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一个勺子?剧中有什么深刻的地方?

如题所述

电影改编自胡学文一以贯之的灰色小说《奔跑的月光》,所聚焦的镜头里也满是荒凉,主角也是陈建斌饰演的一个朴实的西北汉子拉条子。跟他生活在一起的,是他捡回来的媳妇金枝子。

他们的儿子因事入狱了,于是他在三哥的撺掇之下,找到李大头,塞给了李5万元给儿子减刑,然而刑没减,钱也要不回来了。就在他要钱未遂、失望而归的时候。他遇到了讨食的勺子(傻子),勺子一路跟着他回了家。又不想管勺子又怕勺子冻死的拉条子,让勺子在自家的羊圈里睡了一晚。

故事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开始了。首先来看拉条子跟金枝子,他们的生活几乎处在孤立无援的境地:牢里的儿子还等着他们搭救、村里的村长对他们于事无补、村里的三哥告诉他们这就是人生教他们安于现状、警察局的杨警官总是让他喝杯水冷静一下、就连勺子也来他家蹭吃的......

所以电影做了一个有趣的改编:拉条子家从种田变成了养羊,羊羔在电影里一般作为弱势的被宰杀的对象,指向性很强。所以本片的神来之笔就是跟羊睡在一起的拉条子,梦到羊圈里躺着自己,于是自己捅死了“我”,这个“我”还发出了羊的叫声。单凭这一段的递进蒙太奇,这部电影就已经注定了非凡。这是第一个高潮。

本片的第二个高潮出现在片尾,拉条子发现了棉袄里勺子的帽子,于是戴上了帽子的拉条子,发现这个世界也被染上了红色。这里的红色,应该取它在电影里较为抽象的意思——危险。于是当初围着勺子扔雪球的孩子们,如今又围了上来,对着拉条子扔雪球。

整部电影就在这样一个危险的情绪之下戛然而止。所以陈建斌在后来的采访里也说道:“如今的淳朴已经被丢失了,想要回去几乎不可能。”

其次,这部电影在于情绪上的处理,也铺垫得十分到位。从上门找李大头开始,拉条子的做法逐渐出现了变化:首先是上门,然后是蹲点守着车,然后是上车,最后是撵着车跑、扒到车顶上。从之前的每次被李大头遏令下车,到最后拉条子的自己主动申请下车,他潜移默化地转变着:

如今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被李大头吼一声就乖乖下车的好人、老实人拉条子了,而是死缠烂打的勺子,于是他最后戴上了勺子的帽子。

最后,是来拉条子家认勺子的三个骗子,第一个是在晚上,第二个戴着口罩、第三个戴着头盔......观众几乎可以断定这三个都是骗子,特别是第二个的口罩男,如果能找到王朔演,那就简直超神了。

至于杨警官最后有没有给骗子们通风报信,电影里并没有小说一般清晰,也许是碍于审查的缘故,但是明显我们可以看到杨警官两次倒水的不同,第二次她在被拉条子质问是否通风报信的时候,起身倒水,并不打自招地反问:“怀疑谁呢?!”这是代表着正义的警察。

同样的,代表着权利的村长,在家吃完牛肉然后把牛骨头递给了拉条子,并且肆意地践踏着拉条子的尊严。并在勺子走丢之后,质问拉条子是不是倒卖人口赚了钱独吞。代表着权利的村长近乎无耻的质问,跟拉条子捅死变成了羊的自己的画面拼接到了一起,如此鲜明的反讽,如黑夜里的萤火虫。

如果大家还依稀记得拉条子宰杀羊羔的那个傍晚,他心中代表着善良、任人宰割的羊,已经被自己宰杀了。这个仪式感极强的画面,告诉观众,不止一个好人死了。

深刻的地方当善良被欺压被讹诈,当善良被说成傻子;当奸诈被提倡被赞美,当奸诈被当成处世准则;善良的依旧善良着,同时也希望社会是善良的。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农民拉条子(陈建斌饰)在镇上遇到一个讨饭的傻子,傻子跟着他回了家。拉条子贴了寻人启示,不久有人认领了傻子。紧接着又有自称傻子的家人陆续出现,说拉条子把傻子卖了。

麻烦接踵而至,拉条子自知上当受骗却有口难言。他想不明白,好事怎么就成了坏事?他开始以一位农民最淳朴的办法想自证清白。而为了寻找傻子,他成了另一个到处缠着别人的傻子。

《一个勺子》这部电影的尖刻之处,在于它进一步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好人是不是就等于傻子?是不是只有傻瓜才是善良的?比如,主人公拉条子收留傻子并非自愿,他是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收留了这个傻子。所以,一开始,拉条子的善良是他不得不善良。

因为一时的善良(或者也可以叫“一时的软弱”),这个家庭一步步陷入困境,老婆金枝子多次喊出,“人善被人欺!”主人公其实已经很明显意识到“善良”可能是一种“人格缺陷”,但是他们却由于封闭的环境、有限的见识无法摆脱这种“缺陷”。究竟谁才是傻子呢?善良是不是也是一种傻?在形象上具有颠覆效果的则是“李大头”王学兵和“勺子”金世佳。(搜狐网评)

在电影《一个勺子》里,从台词到剧情,喜剧荒诞的意味都十分浓厚。首先是西北方言自带喜感,再加上陈建斌等主演戏中台词惹眼十足,比如“人生就是这样”“把牙给你敲下来”等好玩有趣的话层出不穷,很多被奉为“金句”广为传播。

与之前许多“爆米花”电影截然不同的是,《一个勺子》虽披着喜剧的外衣,但拥有直戳人心的内在力量。拉条子从一个救助“勺子”的善良老实人,逐步被社会各方“拉扯”蒙骗,最终只能变成“勺子”来解决所有问题,影片爆笑之余,让人不由生发“好人难当”的无限感慨。(《沈阳日报》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1-08

《一个勺子》很多人表示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感觉好像有看没有懂,其实就是在讲一些社会现实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用电影的方式去表达看不懂也是很正常一件事。有蛮多深刻的地方如下:

影片一出场,就出现了羊,羊代表善良,最后拉条子做梦杀了自己,杀了的是善良,因为周围的人不接受一个善良的人,那个善良的人,不管是三哥,还是村长,还是警察。

村长是恶的代表,三哥,普通人的代表,警察是正义的代表,这三类价值观认为善良是个傻子,最后拉条子变成傻子,小孩打傻子,表现了导演替下一代思想价值观的担忧。

说说电影本身,村长家的狗,瓜子点老板娘,三哥,繁闹街市背景下的佛音,重点还有拉条子的儿子,代表的是私人利益,导演用心良苦,一部奥斯卡品质的优秀作品,替导演点个赞。

扩展资料

一个勺子有点像是鲁迅寓言的故事来改编搬上大银幕,故事十分接地气,又深刻呈现人文思考价值,从失踪人口、诈骗集团的问题下手,更多时候想探讨当今世代价值观的扭曲。

剧中的村长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李老三说:「现在谁不知道?说谁老实,说谁是好人,就是说他是个勺子。」正是对许多社会现象的无奈喂叹!类似的社会案件屡见不鲜。比方:现在一个人若在大陆被车给撞了,路人多半纷纷走避,媒体多半谴责路人冷漠。

但殊不知这些人走避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同情心,而是因为太多时候,善心去搀扶的人常反被陷为肇事者,热心助人却无好报,反被恶徒敲诈一笔。就因为利用善心人同情心理的恶行多如牛毛,现今的中国人才会如此笃信「善人是勺子」这样一个本末倒置的价值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6-11

《一个勺子》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好电影,影片中很多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片中拉条子(陈建斌 饰)将“勺子”的情况张贴了寻人启事,没想到前来认亲的人络绎不绝,超出了观众最初的想象,随着剧情慢慢展开,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有些丑陋却又真实的世界。导演陈建斌借着这么一个很小的情节,给我们展示了社会上对待残障人士的阴暗手段,让人不寒而栗。

2、片中拉条子(陈建斌 饰)几次三番找李大头(王学兵 饰)讨要钱财,让我们看见了这个社会某些骗人把戏,让本就多灾多难的家庭还要雪上加霜。在同情剧中拉条子(陈建斌 饰)的悲惨遭遇的同时,也让我们看见了骗子的可恨之处。

电影《一个勺子》里,从台词到剧情,喜剧荒诞却是一部披着喜剧的外衣,拥有直戳人心的内在力量的好电影。

第3个回答  2019-06-11

《一个勺子》在剧情安排、人物刻画、场景设计方面都十分巧妙,这部剧的质量非常高。剧中的深刻之处在于讲述的是整个社会异化的故事,清醒者却被视为“傻子”,这像金马奖和其他华语奖项的区别,其它奖都面对着意识形态的牵绊和商业侵蚀性,思考价值很高。

《一个勺子》的海报风格来自中国传统的门神画,在这里,男女主人公似乎与门合为一体,成为门神画上的图案。他们身上农村风格的强烈造型,以及站姿和墨镜阐发出来的那种抗拒的精神,是传统对现代性的一种负隅顽抗的意念。

在此处,他们成为门神的象征,对抗着外来的、现代性的层层侵蚀。然而这种对抗又是无力的,于是这张海报最终表达的意图,是他们作为旧物被裱入了历史,最终化作一种悲观主义的慨叹。

影片以一个固定镜头的全景拉开一个小镇的生活空间,陈建斌扮演的拉条子随后亮相,在他的羊皮口袋里装着一只小羊。这是电影中的第一个符号,象征着弱者的存在方式,在随后的一场戏里,拉条子邂逅了傻子。

他们一起穿过狭长的隧道,在隧道内/外、明/暗的构图方式中,拉条子第一次完成了对傻子(或者对他自己)的审视。披头散发、满身乌黑的傻子头下脚上地躺在隧道口的雪堆上,这样黑白分明的强造型强化着傻子的存在。

在原著里,拉条子的羊皮大袄是父亲留下来的,但现在人们都穿轻便的羽绒衣,羊皮袄便没了用途,傻子出现之后它便有了用途。在这里傻子对所有旧物的接受是自然的、无条件的,没有任何社会意识、审美的左右。

拉条子给傻子剪发、洗澡,给他穿上儿子过去的衣服、鞋子,也完成了这种情感认同的可能。电影里最重要的一个道具是拉条子儿子那个残破的塑料遮阳帽,当傻子戴上它的时刻,就有了一种滤镜式的观察社会的视野。

它呈现为“傻”或者“疯癫”,成为小孩子的雪球攻击的对象。在这里,傻子是弱者,有着羔羊般的赤子之心,也同样容易被社会践踏和宰杀。

电影里反复出现的拉条子奔上的土龙坡,其实有如亚伯拉罕的祭坛,他最终用暴力的方式杀死了那只小羊,其实等同于亚伯拉罕杀死自己儿子的举动,这是询问信仰的举动,也是现实对凡人最大限度的考验。

剧中所传达的这种反省表现为任性,会经常性地给匪夷所思的结果,会把最佳剧情片颁给《可可西里》或者《神探亨特张》,但很多优秀的作品也经由它被发现、传播,而被当代观众接受。

很长时间以来,因为造势不够、星光黯淡等原因,金马奖常常被人批为“low 咖”,意思仿佛是金马奖就是“一个傻子”(如吹风机事件)。但在这些熙熙攘攘的声音背后,金马奖仍然一如既往,坚定地扮演着如《一个勺子》海报上那 “门神”一样的角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6-11

《一个勺子》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在各个方面都非常的出色,剧中的深刻之处在于讲述的是整个社会异化的故事,清醒者却被视为“傻子”。

到底怎样算作是痴傻,怎样算作是聪慧。有时,这不是智力范畴内的问题,更多的时候被用来描述一种处事法则。很多词汇的概念与含义,一旦到了中国就需要重新翻译,最终滋生出一种别具特色的潜含义。

中国语境当中的执着和较真,通常被人讪笑作痴傻;而狡黠和圆滑则被赞美为聪慧。你看,有时候,褒义与贬义,在中国的标准暧昧而游移。

字面上的褒贬,谁都能区分,但他们更明白,文字意义上的褒贬与现实生活层面的利害,有时相互冲突。由此,我们必须选择一种实用主义的从事方式进行生活,但又总是把有些猥琐不堪的行为用暧昧的辞藻进行一次语义转换的包装。

所以,当你叫一个人傻子的时候,就有了复杂的况味,它夸赞了一个人,本分、老实、值得信赖,但同时也辱没了一个人,因为他愚钝、笨拙、不谙世事。很多事在中国需要按照潜规则去做,按照明规则去说。这是生存之道。

《一个勺子》中的每个人物都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精神状态中,看似朦朦胧胧,难得糊涂,但实则精明透顶。对于生活,他们只攫取自己需要的、对自己有利的那一部分,而对于实用性之外的一切,高于生存和物质哪怕一厘米的东西,他们都尽力避之不提,视而不见。

这群人明哲保身,得过且过,绝不多嘴多舌,从不追根问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