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招投标“招聘”行为解读有哪些弊端和危害?

如题所述


  关于建设工程招投标招聘行为解读。在建筑工程招投标活动中,承包人由于竞争激烈,受利益的趋势,资质招聘的现象应运而生,长期以来,建筑工程招投标的招聘行为现已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一大痼疾,那么招聘行为有哪些弊端和危害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建设工程招投标招聘行为的解读,一起来看看吧!

  一、当前资质“招聘”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通俗意义上讲,资质“招聘”是指被招聘方通过出租、出借资质证书等方式,允许他人以本单位名义承接工程,并收取管理费;无资质证书的单位、个人或低资质等级的单位,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利用有资质或高资质等级单位的名义承接工程,同时缴纳一定的管理费,进行施工的行为。从法律的层面上讲,就是一些自然人、合伙组织利用企业法人的资格和资质,规避国家法律政策对企业法人以外的个人和团队在税收、贷款、业务范围等方面的限制,并且利用所招聘的企业法人的资格和资质获得自身难以取得的交易信用与经济利益的经营活动。
  资质“招聘”的表现形式:
  一是招聘人为法人,自身有资质,但达不到与建设项目所需资质的要求,于是招聘高资质等级的施工企业,并以被招聘企业的名义与发包人签订施工合同,然后直接组织施工。
  二是招聘人为自然人,不具备建设工程施工资格,招聘一符合项目要求的施工企业,由该施工企业与发包人签订施工合同。
  这种招聘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招聘人有建造师执业资格,在施工合同中明确为项目施工负责人;
  另一种是招聘人没有建造师执业资格,由被招聘企业派出挂名项目负责人,施工时该项目负责人根本不出场,这种资质招聘的方法更具隐蔽性,往往中标后都不知道谁是真正的项目负责人。
  二、资质“招聘”的弊端和危害
  审计实践表明:资质“招聘”的实质是弄虚作假、以次充好,其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第一、承包的工程在质量、安全、进度等方面难以实施有效的保证。招聘人及其组成的招聘群体,在技术、设备、施工经验和组织能力难以满足工程的要求,施工条件简陋,管理水平落后,大量违规施工,带来诸多安全隐患。
  第二、由于招聘人用的是被招聘人的名义,在施工组织管理的全过程中所产生经济往来的民事行为都是以被招聘人的名义实施的,一旦发生纠纷或对外债务不能清偿,被招聘企业则成为被告,引起社会的不安定。
  第三、招聘人为争取建设单位和被招聘单位的信任,不惜以金钱开路,拉关系走后门,败坏社会风气,成为滋生腐败的源头。
  第四、对于被招聘的公司而言,靠收取管理费出借资质,既违法又承担风险。招聘者往往为个人,自身没有资金或资金很少,借用招聘企业的名义,靠朋友或关系去承揽建设工程,虽然容易被对方纳入洽谈对象。但是一旦发生纠纷,被招聘企业即卷入纠纷中。招聘者的目的是利用招聘企业的资质和品牌,使自己的经营合法化。一旦招聘者的施工质量出现问题,就会砸了被招聘者的企业品牌。此外,被招聘企业对招聘者的经营难管理,也难以制止招聘者的经营行为,从而引发各种纠纷。
  第五、对于打造诚信社会而言,招聘者和被招聘者都违反了诚实信用的原则。在经济活动中,招聘者以法人的形式取信于债权人进行欺诈交易,利用法人资质参与市场活动。形成了“拉大旗作虎皮”的“合法外衣”,以规避法律规定的强制性规定。还往往利用企业法人资质作为自己的“挡箭牌”,对自己在交易行为中对所欠债务进行逃避,增加了被招聘企业法人的经营风险。同时,也造成国家税款严重流失,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