耐磨等宝贵性质,所以,具有广泛用途。国防上使用的飞机、坦克、大炮、防毒面具;甚至连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高精尖科学技术产品都离不开天然橡胶。

首先止血带是战争中最常用的一种物品,采用医用高分子材料天然橡胶或特种橡胶精制而成,乳白色,长条扁平型,点连叠型装盒,伸缩性强,可连续性抽取。

橡胶防暴弹用于防暴驱散,是非杀伤性任务时使用的一种动能打击失能弹药,目的是用来驱散震慑和瘫痪目标人。借助发射动能来打击目标使其失去反抗能力。听名字就知道这种炮弹是使用了橡胶作为材料制作的。

一辆坦克要用八百多千克橡胶;一般三万吨级的军舰要用六十八吨橡胶,差不多军事装备、空军设施、国防工程都有橡胶的足迹。使用橡胶制做的船舶、帐篷、仓库以及防护用具、浴水服装等品种也很多。

中国VT-4可以证实的部分橡胶部件就是来自泰国,最后泰国在VT-4和俄罗斯T90中间选择以替代无法交货的乌克兰T84主战坦克,结果大家知道了,泰国选择了我们,是因为中国坦克使用了泰国橡胶。

防毒面具也需要使用到天然橡胶,二战时期德国本土没有天然橡胶出产,又为制造坦克、汽车和飞机而耗费了大量的橡胶,导致其国内橡胶供应抓襟见肘,直接影响到防毒面具的生产。

第2个回答  2017-12-27

该车的车体采用最新的钢板挠屈技术制造,底盘无焊接缝隙,使得车体防护能力与封闭性获得提高。

美洲虎采用模块化装甲设计,能依照任务不同而选择不同等级的装甲套件。其中,车体基本装甲能抵挡14.5mm机枪子弹,车身正面与侧面能抵挡30mm动能弹药,还能抵挡攻顶武器破片、高爆地雷以及俄罗斯RPG-7成形装药火箭弹的攻击。

额外加装的Level-A(Airportable)装甲套件,主要是针对车头方向进行强化,重量增至31.45吨,车体正面能抵挡单兵肩射反装甲武器与中口径火炮,车体其他部位则可抵挡14.5mm穿甲弹与炮弹破片的攻击,德国陆军美洲虎以Level-A装甲作为标准型。

最强的Level-C以Level-A的基础进一步补强侧面防护,包括含盖整个两侧轮廓的大型侧面装甲板(使用复合装甲技术,并采用间隙装甲,包含装甲侧裙)、一台可套住整座遥控炮塔的装甲模块,以及一个安装于底盘顶部的装甲模块。

其侧面防护能力达到与车体正面相同的水准,炮塔与车顶方向的防护力也获得强化,使得抵抗攻顶武器破片的能力,车体正面的防护则维持与Level-A相同。Level-C装甲套件能在前线由维修人员或车辆乘员在半小时内安装完毕,但也会使车体重量提高(空重40.7吨,战斗重量43吨),逼近早期型俄罗斯T-72坦克的数据。

它的重量较大,但由于欧洲空中客车新一代的A-400M战术运输机拥有出色的装载能力,因此即便是配备Level-A装甲套装的美洲狮,依然能由A-400M运送。与此相比,美国C-130战术运输机,运载20吨的战车已经达到载重极限。

虽然美洲狮重量较大,但是它拥有一台新型MTU MT 892 V型十汽缸涡轮增压柴油机,是MTU公司的第四代战车用发动机──MTU 890高功率密度(High Power Density,HPD)先进柴油机系列的一员。

鉴于各国新一代战车对快速/空运部署能力日益重视,但防护力与火力却不能削弱,因此动力系统必须更加强大、但又要轻巧紧凑,使得战车的尺寸重量得以缩小。

由于混合油电动力驱动(Hybrid Electric Drive,HED)系统成为未来战车的发展趋势,同样使得发动机的体积必须更小,以腾出更多空间来安装HED相关的电池、发电机与控制单元。

重量最大的Level-C装甲套装美洲狮,每四架A-400M可运送三辆,三架装载一架卸除所有装甲套件的战车,第四架则专门载运这三辆车的装甲套件,运至战地再行组装。

在铁路运输方面,最重的Level-C型都可以由火车方便的进行输送。该车拥有2种不同水平的防护。基本A级防护重31.45吨,可由A400M飞机空运。该装甲组件可360°抵御14.5毫米枪弹,以及空心装药战斗部炮弹的攻击,可至少抵御10千克重的爆炸成型弹丸战斗部地雷的攻击。而C级防护为该车最高防护级别,即在车侧和炮塔位置加装附加装甲。该型车重41吨,可抵御类似小炸弹攻顶武器的攻击。此时动力与重量比为19.5千瓦/吨。全部附加装甲组件都可实现快速安装。在机动性方面,要求新型“美洲狮”可协同“豹”2主战坦克作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