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能不能打,那些被打大了的孩子都记住了什么?

如题所述

要看孩子是经常挨打,还是偶尔挨揍。如果是经常挨打,那将来一定都能记住。记住的是画面,是挨打的场景,回忆起来很不愉快的心情。

如果是偶尔挨揍,要看是什么家庭氛围,是气氛和谐的,亲子关系融洽的,爱在家庭里流动的,还是气氛僵硬的,亲子关系本身就紧张的,如果是后者,可以明确的回答不能打。

什么道理?

亲妈能打,后娘不行,就是这道理。

再来详细说明。

第一、如果亲子关系一直很好的家庭,孩子拥有的自由度高,能持续获得爱的滋养,偶尔敲敲打打或批评过火,孩子也会理解父母的用心,不会有大的影响;

第二、如果亲子关系本来就紧张,家庭氛围也不融洽,这种情况还打孩子,无疑是雪上加霜,

孩子很容易引发逆反,把打人者列为黑名单,你花十倍的力气都弥补不了,那真是得不偿失了。

你想想呢?亲子关系本来就紧张的情况下,打一次掉一次分,越打分掉得越快,最后孩子和你生分了,还有比失去孩子对你的信任感更严重的危机吗?想明白这一点,还有什么事情是值得你下得去手的呢?

第三、打孩子的人,不就是欺负孩子比你弱小吗?如果是个十八岁的个头比你高的大孩子,你动他一个手指头试试?

我的同事曾经声泪俱下诉说过,她孩子从小被她拿衣架揍大的,突然有一天,孩子紧紧握住了她挥舞衣架的手,说妈妈别再打了,你打不过我。她瞬间心碎。

第四、打孩子是不是无能为力的一种体现?

你已经想不到任何其他办法来斗智斗勇了,于是开打。仅仅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和控制欲。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么一分析,你觉得还能打孩子吗?赶紧修复亲子关系吧。

第五、那怎么才能克制自己不动手呢?

分享几个方法:

1、积极地暂停。当情绪累积到顶点时,离开现场,可以出去透透气散散步,总之赶紧走人;

2、分散注意力。去练字画画都行,总之不要围着孩子转悠;

3、跳出当下。对自己进行如下的暗示:今天看是大事,一周后就是小事,一个月后什么都不是。

其实我们都不是完美父母,何必苛求孩子完美呢,能不动手请千万不要动手。

更多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半夏手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29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被打过的经历,当长大之后再回想那时候的感觉,都是不怎么愿意重新想起来的负面情绪。

很多事实也表明,从小被父母打得多的孩子长大之后,有暴力倾向的可能性更大,而且也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在遇到麻烦时也会更倾向于动手解决。

父母打孩子,可能是因为孩子调皮不听管教,或许是做错事了不知道悔改,但是也有一些父母打孩子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

(1)不管打孩子的轻重程度如何,打孩子都是不对的。

打孩子是一个实施暴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施加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疼痛,还有心灵上的伤害,可能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也会在一次次的打骂之中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痕。

但是孩子如果孩子确实在某些原则上的事情上不知悔改一错再错,父母可以采用打手掌、屁股、手臂等不容易伤到孩子的部位,在不造成实质伤害的前提下让孩子能懂得做错事是会受到惩罚的道理也是可以的。

(2)父母在打孩子之前,父母是否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施加到了孩子身上。

父母也不是完人,也必须承认,一些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其实也是借着教育孩子的噱头来发泄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所以希望父母在想要打孩子之前,先想清楚,是不是一定得打,打了之后会不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生气的状态里的父母对孩子施加暴力,会对孩子的灵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在打孩子之前,家长们也要先冷静一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9-08

分分钟想起养娃儿路上遇到的那些焦虑时刻。
把我辛辛苦苦拖干净的地板又搞脏了;煮了一顿辛苦饭,这不吃那不吃还哭哭闹闹;明明约定好的事情非要反悔,一哭二闹当众给我难堪;在学校上学今天又和同学打架遭到投诉了;作业到深更半夜了还没写完继续磨蹭;说好的今晚练琴结果各种借口不去……
这些个让家长们挠心挠肺的时刻,打他一顿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我们打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让他长记性,然后改正错误变得更好。
那到底打让孩子能不能长记性,打又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
通过无数家长的实践证明“打”的确能让孩子长记性并且“改正”错误,但是这里的“记性”记住的是“害怕被打”这件事,而不是意识到错误并改正。至于犯了什么错误可能已经被惧怕的心理给替代了,这个害怕可能会造成的心理状态和负面影响,将远远超过犯错误这件事本身和被打的皮肉痛苦。
邻居家的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从小人见人爱,可遇上一个崇尚“不打不成器”的爸爸,他的人生道路就此充满了“惊喜”撕书撕作业本那都是家常便饭,平时只要爸爸情绪上来,手里有什么就拿什么打,筷子、衣架、拖鞋、小板凳……总之每天都有新“新意”,且不分场合,不问缘由,直到打到哭着求饶为止。
小的时候的他常常不理解的问妈妈:‘爸爸是不是很讨厌我;我是不是爸爸亲生的;我真不想和爸爸在一起;我想你和爸爸离婚就好了……’
到这小孩青春期的时候,时不时的就离家出走,更别提读书了,抽烟混酒吧现在闹着不上学了,他的一切都是在反抗他的爸爸。
这个被暴力对待长大的孩子,青春期的时候爆发了,而那些没有在青春期爆发出来的孩子,步入成年后各种心理问题也将逐渐暴露。
尽管曾经有人反驳“中国很多小时候被暴力对待的孩子,成年后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心理创伤”。其实我想说的是,那些小时候被打被暴力过的孩子,成年后也许看起来很表面很开朗乐观,孰不知他们都已经被换了一副心肠,再也没办法做回那个天真快乐的自己,一辈子都将活在自我否定的阴影里,并从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出这些状态。比如:1、严重没有自信。
做任何事情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好,极度没有自信。担心可能被指责被挑剔。甚至为了避免这样的结果,选择无限拖延逃避。
2、总是看人脸色,易压抑自己的正当需求。
正当的需求害怕说出口后被拒绝的感受,因为害怕权威的感受一直伴随着他。
3、情绪控制差。
容易重蹈父辈的行为方式。从小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很多时候出于本能的应激反应,因为从来没有人教育他们如何做好情绪的管理。
4、严重缺乏安全感
从小在极度害怕恐惧的环境下长大,容易患得患失,对事对人极度敏感。孩子从小在一个家庭之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尊重,势必要另寻发泄的方式。成年后很多人选择的方式就是远远地离开家。
所以,“打”显然违背了我们希望孩子记住教训或者因此变得更好的初衷,如果你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将来也变成这样,那就请记住,无论当时自己有多么生气,也请放下高高举起的手臂。

      心理学专业亲子讲师,陪伴您一同成长。微信公众号 ID:qzjslh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