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的历史事件

五四的历史事件

解释: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起因: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各大国根据中国在战争中的贡献,以及中国与日本的要求相冲突,部分拒绝中国的请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经济利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被居心叵测者过度渲染篡改后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理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理条件,由于日本同是战胜国,此要求遭到拒绝,但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其余利益基本被承认,民国政府认为利极大,弊甚小,决定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1919年6月28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经济权利转送日本。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没有取得所有的预定目标,竟被居心叵测者污蔑成一次彻底的失败,挑动了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国家为此蒙受了极大的损失。

事件: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1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

意义: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注意这里的“封建”一词是泛化的封建观),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相关链接: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pq56zK1YTbEe6IpNs3cjIVWV2T-xSWtWUFovHKvUn7n2S1cm9RYi-V1QYYELYRaPqABding3FB8OfM1LjWIOK#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5-07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起因: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各大国根据中国在战争中的贡献,以及中国与日本的要求相冲突,部分拒绝中国的请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经济利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被居心叵测者过度渲染篡改后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理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理条件,由于日本同是战胜国,此要求遭到拒绝,但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其余利益基本被承认,民国政府认为利极大,弊甚小,决定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1919年6月28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经济权利转送日本。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没有取得所有的预定目标,竟被居心叵测者污蔑成一次彻底的失败,挑动了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国家为此蒙受了极大的损失。事件:从1918年11月的“公理战胜强权”庆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会议,短短两个月时间,当时的中国充分诠释了“自古弱国无外交”的定律,所谓的“公理战胜强权”不过是一个美丽的童话。面对这样屈辱的局面,从5月1日开始,北京的学生纷纷罢课,组织演讲、宣传,随后天津、上海、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工人也给予支持。意义: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注意这里的“封建”一词是泛化的封建观),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相似回答