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围城’ 中人物‘方鸿渐’的人物形象

越详细越好,最好有对应文章摘录的证据,急需谢谢!

钱钟书的小说《围城》,1947年出版,至今已六十年矣。一个甲子的时代变迁,书中人物却依然光彩照人。《围城》对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挖掘,就是放到今天,似乎也恰如其分。历久弥新,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时间或许是检验的标准之一。

小说的主人公是方鸿渐,另外还有赵辛楣、高松年、李梅亭、孙柔嘉等重点塑造的形象。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分类,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更好地欣赏这本现代的《儒林外史》。本文把《围城》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分为三类:政客型、实用型、迂腐型,分别予以分析。

一、 政客型

自古以来,官本位的思想已经深深镌刻在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心中,学而优则仕似乎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最佳选择。热心仕途的知识分子,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屈原、杜甫、陆游、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完全是从天下苍生的福祉出发;还有一类则纯粹是想当官,把当官看作牟取财富名利的途径。对于他们来说,读书是手段,科举也是手段,知识分子的称谓只是一件华丽的外衣,他们最热衷的是官位。在《围城》中,赵辛楣、高松年就是这类政客型知识分子的代表。

在和方鸿渐的一次争论中,赵辛楣语塞,“幸而他知道外交家的秘诀,一时上对答不上来,把嘴里抽的烟卷作为遮掩的烟幕。苏小姐忙问他战事怎样,他便背诵刚做好的一篇社论,眼里仍没有方鸿渐。”①赵辛楣对“外交家的秘诀”运用娴熟,可以即席背诵一篇“社论”,可见其政治“修养”到了何种地步。

赵辛楣放弃在上海的报社工作,转而到三闾大学教书,他说:“教书也可以干政治,你看现在许多中国大政客,都是教授出身,在欧洲大陆也一样……干政治的人先教书,一是可以把握青年人的心理,二可以训练自己的干部人才,这跟报纸的制造舆论是一贯的。”②无论办报还是教书,在赵辛楣看来目标都一样,都是“干政治”。赵辛楣的这段话,把先教书、再从政的理由讲的直接明了。

再看看小说中另外一位重要人物高松年。作为三闾大学的校长,高松年在教员聘用、干部任命等人事安排上,充分展示了他平衡各派势力的政治手腕。高松年下聘书给李梅亭,聘请他当国文系主任,可没想到汪处厚的侄儿在教育部当次长,发了话。高松年权衡利弊,就把国文系主任的位置给汪处厚了。可是对李梅亭如何交代?面对这一难题,高校长走为上计,采取回避战术。李梅亭刚到,国文系就弄了个接风宴会。李梅亭开始还挺高兴,大赞国文系的人知书达理。没想到这么重要的宴会,高松年却故意不出席,而由汪处厚唱主角。在宴会上,众人皆称汪处厚为汪主任,汪处厚也俨然以主任自居,致辞道:欢迎新成员的加入!这个接风宴会,实际上成了逼迫李梅亭接受既成事实的会议。高校长的政治手腕,不可谓不娴熟。

接下来是处理方鸿渐聘用的事,高松年干脆来个撒谎的招数,把责任推给那个他根本没写的信——“‘咦!怎么没收到?’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他没演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是演员们的大幸。”③
高校长的政客型特征,还表现在极强的适应能力,可以说是左右逢源,八面玲珑。“高松年研究生物学,知道‘适者生存’是天经地义。他自负最能适应环境,对什么人,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今天政治学会开成立会,恭请演讲,他会畅论国际关系,把法西斯主义跟共产主义比较,归根结底是中国现行的政制最好。明天文学研究会举行联欢会,他训话里除掉说诗歌是“民族的灵魂”,文学是‘心理建设的工具’以外,还要勉励在座诸位做‘印度的泰戈尔,英国的莎士比亚,……后天物理学会迎新会上,他那时候没有原子弹可讲,只可以呼唤几声相对论,害得隔了大海洋的爱因斯坦右耳朵发烧,连打喷嚏。此外他还会跟军事教官闲谈,说-两个‘他妈的’!那教官惊喜得刮目相看,引为同道。”④高校长的“博学”,善变,简直令人叫绝!在高校长的领导下,三闾大学办学不到一年,就“已经给什么‘粤派’、‘少壮派’、‘留日派’闹得乌烟瘴气了。” ⑤
我们看赵辛楣、高松年这类人物,他们有强烈的权力欲,性格上集教授、官僚、演员于一体。关于这类政客型知识分子产生的过程,作者有一段十分直白的评论:“中国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学的国家,没有旁的国家肯这样给科学家大官做的。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理科出身的人当个把校长,不过是政治生涯的开始;从前大学之道在治国平天下,现在治国平天下在大学之道,并且是条坦然大道。”⑥从大学走向政坛,教授变成政客,这条“坦然大道”,就是今天所谓“大学之道”。 政客型知识分子的产生,就是遵循着这条道路。

二、实用型

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就有“入世”和“出世”之说,但是真正能超然物外、不涉红尘的,着实没有几个。人脱离不了现实,“入世”是绝大部分知识分子的选择。这类实用型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是具体的生活,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在《围城》中,李梅亭、苏文纨、孙柔嘉是此类知识分子的代表。

在去三闾大学的路上,李梅亭为了车票的事,大胆地找妓女李美玉帮忙。这一突破性举动,说明李梅亭颇懂实用变通之道。对于交涉费用问题,李梅亭毫不含糊,直截了当地提出:“临走时,李梅亭说妓女家里不能白去的,去了要开销,这笔交际费该如何算法,自己才已经赔了一支香烟。大家担保他,只要交涉顺利,不但费用公担,而且还有酬劳。”⑦李梅亭的对“一支香烟”的耿耿于怀,其性格可见一斑。

刚到三闾大学,李梅亭还没有当上系主任,就开始卖弄其系主任的价值。听说方鸿渐要教国文,“梅亭狞笑道:‘教国文是要得到我许可的,方先生,你好好的巴结我一下,什么都可以商量。’”⑧结果出乎意料,李梅亭没有当上国文系主任。他冲到校长办公室大闹,“直接闯进来,咆哮得不成体统。……纠缠了半天,他说除非学校照他开的价钱买他带来的西药。”⑨李梅亭提出让学校买药的解决方案,可谓绝妙!后来他当了训导长,对学校职工赌博颇有意见,批判起来声色俱厉。可是被人拉去赌了几次,赢了钱,就什么也不说了。李梅亭对物质利益的关注、计较,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两个人物苏文纨、孙柔嘉的实用主义与李梅亭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两个人在小说中前后变化相当之大。苏小姐开始所展示的大家闺秀的矜持,加上留洋博士的尊崇,让人简直有些敬畏。但到最后,竟然带起私货来。“赵辛楣道:‘她每次飞到重庆去,总带些新出的化妆品、药品、高跟鞋、自来水笔之类去送人,也许是卖钱,……她才会经纪呢,她刚才就劝我母亲快买外汇。’”⑩那个坐在船上孤芳自赏的苏文纨不见了,李梅亭赚钱的招数,她倒是不学自通了。

孙柔嘉开始给人的印象,只是一个文静的弱女子。但结婚后的孙柔嘉,简直像换了个人。她不再小鸟依人,“伸手拉鸿渐的右臂,仿佛求他保护。”11孙柔嘉听不进去方鸿渐的长篇大论,觉得那些都是陈词滥调,于现实无益。她以实用的眼光重新审视身边的这个男人,开始愤然表达自己的不满,言辞一天天激烈起来。孙柔嘉不愿意去方家,也很少回父母家,倒是到姑妈家跑得勤快。此种嫌贫爱富的势利行径,让方鸿渐愤慨不已,但孙柔嘉本着实用的原则,依然我行我素,这更激发了夫妻之间的矛盾。方鸿渐和孙柔嘉的感情破裂,说到底,是因为经济问题。我们看看孙柔嘉的不满:

“‘你们方家真是大家!有了这许多亲戚有什么用?’她敷衍过几次以后,顾不的了,叫李妈去接电话,说她不在家。”12
“柔嘉坐下去,拿起报纸,道:‘我理了你都懊悔!你这不识抬举的家伙。你愿意挨饿,活该,跟我不相干。报馆又不去了,深明大义的大老爷在外面忙些什么国家大事呀?到这时候才回来!家里的开销,我负担一半的,我有权利请客,你管不着,并且,李妈做的菜有毒,你还是少吃为妙。’”13
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家庭结局,让人不由联想起《伤势》里的涓生和子君。孙柔嘉虽然牢骚不断,但是她知道务实地处理生存问题,以似乎有些强悍的姿态走自己的路;而《伤逝》里的子君,则把压力和不满变成内心的痛苦,最终悲惨地死去。“生存竞争渐渐脱去文饰和面具,露出原始的狠毒。廉耻并不廉,许多人维持它不起。”14读书人诗情画意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最终让位于柴米油盐的实用主义。知识分子不得不面对现实,向实用型转变。在《围城》中,李梅亭早已是实用型的极端,苏文纨、孙柔嘉则可以说是转型成功。

三、迂腐型

关于迂腐型知识分子,通俗点说,就是书呆子。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思想脱离实际,缺乏基本的交际能力,言行显得不合时宜。他们有理想有憧憬有个性,但似乎生错了年代,没办法协调个性与社会的矛盾,生活在与现实的不断冲突之中。方鸿渐就是此类人物的代表。

方鸿渐回国后的经历,可以说是节节溃败。其失败的根源,最主要的,当然是社会环境的原因。当时国家处于战乱时期,《围城》中的所有人,无不承受着社会动荡之苦。不然,苏文纨、赵辛楣也不会远离上海跑到重庆,三闾大学也不会办到那么偏僻闭塞的地方。客观环境是一个因素,但就方鸿渐个人来讲,他的三次重大挫折,无不和他的迂腐型性格有关。

先说爱情的失败。方鸿渐对苏小姐的模糊态度,成了爱情的绊脚石。“苏小姐只等他正式求爱,心里怪他太浮太慢。他只等机会向她声明并不爱她,恨自己心肠太软,没有快刀斩乱丝的勇气。他每到苏家一次,出来就懊悔这次多去了,话又多话了。他渐渐明白自己是个西洋人所谓‘道义上的懦夫。” 15方鸿渐没有处理好与苏文纨、唐晓芙的关系,在这一对表姐妹之间穷于应付。结果,苏文纨釜底抽薪,方鸿渐的爱情一夕之间灰飞烟灭。

事业的失败。方鸿渐虽无学位,但其能力在三闾大学也不是最差的,何况三闾大学也不是完全靠真才实学的地方。韩学愈不也是克莱登大学毕业的么!方鸿渐的问题是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技巧,和同事、领导的关系处理得非常糟糕。在三闾大学,除了赵辛楣、孙柔嘉,他一个人都合不来。结果赵辛楣一走,他马上就没有立足之地。

家庭的失败。方鸿渐和孙柔嘉回到上海,经济拮据。孙柔嘉的姑妈陆太太是唯一可以帮助他们的人,方鸿渐却骂人家是资本家的走狗,视如仇敌。到最后,陆太太竟然成了方鸿渐家庭破裂的导火索。客观来讲,为亲戚关系计,为生存计,方鸿渐对陆太太即便不去殷勤奉承,至少可以保持和平共处。

方鸿渐在爱情、事业、家庭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他的迂腐型性格与现实的矛盾。他似乎游离与社会之外,处处显得不合时宜。刚回国的风流倜傥,经过这一系列打击,转变成无限的失望。他的失望、郁闷、沮丧,在小说中不断深入,层层推进。在香港见到苏文纨以后,方鸿渐感触道:“一年前跟她完全是平等的。现在哟,她高高在上,跟自己的地位简直是云泥之别。就像辛楣罢,承他瞧得起,把自己当朋友,可是他也一步一步高上去,自己要仰攀他,不比从前那样分庭抗礼了。鸿渐郁勃得心情像关在黑屋里的野兽,把墙壁狠命的撞、抓、打,但找不着出路。”16方鸿渐与社会走得越近,反而感到距离越远。“鸿渐为洽巴狗而发感慨,一半是真的。正像他去年懊悔到内地,他现在懊悔听了柔嘉的话回上海。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17到最后,方鸿渐简直有些崩溃了,他说:“亲戚瞧不起,朋友没有,太太—呃—太太容易生气不理人。有条狗对我摇摇尾巴,总算世界上还有件东西比我都低,要讨我的好。”18
方鸿渐和前面提到的实用型知识分子相比,可以说是到了另一个极端。实用型知识分子面对现实,选择的是屈服、迎合、甚至是投机钻营;而方鸿渐这类迂腐型知识分子选择的是执拗、顶牛、顽固抵抗。方鸿渐每每以调侃的口吻挖苦周围的不如意处,恰恰说明他内心深处与现实的对立。迂腐型知识分子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因为缺乏社会实践,造成心理上某种程度的自我封闭,个体与社会的严重脱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书斋外面的世界他们似懂非懂。《三国演义》里的弥衡,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大都是此类。

《围城》的这些人物类型,向我们展示了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一年后的方鸿渐,已不是刚回国的方鸿渐;一年后的赵辛楣、苏文纨,也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想来李梅亭在青春年少时,也可能是另一副面孔。社会动荡,战乱四起,生存的焦虑早已弥漫在每个人的心头。《围城》带给读者的一大启示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谁都无法避免政治、经济问题的困扰。小说中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说到底客观社会环境下的产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27
克莱登大学毕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