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五个纵队是哪五个?

如题所述

八路军第一纵队

1939年7月初,徐向前、朱瑞奉中央之命率一部分干部由冀南抵鲁南沂水,与山东纵队指挥部会合。

8月1日正式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黄河以北山东、苏北的八路军部队(辖115师山东部队及山东纵队)。

8月9日,山东军政委员会组成,第一纵队归山东军政委员会直接指挥。                           

八路军第二纵队

1940年2月6日,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为统一太行山南部地区抗日武装的作战指挥,决定成立八路军第2纵队。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兼任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辖第115师第344旅、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3纵队(相当旅)、新编第1旅、河北民军第1旅和独立游击支队。

八路军第三纵队

1938年4月,由吕正操领导的冀中人民自卫军(国民党军第53军第388旅第691团)和河北游击军(红军团长孟庆山领导建成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

吕正操任司令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8月,王平任政治委员(1939年1月程子华继任)。

八路军第四纵队

1938年5月,根据集总指示,一二○师宋时轮支队(第120师雁北支队:以358旅716团一部为骨干编为)与邓华支队(前身为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第三大队)会和。

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归晋察冀军区指挥,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同时组成党的纵队委员会,邓华任书记。李钟奇任参谋长。

八路军第五纵队

1940年5月,第二纵队政委黄克诚奉命率该纵队三四四旅、新二旅主力共五个团1.2万余人及教导营500余名干部,由冀鲁豫南下支援新四军。

6月,在永城以南新兴集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回合。中央指示,第二纵队归中原局直接指挥。

新二旅及三四四旅六八七团与皖东北的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韩振纪任参谋长,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

扩展资料:

八路军,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隶属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

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

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红军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和总部特务团。

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

9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按全国陆海空军战斗序列,八路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指挥部改为总司令部,朱德改任总司令,彭德怀改任副总司令。

但由于八路军的称号已经在各级部队中广泛传播,且八路军内部对此叫法已成习惯,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仍沿用八路军番号,人民群众亦习惯称这支部队为八路军,在非正式场合,八路军这个称号一直沿用。

因此八路军的称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沿用直到解放战争后期。

军服

八路军军服为上衣立翻领、对襟单排五粒扣、四个明贴袋。八路军、新四军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但臂章上却清楚地标明了自己的身份。

八路军佩戴“八路”长方形臂章,新四军佩戴“新四军”或“N4A”的臂章。

理论上,除无军衔、无“符号”胸章、包括朱德、彭德怀在内的绝大多数军官均无大礼服和毛呢料制服(也有叶挺、林彪等例外)外,八路军、新四军军服服装与国军中央军和除东北军外的其他部队完全相同。

但实际上,八路军军装色调极其混乱,骨干部队为继承自中央红军的草木灰色,早期少部分得到国军后勤供给的部队为仿德国灰色。

后来军服均为根据地土法生产,山东、河北制成时通常为黄绿色,穿着后逐渐褪成黄灰或灰白色。

陕北制成时多为灰色,穿着后逐渐褪成草绿色。新四军位于江浙,条件较好,一般为较稳定的蓝灰色(现代影视作品中通常以德国灰色作为两支军队的标准色调)。

除极个别外事军官获授军衔外,两支军队均只有臂章标明自己的军级番号,并将姓名和部别写在上衣左胸内布片上(不同于其他国军和汪军,八路军的布片朝内,外观不可见),俗称“符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路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20
曾经的八路军五个纵队
八路军第一纵队:1939年7月初,徐向前、朱瑞奉中央之命率一部分干部由冀南抵鲁南沂水,与山东纵队指挥部会合。8月1日正式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黄河以北山东、苏北的八路军部队(辖115师山东部队及山东纵队),8月9日,山东军政委员会组成,第一纵队归山东军政委员会直接指挥。10月,第一纵队与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合并(山东纵队番号仍保留),统一指挥山东地区的抗日斗争。1940年5月,第一纵队番号撤消,由山东军区指挥所属部队。
八路军第二纵队:1940年2月6日,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为统一太行山南部地区抗日武装的作战指挥,决定成立八路军第2纵队。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兼任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辖第115师第344旅、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3纵队(相当旅)、新编第1旅、河北民军第1旅和独立游击支队。
2月底,为加强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斗争和武装建设,黄克诚率第2纵队的第344旅、河北民军第1旅及独立游击支队挺进冀鲁豫边区。
4月,第2纵队与冀鲁豫支队等部合编,成立冀鲁豫军区,杨得志任第2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任第2纵队政治委员兼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崔田民任军区政治委员,卢绍武任参谋长,唐亮任第2纵队政治部主任兼军区政治部主任。第2纵队辖第344旅、新编第2、第3旅及河北民军第1旅;军区辖第1、第2、第3军分区。
5月下旬,黄克诚奉命率第344旅和新编第2旅主力南下豫皖苏边区,参加华中地区的抗日斗争。杨得志率第2纵队新编第3旅、河北民军第1旅及新编第2旅第4团继续坚持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斗争,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多次“扫荡”,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
1941年初,根据地大为缩小,仅存的沙区(内黄、濮阳、滑县间之沙地)与鲁西南的联系亦被割断。
7月,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两区所属主力部队编入第2纵队,杨得志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辖教导第3、第7旅及河北民军第1旅、冀中南进支队等,仍属八路军总部指挥。
1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精兵简政的指示,第2纵队实行小团编制。
1942年6月,第2纵队番号撤销,所属部队统归冀鲁豫军区指挥。
八路军第三纵队
1938年4月,由吕正操领导的冀中人民自卫军(国民党军第53军第388旅第691团)和河北游击军(红军团长孟庆山领导建成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吕正操任司令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8月,王平任政治委员(1939年1月程子华继任)。下辖第七、八、九、十支队和独立支队、回民支队,共二十一个团6万余人。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归晋察冀军区指挥。第7、第8、第9、第10支队依次兼冀中军区第1、第2、第3、第4军分区。
9月,组编独立第1支队(后兼第5军分区)。
10月,第3纵队编为5个支队、17个大队、4个团、1个回民教导队及县、区游击队,共6万余人。
1939年1月,一二○师主力抵达冀中,成立了八路军冀中区总指挥部,贺龙任总指挥,吕正操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政治委员。
3~4月,以2个独立支队与第120师2个主力团合编为该师独立第1、第2旅。接着,又在第120师及军委总政治部考察团的帮助下,进行整编整训,所辖部队编为警备旅和第6、第7、第8、第9、第10支队、南进支队及回民支队,共15个主力团;其中警备旅及第8、第9、第10、第6支队分别兼第6、第7、第8、第9、第10军分区。
9月,第120师离开冀中回师晋西北地区。
9~12月,第3纵队部分部队在新成立的整军委员会领导下,采取“战练结合”的方针进行整训,使部队军政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1940年春,第3纵队以5个团、回民支队2个大队及津南自卫军组成南进支队,以第6军分区机关组成指挥部,由程子华率领开赴冀南与国军石友三部的作战;吕正操率警备旅参加晋察冀军区组编的南下支队,挺进晋东南,与国军朱怀冰、庞炳勋部的作战;留在根据地的部队进行了春季反“扫荡”作战。
7月,组建抗日军政大学第2分校第3团。
8~12月,第3纵队参加了百团大战。
11月~41年9月,第3纵队分3批进行政治整军改造。南进支队指挥部和2个团转隶于八路军第2纵队
1942年春,第3纵队实行精兵简政,部队缩编为12个主力团、13个地区队及回民支队;
1943年2月,第3纵队再次进行精简整编,部队编为6个主力团和11个地区队(有的仍保留团的番号)。警备旅划归八路军第129师建制,新编的6个主力团,临时分别编入晋察冀军区第1、第3、第4、第11军分区。
3月,部分地区队返回冀中地区,进一步开展恢复根据地的斗争。至5月底,恢复和开辟了50多小块游击根据地,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
6月以后,发起青纱帐战役。
8~9月,吕正操奉命率6个团赴晋西北地区,后编入晋绥军区建制。
8月24日,中共晋察冀分局与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央决定,撤销第3纵队暨冀中军区番号,其机关并入晋察冀军区机关,军分区由晋察冀军区直接指挥。
八路军第四纵队
1938年5月,根据集总指示,一二○师宋时轮支队(第120师雁北支队:以358旅716团一部为骨干编为)与邓华支队(前身为晋察冀军区第一支队第三大队)回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归晋察冀军区指挥,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同时组成党的纵队委员会,邓华任书记。李钟奇任参谋长。辖第11、第12支队和独立营、骑兵大队,共5000余人
6月,第四纵队经平北向冀东地区挺进,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领导的冀东抗日武装起义,部队迅速扩大到7万余人。
10月,第四纵队和起义武装大部撤向平西整训,撤退中部队受到较大损失。
193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和集总指示,以第四纵队为基础,成立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司令员,程世才任参谋长(后徐德操),伍晋南任政治部主任。第4纵队番号撤销,其第11、第12支队和冀东抗日武装依次改编为冀热察挺进军第11、第12支队和冀热察抗日联军,共5000余人。
1939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由新三四四旅(欠六八七团)与第六支队(欠第四总队)合编为新的八路军第四纵队,辖第四、五、六旅,由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坚持豫皖苏边区的斗争。1941年初,皖南事变以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八路军第四纵队整体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兼政委,参谋长张震。
八路军第4纵队序列
司令员彭雪枫
政委 黄克诚 彭雪枫
特务团 团长 程致远 政委 蔡文福
第4旅 旅长 刘震 政委 康志强
第11团 团长 盛世坤 政委 朱世金
第12团 团长 王德荣 政委 王德贵
第5旅 旅长 滕海清 政委 孔石泉
第13团 团长 张太生 政委 张太生 (兼)
第14团 团长 姚运良 政委 黎同新
第6旅 旅长 饶子健 政委 赖 毅
第16团 团长 张永远 政委 李廷杰
第18团 团长 寿松涛 政委 蔡 永
八路军第五纵队
1940年5月,第二纵队政委黄克诚奉命率该纵队三四四旅、新二旅主力共五个团1.2万余人及教导营500余名干部,由冀鲁豫南下支援新四军。6月,在永城以南新兴集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回合。中央指示,第二纵队归中原局直接指挥。新二旅及三四四旅六八七团与皖东北的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韩振纪任参谋长,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辖三个支队共九个团近2万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改编为第1支队(辖第1、第2、第3团);八路军第4纵队第2旅和第4旅第7团改编为第2支队(辖第4、第5、第6团);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和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张爱萍部队)改编为第3支队(辖第7、第8、第9团)和皖东北地方武装组成的皖东北保安司令部,共约2万人。执行东进任务。皖南事变后,第五纵队整体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
八路军第五纵队序列
司令员兼政委 黄克诚
参谋长 韩振纪
政治部主任 吴法宪
第1支队司令员 彭明治 政委 朱涤新(第七旅)
副支队长田维扬,政治部主任吴法宪副主任郭成柱
一团团长胡炳云,政委王东保,
二团团长黄炜华,政委冯志祥,
三团团长王良太,政委罗友荣。
第2支队 司令员 田守尧 政委 吴信泉(第八旅)
第5团 团长 覃 健 政委 贺大增
第6团 团长 胡继成 政委 鲍启祥
第10团 团长 张天云 政委 张池明
第3支队 司令员 张爱萍 政委 韦国清(第九旅)
第7团 团长 孙象涵 政委 李浩然
第8团 团长 翁叙文 政委 谢锡玉
第9团 团长 赵汇川 政委 蒋 明
皖东北保安司令部 司令员 张爱萍 (兼)
宿东独立团 团长 沈连成
泗阳独立团 团长 夏如海 政委 孟亚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