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外兴安岭边境上有多少驻军?

如题所述

清朝的版图辽阔 , 疆域虽然不能和元朝相比,但是比汉朝、唐朝全盛时代都大得多 , 更不要说宋明两朝了。而且,像汉朝、唐朝设立的都护府,明朝设立的宣慰司,其实都是军事机构,只是以此对边疆地区实行羁縻统治。清朝则不一样,清朝不仅疆域辽阔,更重要的是在庞大的疆域内都建立起了实际有效的统治,这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对领土的控制。

(全盛时期的清朝疆域)

当时外蒙古、朝鲜、越南、琉球、今日俄罗斯东部的大片土地都是中国的领土或属地。清朝的疆域在乾隆二十四年 (1759 年 ) 平定天山南路后达到极盛 , 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

外兴安岭 , 南至南海诸岛 , 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 , 东至库页岛 , 陆地面积超过 1 300 万平方公里,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的基础。

要控制这么大的地方,必须要配置相应的军事力量,清朝在外兴安岭有多少驻军呢?

其实清朝在外兴安岭的驻军并不多,因为外兴安岭实在是太远了。清朝时期外兴安岭属于黑龙江将军的辖区,黑龙江将军,全称镇守黑龙江等处地方将军,是清朝黑龙江地区最高官员,衙门驻地在齐齐哈尔。清朝黑龙江将军的辖区非常大,东至毕占河,南至松花江,北至外兴安岭,西至外蒙古车臣汗部游牧地,南北宽度3800余里,东西长度3100余里。

黑龙江将军管辖这么大块区域,兵力有多少呢?其实并不多,咸丰年间兵力达到巅峰,但也才一万多人,军队主要是由满族八旗军与鄂温克族(索伦族)、锡伯族、赫哲族、达斡尔族等民族的壮年猎户组成。大多数情况下,军队都驻扎在齐齐哈尔,在与沙俄接壤的漫长的边界上,其实基本上都是不设防的,这也为沙俄的入侵创造了可乘之机。

(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

为什么清朝在这么广大的区域只维持这么点兵力呢?主要是因为外东北人口稀疏,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2个人,都是少数民族的猎户,人烟稀少。大军驻扎在那里,不可能从当地征到给养,所有的军需供给都要从内地运过去,成本、开支都十分巨大,很难维持一直人数庞大的军队。

说到底,这还是清朝自己的政策造成的,满清发源于辽宁抚顺,入关后一直把东北视为龙兴之地,不许汉人染指。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内地由于人口与日俱增,耕地已经不能满足粮食需求了,而广袤的东北和外东北却人烟荒芜,大片大片的黑土地却无人耕种。

雅克萨之战后,中俄双方于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9月7日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石大兴安岭(外兴安岭)为界,岭南属中国,岭北属俄国。这个时期,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以东至海的整个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还是属于中国的。

(外东北的广大区域-今属俄罗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形势对清朝已经极为不利,1857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口,天津告急,北京震动。沙俄得知清朝已经被鸦片战争搞得焦头烂额,于是趁火打劫,东西伯利来总督穆拉维约夫便乘机率领俄国哥萨克军队直逼瑷珲城下,与黑龙江将军奕山会晤、谈判,其目的是想撕毁《尼布楚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据为己有。

奕山指出,中俄两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议定遵行,百数十年从无更改。今若照尔等所议,断难迁就允准"。但是穆拉维约夫使用武力逼迫,夜里命俄国兵船鸣枪放炮。在沙俄的武力威胁之下,奕山终于屈服,被迫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条约》。

清政府得知消息后,大为震怒,因为并没有批准奕山签订条约,不过,这个条约依然有效。《瑷珲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即外东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性割让领土最多的条约,从此,外兴安岭的名字在中国疆域版图上消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